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释

二战结束后,尽管法国属于胜利方,但遭遇了战火洗礼和国家沦陷,人们会忍不住反复追问上帝是否存在。当他们立于废墟之上望向失去坐标的未来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之中。

战火不止粉碎文明,还摧毁信仰。

尼采早在一战前就大喊“上帝死了”,他是从哲学层面宣示上帝的死亡。但大多数人只生活在世俗中,他们只有深处苦难不得救赎才会质疑上帝的存在。一战和二战,基督教世界遭遇了比撒旦更可怕的地狱之火,末日般的死亡数字暗示了上帝对人类的摒弃。

当上帝不再救苦救难,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死或不死,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世俗层面,都丧失了讨论的价值。

信仰就像高挂天空的太阳,有它在,万物才会有所仰赖。一旦失去,便犹如坠入万丈深渊。看不见光亮,也找不到出路。

正当人们在迷雾中颓丧殆尽时,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诞生。他就像腾空而起的大鹏,巨翅一挥,驱走垂天之云,洒下智慧之光。

人们犹如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地沐浴在萨特的春风化雨下。

在那个主义流行的时代,一个人的特色瞬间能化为某某主义标签,牢牢地钉在最显眼的部位。

一本《存在与虚无》,生出了“存在主义”。尽管不乐意,萨特还是被戴上了“存在主义之父”高帽。

存在主义的拥护者犹如雨后春笋,四处蔓延。“存在”一下子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人们热情地讨论它,演绎它。

之所以说演绎而不说实践,是因为真正懂得“存在”内涵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只能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并将自己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解释为“存在主义”。比如一个老太太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道“我是存在主义者”。

就连萨特自己,也很难准确解释什么是“存在主义”,毕竟他也是被推进来的,戴着那顶奇怪的“存在主义之父”高帽。

随着“存在主义”越来越受关注,它的解释也随之千姿百态。基督教将其贬斥为道德沦丧,共产主义将其理解为个人主义。

是时候该给它下个定义了,否则“存在主义”早晚被玩坏。

1945年10月28日,萨特在“捍卫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名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吗?”的主题演讲。

萨特之所以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因为“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先有人,再有意志。存在先于本质。

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由上帝创造,也不受命运摆布,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方面,你完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行动过程。

“存在”建立于不断地行动中,而这个行动会不断地塑造你,你的本质便由一次又一次地塑造不断更新。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你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你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你本身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特逝世40周年 | 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坤鹏论:存在主义第一原则——存在先于本质
抵抗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成为光明
萨特-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存在不是虚无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看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怎么说
浅谈存在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