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如何观察馆藏古玉微观细节(五)
userphoto

2023.09.19 山东

关注

本系列文章前四篇文章分别讲解了战国及西汉时期出土玉器的细节特征,本篇标的物选择国家博物馆藏西汉龙凤纹玉佩。

西汉  龙凤纹玉佩  1958年河南陕县侯川出土

这件龙凤纹玉佩是按照考古学定名的不明考古学定名可翻看前篇文章,内有详解),同时断代也是以所出土的墓葬年代而定。这也是考古学断代中所使用的年代下限法。

之所以先将定名与断代跟诸位解释一下,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件龙凤纹玉佩也可称之为楚式龙玉佩,其年代应为战国。其证如下:

细节一

标记处边棱顶部为刃状,其横截面为三角形,此特征符合战国时期片状镂雕玉器边棱特征。(前几篇文章有详细关于边棱特征讲解)

细节二

定位孔痕迹清晰可见,符合战国时期片状镂雕玉器工艺特征。(不明者可翻看前几篇文章,内有详解)

细节三

图中标记处明显可以看出此件龙凤纹玉佩主体纹饰为阴线谷纹。

据尤仁德先生所著《古代玉器通论》:谷纹龙形佩春秋少见,且造型较单一,形体弯转不甚,如金胜村所出者。战国时它的形体变化较大,按时间先后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波折形,或作一个弯转,如山西长治分水岭者;山西潞河者;

其二,作两个弯转,如中山国者及安徽天长三角圩者;

其三,作三个或更多弯转,如中山国M6(晚期墓)者和安徽长丰杨公乡者与河南固始所出者。

龙形玉佩  战国  长9.3、宽3.5、厚0.4厘米。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5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白色,器表有光泽。龙体作卷曲状,俯首,上颚向上旋卷,口微张,龙尾向上卷曲。龙身边缘雕弦纹,器表雕琢隐起云纹。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4.1、宽4.18、厚0.77厘米。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1对。青玉,局部有土黄色沁。玉质、造型、尺寸、制作均一致。器呈扁平片状,龙首回望,曲体蜷足,中腰下部饰卷毛、尾分岔卷曲,背部出脊,中穿孔。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分解式的龙纹。一面粘有朱砂。表面抛光。

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  长23.2、宽11.4厘米。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呈黄褐色,半透明。器体扁平,通体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龙作回首曲身状。通体雕谷纹,上方中央钻一孔,可供系佩。此器形体较大,镂雕精细,乃战国玉器中的精品。

细节四

《古代玉器通论》:各地考古发掘的楚国玉龙,其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归纳有:

其一,龙身弯转较少(多一个或两个弯转,多回首状);

其二,龙首有角或耳,无眼睛,上唇长(长脸),下唇短且内卷,并于上唇相连,连接处形成圆孔,上唇与身体相接;

其三,身缘出毛(或爪)且较长,或呈两分棱,其上有平行阴线纹一至三条;

其四,多数有阴线谷纹,少数为浅浮雕谷纹,谷纹居于龙身中段部位,颈、尾、爪不饰谷纹,纹饰用单阴线,粗放有力;

其五,龙体奔驰腾踔,风格顽健狂放。

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  长18、中宽13、厚0.5厘米。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对。青绿色,有光泽。大小相同,形制纹饰相似。器呈长方形,形为双首共身的龙。边缘饰阴线,龙躯饰谷纹。中部有穿孔。
细节五

张广文先生所著《古玉鉴赏与收藏》之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品种篇:弓身玉龙,或称“S”龙,龙身较宽,曲成弓形,身体转角处带数个小鳍……龙尾有三种:

第一种,雕成鸟头形;

第二种,雕成鱼尾状,其上有条纹,尾端分叉;

第三种,尾较长,分叉向两侧回卷,尾上有条纹,有些龙的短鳍上接鸟头。

古方、李红娟所著《古玉的器形与纹饰》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篇:汉代凤纹特征,一般勾喙,长冠或后飘,或上扬。眼有圆眼或出稍杏眼,制作或以细砣勾阴线,或以管钻钻出眼珠形,再进行减地隐起,使之更有立体感,身体较长,羽翅及尾部都似流云般飘逸。

凤形玉觿  西汉  长10.2、宽1.7、厚0.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庙坡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玉色纯净。觿扁平体凤形,凤圆眼尖长喙,头顶琢出尖状卷曲高冠,身尾相连近似长弧形,尾端为尖状。凤冠颈下翼中均有镂空,以细阴线勾勒凤之轮廓和羽翼,线条流畅。两面造型纹饰相同。

双龙形玉珩  西汉  长10、宽2.1、厚0.2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色青白,较为纯净。珩两端各有一龙,均作回首状,体尾相连,龙鼻上翘,云纹耳后逆,后肢曲贴于腹。上部正中钻一圆孔,采用镂雕并加线刻的技法,两面纹样相同。

龙形玉佩  西汉  高4.7、宽2.8厘米。江苏省盱眙县东阳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白玉质,洁白无瑕,光滑滋润。透雕蜷曲团龙形,首尾相连,头上出角。龙身以阴线刻划装饰,线条优美。

龙形玉佩  西汉  长17.1、宽10.8、厚0.6厘米。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青白玉质,透明晶莹,局部带沁斑。“S”形龙体,形体蜷曲,龙身琢刻勾连云纹。长尾上卷,身旁附饰云纹,增加动感之美。腹中穿一小孔,用于系挂。

通过对以上战国及西汉馆藏出土玉器的类比分析,加之国内玉器专家、学者相关著作的举证,此件国家博物馆所藏龙凤纹玉佩应为战国时期楚国所治楚式玉龙佩。

当然,国家博物馆命名为龙凤纹玉佩并无问题,上篇曾讲解过关于考古学对文物命名的原则,而此件龙凤纹玉佩命名也是由此而来。

我只是利用这件龙凤纹玉佩来详细讲解如何对古玉进行鉴别的过程,一定要有馆藏出土玉器作为参照物,还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著作、观点作为依据。希望诸位在收藏古玉过程中,对传世古玉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鉴别方法,而不是单单只看价格,图便宜,如同买彩票般以小博大,买错了就认倒霉,反正花钱也不多,买对了,那就相当于中了彩票头奖。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花2元钱去买彩票呢,不中就当支持国家福利事业,中了皆大欢喜。总比买到假货自己认倒霉,让卖假货者赚得盆满钵肥,还背地里嘲笑你傻。

有人说,民藏的文物远远比馆藏文物多的多,这个观点我认同。但不能把这个观点作为买假货碰运气的理由,虽然出土展示的文物比较少,但要学会合理利用现有出土文物的细节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如:

玉夔龙佩、西周早期、长8.9厘米 厚0.2厘米、1979年山东省滕州市庄里西村出土、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藏、玉料青白色。体扁,身体弯曲,两边齿牙,作游动状。两面以双钩饰两尾相交的夔龙纹,两端凸脊处各有一小孔,可供佩系。通体线条流畅,做工精细。此器东西周出土物中,尚属初见,十分珍贵。

虽然没有第二件相同器形出土物可以进行类比分析,但我们可以从钻孔、齿牙及纹饰的工艺痕迹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记录。即使遇到未见有出土实物的器形,但纹饰和工艺一定会有相似或相同的。如果真的遇到一件器形、纹饰、工艺没有与现在出土任何玉器相同的,那么我可以百分百的告诉你,是假货,而且是大假、特假、巨假的臆造品。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没见过的,就有可能是真的。有这种想法的买家是卖假货的人最希望见到的,而且不排除这个说法就是卖假货的人故意流传出来的,就如同前些年古玉卖不过新玉,因为流传着古玉都有邪气,不如带新玉之类的话。现在回想一下,现在还有人说什么古玉有邪气佩戴伤人之类的话吗?

码字不易,还请多多点赞、转发文章,谢谢诸位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州西汉楚王陵墓中的龙文化玉器鉴赏
战国早期玉器②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玉器
徐州狮子山汉王陵
【楚国玉器18】龙凤同体亦呈祥之:战国玉龙凤佩
龙凤合体纹饰——龙凤呈祥
战国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