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斯通纳》:一个大学教授的奋斗挣扎史
昨天一口气读完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全程七个多小时,结束刚好零点,锁上手机,家里陷入一片漆黑。外面风声鹤唳,冷雨敲窗,我窝在沙发里,往上提了提被子,被子送来的暖意和书中获取的温馨让我的灵魂跳起舞来。闭上眼睛,风雨声让我幻想外面正大雪纷飞,这份想象力源自书中一段描述:

有一次,晚上下课迟了,斯通纳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在桌边坐下,试图读点什么。那时正值冬季,白天下过一场雪,所以室外覆盖着一片柔软的洁白色。办公室里有些燥热,他打开桌子旁边的一扇窗户,让冷空气透进封闭的房间。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眼睛从校园洁白的地面上方打量过去。他冲动之下,熄灭了桌上的灯,坐在办公室热烘烘的黑暗中。冷空气充满肺部,他向前倾过身子靠近打开的窗户。他倾听着冬夜的寂静,好像感觉到了被雪细腻、复杂的细胞组织吸进去的各种声音,白雪上方没有任何东西活动,这是一副死寂的景象,似乎在拉扯着他,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吸吮着,就像它从空气中拉来声音,然后将其埋葬在冰冷柔软的洁白中。他感觉自己向外被拉着走向那片白色,那片白色延伸到他目力所及的远方,而且它也是黑暗的一部分,在黑暗中闪耀着,同时也是清澈无云、没有高度或者深度的天空的一部分。他一时感觉自己的灵魂逃出在窗前坐着不动的身体。当他感觉自我溜出去后,一切——平坦的白色,树木,高高的圆柱,夜晚,遥远的星辰——似乎都渺小和遥远得不可思议,好像这一切都逐渐缩小到变成某种虚无。

这个在黑暗中听雪的男人---斯通纳,是小说主角,美国密苏里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国中世纪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斯通纳本是农民出身,在上学之余,与父母一起操持家里的小农场。一家人劳作不断却收入低微,生活艰苦清贫,甚至显得沉寂狭隘,但三人性格内敛随顺,鲜有争端,连硝烟都很少燃起,日子过的如溪水般缓慢清澈。

斯通纳高中毕业时,家里那片土地正日渐贫瘠,农业前景每况愈下。父亲为了改进种地技术,亦或是为了让斯通纳有其他选择,与母亲一块勒紧裤腰带将儿子送进了密苏里大学农学院。

怀揣着父母的殷切期盼,斯通纳在学校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力求早点学成归来。

但在第二学年,意外发生了。

在一堂英国文学概论(必修)课上,老师斯隆先生朗读了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每年的这个季节,
黄叶或尽脱,或只剩三三两两,
挂在冷得瑟瑟抖颤的枯枝上,
荒废的歌坛,甜美的鸟儿曾在那里欢唱。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这种时日的暮光,
日落后渐渐消失在西方;
黑夜,死的化身,慢慢把它赶开,
在安息中笼住万物。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
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
在惨淡灵床上早晚要断魂,
被滋养过它的烈焰销毁。
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
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这首诗给予斯通纳巨大的灵魂冲击,唤醒了他体内沉睡二十年的自我意识。那堂课结束后,他依然沉浸在一种无以言表的眩晕中。他的感官也随之觉醒,周边的人、物、声音、颜色、气味等等一股脑地冲入他的视线。

那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斯通纳放弃了几门基础科学课,中断了农学院的课程;他选修了几门哲学和古代史的导论课,以及两门英国文学课。

他不知不觉地更换了人生跑道,此后再无改变。

斯通纳1910年进入密苏里大学,1956年去世。从本科、硕士、博士、助教、到助理教授,近半个世纪,都在母校度过…

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斯通纳对文学抱着那么大的热忱,怎么最后只混得个助理教授?

事实上,斯通纳教学之初就凭借一本学术著作升为助理教授并被授予终身教职。

但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往上升。

如果只是学术问题,这本书便如一碗清汤不值品味。

有些江湖经验的朋友大概能猜到是办公室政治问题,但如果只停留在派系斗争上,又过于世俗而不屑一看。

此文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斯通纳在“因坚守学术纯粹性而被动卷入办公室政治斗争”后,依然保持学人本色。

学人本色,四字读起来能量满满,坚守起来却是永无止境地能量倒灌。

那么,是什么让斯通纳愿意牺牲一切去捍卫学术净土?

文章一段对话或许与之有关。斯通纳从事教学之初,常与同事马斯特思及费奇举行“周五清谈”。马斯特思是三人中的灵魂人物,主导着话题内容与节奏。有一次马斯特思在谈到大学的存在与本质时,他说道:

“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上天,或者社会,或者命运,或者不管什么你想给它取的名字,给我们创造了这间小茅屋,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暴风雨中走进去。这所大学就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不是为那些学生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无私地追求知识而存在,不是为你听到的任何理由而存在。我们释放出各种理由,我们让个别普通人进来,那些将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但那不过是保护色。就像那座中世纪的教堂,它才不在乎俗众,甚至上帝呢,为了活下去,我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活下去——因为我们不得不活下去。”

这段话对斯通纳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他从此将人分成“内部这个世界”和“外部那个世界”两种。在学术生涯中,一旦遇到外部那个世界的人想混进来污染内部这个世界时,他就全力阻止,甚至不惜得罪同事或上级。

马斯特思曾对斯通纳做过一番透骨穿魂的评价:

“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单纯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对自己假装的那样?噢,不是。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在蓝天下欢跳。你足够聪明——只是比我们共同的朋友聪明一点。但是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斯通纳的“弱”让他饱受妻子、上级甚至学生的折磨、刁难与轻视。但他的“固执”又让他始终坚守学人本色,并在自我完善的独木桥上,勇往直前,一路走到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约翰·威廉斯: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每年的这个季节…|《斯通纳》
186|斯通纳:我们最终还是属于这个世界。
写给25岁: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也要追求完美的自我。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斯通纳》?
失意者的斯多葛式生命赞歌:读《斯通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