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馓子

馓子的历史应该是很有年头了,从两汉到唐宋时代,人们也称其为寒具——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寒具”二字,有点怪怪的?

我查了一下,似乎是这么回事:古人寒食节那天不生火不做饭,只能吃馓子、麻花等耐存放且可直接食用的食物,所以寒食节吃的馓子这类食物,就叫做“寒具”了。

李老头在《本草纲目》中说,寒具“利便、润肠、益气,温中散寒”。如此看来,馓子还具有食疗的功效呢!

在我皖西北的家乡,馓子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食品——只是近些年,随着时代的改变,炸(zhā)馓子多被“买馓子”取代了——在前些年,春节前几乎没有哪一家不炸馓子的,而且动辄要炸上几十斤面的——馓子炸得多,往往代表着家境的富足。

苏轼也爱吃馓子他曾写《寒具诗》,专门写妇女制作馓子的情形,还把馓子比作妇女手腕上戴的金镯子他在诗中写道: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诗人把炸馓子写得活色生香云淡风轻,其实,炸馓子可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和面就是个标准的力气活加技术活。在大大的陶盆里,几十斤面下去,加盐加水加芝麻,如何把面和的盐味适当面筋道,可不容易。

小时候,我家几乎年年都是舅舅来帮忙炸馓子,舅舅是个“巧把式”,我爸爸这时候只能打打下手。

舅舅把面和好以后,把它再腾挪到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擀,擀,擀啊擀,擀好之后,切成条块,再把每一块在案板上搓,搓,搓,搓成长条,然后像盘绳子一样,盘,盘,盘啊盘,把这“面绳子”盘到和面的大陶盆里去,盘一层,妈妈或爸爸就帮着倒进去一层麻油,防止粘连。

如此盘好了,撂在那里“醒着”,这准备工作算是差不多了。

这时候,大家往往休息一阵,说说话拉拉呱,看时辰差不多了,好,开炸!

灶上的大铁锅里倒上半锅芝麻油,烧锅的柴火要用好的,最好用劈柴,火旺、耐烧、烟少,最差也要用芝麻秸。

舅舅两手各执一个长长的细杆子,有多长呢?大约有三根筷子连起来那么长。他把大盆里的“面绳子”顺着“绳子头”缠绕在这两根长杆子的头上,缠上十几二十圈后掐断,两手握着杆子的另一头,轻轻扯上几扯抖上几抖,那“面绳子”就越扯越细了。然后,你看他手腕往下一弯,“刺啦”一声,这团晃晃悠悠的“面绳子”就被杵进了油锅,只见油浪翻滚,过一会儿,这一把焦黄的馓子就出锅了!

炸几十斤面的馓子,要好长一段时间,总站着多累呀,有时候舅舅就坐在个高凳子上操作。我现在还记得他系着围裙,潇洒的样子。

炸完馓子,家里还会顺便炸丸子、麻叶子,最后还要炸鱼。

那时候, 家家院子里甚至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快乐的香气,这香气和冬日的冷风混合在一处,是种很特别的故乡的味道。

馓子的脆、酥、香,我就不多说了吧,谁不知道呢?

馓子保存得好的话,可以吃上几个月,除了直接掰着咔嚓咔嚓吃,还可以熬萝卜青菜馓子汤,可以和白菜或萝卜炒着吃,也可以切碎包素饺子,下面条扔点进去,寡淡的面条也好吃不少。

当然最经典的,是抓一把馓子放在碗里,冲上滚烫的白开水,再倒点红糖,冬日里的这碗红糖馓子,温暖又甜柔,现在想来,很有点像初恋的味道。

现在的我,已经步入中年,对“油腻”二字唯恐避之不及,但偶尔还是会在市场买点馓子吃,在那咔嚓咔嚓的咀嚼声里,我总是能找寻到一点童年的回忆。

旧文回顾

 安徽历史的惨痛一页(上)

 手擀面

 赵一刀跨界说婚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 | 余京澄(四年级)2019.11.1【ⒶⒶⒶⒶ】
世界罕见印度“通天术”人顺着绳子上爬直到消失不见 原理成谜
馓子麻花+羊肉丁烩面片
羊油馓子
油茶馓子
为什么我们吃的馓子上面会有黑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