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责制度由来已久,西汉最值得研究,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引言

对于老百姓来说,官员贪污未必是他们最痛恨的事情,但官员无作为和乱作为,就是他们和政府上层最不能接受的。

官员不作为,就代表着国家机构对社会人群的管理力度松懈,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别说百姓,国家也无法接受,因此就有了对官员问责的制度出现,而这种制度并非现代才有,在西汉时期便有了雏形。

一、官员问责,由来已久

中国官员问责的案例,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有了。

《史记》记载: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相传大禹治水之前,他的父亲鲧也是做这种工作,结果因为鲧只懂得堵截洪水,却不懂得疏通,导致河水泛滥得更加严重,于是帝尧得知此事后,就派人处死了鲧,然后让大禹继续治水的工作,于是就有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这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早中国统治者对下层官员的问责行为,虽然不算一种制度,但也说明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官员无能是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伤害的。

随着中国奴隶制的不断完善,到了西周的建立后,周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官员,就对朝堂进行划分,出现了最早的三权分立制度,也就是中国著名的三司制度,即司徒、司马、司空。

比起奴隶制,三司制度的延续要更长远一些,直到秦汉时代仍在使用。三司分别对应的是民事、军务和监察,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这套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这种制度除了有利于国家管理更加规范以外,也把问责制作为一种常态制度确立下来。司空的监察,就是对中央到地方官员的行为监督。可以说秦汉,是最早把问责列入制度之中的朝代,而西汉对官员问责的制度建立,也影响了后世乃至现在问责制度的形成。

二、汉朝是如何问责官员的

官员被问责,在西汉除了贪污腐败,还有其他的原因。

好比如说懒政怠政。就是工作态度不积极,对于本来需要完成或者能力上能够轻易完成的工作,没有好的执行下来,这种态度和行为在西汉统治者看来,比贪污受贿更加可恨。

如果官员不作为放到现代,最多就是降职或者开除党籍,但在西汉则要严重多了。如果皇帝是个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遇上这样的官员,下场就是处死,比如汉武帝就干过这种事情。

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元鼎五年到新秦中行猎,由于此地靠近北地,与游牧民族的活动区有接触。

所以汉武帝此次出行还想视察一下当地的军事状况是否完善,结果却发现新秦中一带竟然有数千里的地区没有设置亭障,于是盛怒之下汉武帝就将新秦中当地的太守全部处死。

亭障类似于明清时代的卫所,是用来提防外族入侵和传递消息所用。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 “十里一亭”,就是每十里就得有一个亭障,这是西汉的标准。

而西汉亭障除了用于军事,有的时候还会充当驿和馆舍,或者参与附近的民事活动,而北秦中上千里地盘没有设置亭障,明显就是严重渎职的行为,因此被处理也是情有可原。

除了北秦中的事,汉武帝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对中央级的官员处理起来也毫不犹豫。

根据《汉书》记载: “以景帝病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这里被免职的是当时的丞相卫绾,此人可不是一般人,是从汉文帝时代,就一直朝堂上任职的资深官员,在汉武帝时代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依旧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当时被关押在狱中的官员而被免职。

当然汉武帝这么做,未尝没有想除去政敌的打算。

因为与文景二帝不同的是,汉武帝是崇尚霸道与王道治国的君主,对从刘邦流传到汉景帝时代的黄老治国方针尤为反感,为此继位亲政之后不惜借用各种理由除去文景二帝时期的大臣,而深信黄老哲学的卫绾自然也在其中之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汉从汉武帝之后,对于官员的工作能力是看得十分紧的,就连“尸位素餐”这个词也是在西汉时出现。

而这个词就源于汉成帝时代的大臣张禹,对方是汉成帝的老师,同时也担任汉朝宰相一职,但由于身在高位却积极处理政事,于是引起了许多同僚的反感,于是有一位叫朱云的官员,就向皇帝弹劾对方。

《汉书》记载: “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说的就是张禹此人。

虽然由于对方是汉成帝的老师,朱云的弹劾没有成功,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西汉对于检查百官的严格性。

自汉武帝时代,西汉就对豪强有着极大的警惕性,盐铁专卖,独尊儒术,就是汉武帝时代开启的,为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对于官员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就比较上心。

除了无作为,举人不当也同样会受到被问责的可能。

在没有隋唐的科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察举制,由威望高的大儒或者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这给了一些官员结党营私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承担举荐不当的风险。

在西汉被举荐的人才如果被问罪,当时举荐他的人同样要受到牵连,比如西汉酷吏陈汤后来因罪被下狱,导致原来举荐他的平原侯张勃也被汉元帝问责,虽然没有被处死,但也落得一个“勃坐削户二百”,和谥号缪侯的惩罚。

三、西汉问责最严重的惩罚是啥

对举荐者进行问责,并给予适当的处罚,能有利统治者打击朝中官员结党营私的行为。

因此哪怕某些官员有举荐他们入朝为官的能力,但在举荐过程中也是十分小心,对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都有一定的考核。

至少在西汉的前中期,对官员的任免和举荐,上层人士还是比较小心的,而这还要归结于西汉从秦朝保留下来的连坐制度。

连坐制度是夏商周时代就有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将其完善,汉文帝时代曾一度被废除,但到了汉武帝时代又再次恢复过来。

而与商鞅变法的连坐不同的是,汉武帝时代的连坐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朝堂的政府官员,比如后世著名的巫蛊案,就是因为连坐制度的出现而引发的。

汉朝的巫蛊案导致包括太子和卫子夫等上万人丧命,而除了案件的直接参与者以外,剩下的都是被连坐的无辜人士,比如当时的西汉名将公孙敖,就是因为被巫蛊案所牵连,导致全家人也一起遭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公孙敖坐妻巫蛊腰斩。”

就是当时众多无辜牵连者的真实情况,这里除了反映出西汉对于巫蛊的警惕以外,也表现了西汉连坐制度的残酷。

西汉的连坐制度,往往被牵连的不止有家族成员,朋友也可能会遭殃。

比如当时的平通侯杨恽,就因为在被罢免后,在自己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服,从而引发了汉宣帝的不满,最终导致全家被诛,连生前与之交好的朋友也因此丢了官职。

结语

西汉问责制度有好也有不好,一些政策值得现代社会引以为鉴,但有些政策也值得现代社会学习。

但有必要了解清楚的是,比起现代社会问责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古代问责更多是出于统治者对皇权巩固的需要,不能同一而论。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汉书》《史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的保甲制度,为何在入关之后难以推广开来?
承上启下的文化产物存在: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发展
王子今 | “举非其人”必须承担责任
孝道[203]-“百善孝为先”:汉朝举孝廉制度中孝道的深远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个特殊机构,从此让中国文化兴盛不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