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家的视频记录
今天在B站看了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阿伦特、福柯以及乔姆斯基等哲学家的视频,大多是60、70年代左右录的,再次被B站的库存惊讶到。

视频以访谈为主,具体内容已忘记八九。趁此刻还能记得一二,赶紧记录下来:

海德格尔1969访谈录主要是对访者就时代精神、技术、存在及未来思想几个核心问题做出的回应。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海德格尔提出的“科学不思考”,这五个字引起巨大轰动并让很多人倍感不适,他们认为海德格尔对于科学与技术本质的追问实在令人伤脑筋(大多数人觉得哲学已被技术抛弃,技术重在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行,海德格尔试图用哲学关联技术纯属白费心思)。

海德格尔一本正经地回应道:

我觉得伤脑筋有益于健康,如今的世界恰恰是伤脑筋的事儿太少了,是一种总体上心不在焉的状态,这与存在之遗忘状态有关。

科学并不主动涉足哲学层面,但科学自身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安排到哲学层面。他以物理学举例,物理学包含空间、时间和运动,物理学自身没法解释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运动,这些只能用哲学来定义。

所谓“科学不思考”,是指科学在此种意义上无法用其自身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比如我们不能用物理学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物理学。

之前听某位老师说海德格尔反对技术,但海德格尔在这段访谈录中明确表明他并不反对技术,只是试着去理解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将其一贯秉持的“追问”用在了科学技术上。这种“追问”让高傲自满的科学家们伤透脑筋,他们对哲学一知半解却又不屑一顾,简单粗暴地给海德格尔扣上了一顶“反技术”高帽。

从此,科学与哲学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使得科学家越来越香饽饽的同时,哲学家越来越冷嗖嗖。

萨特的视频是法文访问,听不懂,只看了会画面就退出了,不过他的葬礼无需翻译,便能感受到广大人民对萨特的敬爱。

波伏娃的访谈主要针对她的《第二性》与女权主义。波伏娃在访问中流露出的博学、睿智、自信与坦荡,时时波动着我的心。她与萨特终生都奋战在一线,永远年轻,永远存在。

加缪的视频其实不算视频,是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发言录音。他提到自己喜欢艺术,是因为艺术让他获得了与贵族与上流与所有懂艺术之人同等的感动。艺术能消解人的孤独与封闭,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

阿伦特的视频也是一段访谈录,应该是他回德国时接受的采访。内容主要围绕犹太人问题展开,涉及研究领域、纳粹反犹、逃亡美国、重返德国、儿时回忆等。其中阿伦特对一些犹太人批评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对“犹太人为什么不反抗?”的疑问,阿伦特解释说那不是她提出的问题,是另外一个人,认真看过书便可知道。访问者问她对于人们的不喜欢一般持什么态度,她说如果是对她说的或写的内容质疑,那么可以商榷;如果纯粹不喜欢她这个人,她就随便。这种智慧与洒脱,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福柯与乔姆斯基的视频是他们1971年在荷兰的一场辩论。有一段特别精彩:乔姆斯基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产生了国家警察,并接二连三地发动暴力事件,实行血腥统治,他便会怀疑其革命的动机,并认为这种取得政权的方式是不道德的。福柯认为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无产阶级并没有真正掌握政权,而是被无产阶级内部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官僚主义者窃取了革命果实。福柯的立场我不敢苟同,但他辩论时机智的回应着实令我佩服。

那么多精彩内容,到我这只剩吉光片羽,这便是历史的遗忘与遮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思郁:当阿伦特遇到海德格尔
已婚哲学大师与18岁女学生偷情,为功名将其抛弃,结局令人唏嘘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情史:是成就还是毁灭?
关于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的传说
50年爱情长跑,霸道大叔虐心小萝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师生恋
海德格尔诞辰130周年 | 他是思想王国中的隐秘之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