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名村---新泰羊流和庄的历史渊源

山东名村---新泰羊流和庄的历史渊源

                             作者: 和富博

         在山东新泰市莲花山前,有一个闻名千古的历史名村,它就是山东新泰市羊流镇和庄村。据新泰《和氏祖谱》记载,该村的创始人名叫和颜。

         和颜是北宋时期人。他的碑文上写道:其先汝南人也。宗族所传,远祖曾任宰相,其后之子孙迁于此地,遂家焉。”该碑文是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2),由他的女婿亲自撰写的。从这块碑文上我们可以探究新泰羊流镇和庄的历史渊源。

         全国和姓人口不多,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和姓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查阅中国历代宰相名录,汉族和姓曾任过宰相的只有两人。前者是和郁。他曾在西晋时期担任过宰相。后者是和凝,他曾在五代十国时期任过宰相,受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当然,北齐和士开,本姓素和氏,系西域胡人后代。还有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姓钮祜禄氏,他们也都当过宰相,但这与汉族和姓无关。

       我们先说和郁。提起和郁,大家对他比较陌生。但提起他哥哥和峤,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晋书》、《世说新语》对和峤的事迹记载比较多。汉语成语中和峤专车”、“一木难支都是出自和峤的历史典故。和峤(?—公元292年)是曹魏太常和洽的孙子、吏部尚书和逌的儿子,他出身名门望族,少有风格,珍重自爱。世袭父亲的爵位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后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和峤为政清廉,深得百姓颂赞,故有盛名于世。和峤虽然是西晋朝中的重臣,但却不是宰相。而他的弟弟和郁,虽然名望不及哥哥和峤,但在中国宰相名录中却是有文字记载的宰相。和郁(?-311年),历任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累官至尚书令,封为汝南亭侯,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我们再说说和凝。和凝(898年—955年),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据《旧五代史》记载,和凝九世祖和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其父和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故和凝得与之游。和凝自幼聪敏,形神秀发,19岁即登进士第。后随梁义军节度使贺瑰从事。善射,救贺瑰于胡柳陂,贺瑰以女妻之。后唐明宗时,拜殿中侍御史。历礼、刑二员外郎,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寻充翰林学士。迁主客郎中。长兴四年,知贡举。后历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转户部侍郎。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宰相)。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后汉高祖时,拜太子太保,封鲁国公。后周显德二年卒,官终太子太傅。

       和凝不仅是五代时期间后晋、后汉的宰相,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著名词人、司法鉴定的创始人。和凝生有四子,长子和峻,官至省郎;次子和岘,官至宋朝主客郎中;三子失载;四子和蒙,官至宋朝右正言、水部员外郎;五子和嵲,官至宋朝大理评事。

       以上和峤、和郁、和凝,他们都是新泰羊流和氏一脉相承的先祖。但到了北宋初期,和峻、和岘、和蒙、和嵲去世以后,和氏后人在京都的地位逐步衰微,他们的子孙有的先择了在自已的封地安家,有的选择了在自已的故土安家。

        但山东东平须昌和凝的老家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因为据《东平县志》记载,北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黄河大决口,涛涛黄河水早把须昌城淹成了《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了。

        那么,他们去哪儿安家呢?

      “精于书易”、“中名山大川“,”多建书院”、“订山堂岫记”为职业的和颜,在退休以后,为完成先祖和凝“愿成金骨住仙乡”的遗愿,最终选择了离东平一百多里远的“宫山”定居下来。这里地势较高,坐北向南,物阜民丰,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宫山”现改名为“莲花山”。古代传说山上有仙人,汉武帝在此建行宫寻找仙人,所以“宫山”也叫“仙山”。和颜选择在这里“藏仙居”,在“仙坛里孝弟力田”,过着神仙般生活,这是何等的洒脱!

        和颜碑记载,和颜生一女一男。男多嗜好,少能率教,常谓他年当贵人,乃举孝廉,特升朝列。因封邑,号一封。当时皆称为一封长寿太守。一封寿七十”。可惜这位“特升朝列”的一封”太守,在宋史里却未留下任何记录。

        到了南宋时期,金人入侵中原,全国一片混战。从此以后,羊流和氏避金乱而不仕“,”以农为业,皆积德不耀”,隐居起来过上了桃园生活。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和聚。元代进士刘元礼和聚写墓碑里写到:

     和氏姓讳聚,字则未闻也。先为汝南人,相晋、汉而有功赏,封于五代间。后徙居平阳宫山坤隅里,迁和家庄,遂占籍焉。以农为业,皆积德不耀”。

        从这个墓碑里可以看出,南宋至辽金时期,羊流和氏并没有象岳飞、杨家将那样驰骋杀场,与金人决一死战。但也没象有的士客,躲避南江,求得偏安一隅。而是隐居山林,以农为业,远离乱世、明哲保身。

       当然,和氏远离乱世,隐居山林,而不是无为。刘元礼在碑中写到:“聚躯干魁硕,风仪翘楚。读书研精义理,诗文雅谈,一时名流,无能出于其右。避金乱而不仕,临事无私,治家有法。积栗于丰年,济人于凶岁。当扰攘之际事,亲获安堵之安,非才智孰能至此乎?徜徉于宫山泉石之间,一觞一咏,萧然有尘外之乐。一族乡里有贫乏者,给之以财,乡人尤此德”。

        从这里看出,和聚虽然没有象岳飞、杨家将那样驰骋杀场,与金人奋死一搏,但在金人入侵扰攘”之时,也“亲获安堵之安”,充分表现出了自已的大志大勇,守护了一方净土的平安。这种“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做法,又何偿不是一种畅达的人生态度!难怪刘元礼和聚碑文最后发出了如和氏以儒业起身,处于宋金,免沟壑之祸,受更生之福,可谓全德矣!的人生感叹。

       但发出这样人生感叹的人,又岂止刘元礼一人?那个朝代的重臣,当其面临重大人生改变时,不都对那些隐居山林,明哲保身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但明哲保身,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世界不可能永远平静下去。每次朝代更替、每次战争,最遭殃还是基层的民众。战争没有世外桃园。

        元未明初,山东是明军与元军的主战场。据《蓬莱县志》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对于这段文字记录是否正确,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部分地界,哀鸿遍野,人殆灭尽。这一点,在《和氏祖谱》上得到了证实。

        《和氏祖谱》,新泰羊流和氏,从南宋中晚期的和聚开始,到元末的和仲名,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五代人桃园式的休养生息,人已甚盛。《和氏祖谱》记录在册在男姓成员已达四、五十人,但经元末明初的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这四五十男姓成员已基本一刀切的全部遭凶。如果再加上女眷,羊流和庄全村男女老幼约100多号人基本全部遭凶。唯一存活下来的是排在最后、是否是遗腹子、或其他特殊原因存活下来的和仲名

        这场灭门之灾,史书毫无记载。我们阅读这段《和氏祖谱》,感到十分的悲痛和震惊!

         当时发生了什么?和仲名为什么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他是否是遗腹子、或其他特殊原因存活下来的,这都成了历史上的不解之迷。羊流和氏文化也从此断代。六百多年来,和氏后人也一直在追溯自已的根源。他们只能从尚存的《和颜墓碑》、《和聚墓碑》中了解自已的历史,寻找自已的根源。

       幸好元末明初的战争结束了,大明胜利了,和仲名终于活下来了,这才为羊流和氏留下了这一条命脉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否极泰来”。朱元璋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得到了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和氏家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仲名生下和宗让和宗让生下和泰和泰和贵和顺、和怀、和颁兄弟四人。从此以后,和氏开枝散叶,始得新生。

        由于和泰早丧,和贵、和顺、和怀、和颁奉事伺候祖父和宗让。明初大儒袁泰写到:贵宇大美,博览传记,乐书循理,一门长幼和气蔼然”。“尝因父泰早丧,与弟曰显、曰颁,奉事厥祖宗让。温清定省,同心至孝。故祖得以享年百有一岁而没。昆、仲虽曰三人,而实一心。衣同衣,食同食,无偏爱之私,有礼让之风。承祖先五世之同居,而益誓其不分远近,闻者咸以张公艺比之”。

        张公艺何许人也? 张公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老寿星,享年99岁。他生于北齐承光元年,经历北齐、北周、隋朝、唐朝,曾多次受到“廷旌”表彰。张公艺“忍”字当头,治家有方,家族九代同居,阖家九百余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这里,新泰羊流的和宗让也是有资格与历史上的张公艺拼一拼的。

        第一,和氏一族刚刚得到生养休息,家庭人口总数最多也就几十号人,这确实比不上张公艺900人同居一室的大家庭,这是和宗让的弱项。

       第二,和宗让没有留下以”字为中心的治家格言。须知,张公艺是人骂他几句,他都不记在心里的老人。如果他的子孙因为一件小事骂他几句,他都天天记在心里,他能活到99岁?做人必须有大肚,这在《和氏祖谱》里没有记载。这也是和宗让的弱项。

        第三,张公艺经历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个朝代九代人,和宗让只经经历了明朝中早期的五代人,这也是他的弱项。

        第四,张公艺曾多次受到廷旌”表彰,而且最后一次是唐高宗亲临其门。但和宗让“赈济饥民”事迹也得到明朝皇帝的“廷旌”表彰。关于这一点,袁泰在为和宗让撰写的碑文上有专门的记载:成化辛卯年(即公元1472年),山东大闹饥荒,路上行人饿死者不计其数。和宗让叹曰:“有财不施以济人,吝孰甚焉”遂用自已的粮食周济饥民,“使一邑之民举得其苏。”他这一赈济饥民事迹,得到了“帝廷授以冠带,以旌表其贤能”的荣誉。这个事迹张公艺是没有的。

      第五,也是关键的一点,和宗让享年101岁,比张公艺多活了两岁。仅凭这一点和宗让就可称为中国历史上功德无量的老寿星了。

        明清两朝,社会稳定,和氏勤耕善读,奋志寒窗,文风鼎盛,雅仕众多。和达德是羊流和氏的第一位进士,没过多久,和瑜、和璧紧跟着也连中进士。此外,大学士、举人、登士朗、监生、武生、廪生、痒生、贡生、增生、州吏目、吏员、典史、介宾等更是举不胜举。据《和氏祖谱》统计,明清两朝五百年间,羊流和氏计有进士十六人,大学士二十一人,登士郎四人,监生十六人,举人四人,武生二十人,廪生十九人、痒生三十八人、增生十一人,贡生三人。一个小小的村庄,在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竞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很少见的。

       羊流和氏这种人才济济、家族繁盛的景象,得到了许多历史名人的高度赞赏。明末著名诗人、山西平阳府荣河县知县张相汉,在寿宫和勤墓碑中就记录了羊流和氏的发展历程,并称赞和勤“颇有娄师德、张公艺之遗风”,其撰写的碑文如下:

     “其先汝南人,五代间多显者。宋元祐六年,有宇子容者(即前文和颜)避金乱,徙居新甫之阳。因姓名庄,遂世其业。历元、以逮我明,兴箕裘不替,称乔木巨族焉。至公曾祖秋,而家益丰”。

     “考娶于孙而生公。天资纯笃,孝弟力田。平居以耕读传家,俭约自持。非宴会祭祀,则梁肉币帛不敢以屑越。损福中年,渐致素封,而谦光必让,一如寒士。有婚丧不能举者,不难捐重资以助之。言不妄发, 行无越幅。虽未多读诗书,颇有娄师德、张公艺之遗风。邑侯高公嘉其谊,赐以冠服,请舆乡饮大典。从此益自郑重。杖履山林,足迹不入城市。年弥高,德弥劭。乡人尊为祭酒、延师课。其子若孙咸有成立。于崇祯十三年正月初入日终于正寝。距生于嘉靖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享年八十九岁。”

       “夫人不论显晦,其行事有可称,便足垂不朽。如公之朴心质行,絶无卑污。机械方之汉阴,鹿门何多让焉。然髦耋之年,子孙之盛,造物有以报之矣。故表出之知所兴感云”。

        明末清著名文学家的王瑜(王瑜字石仲,号砭崖,人称砭崖先生,安徽桐城人,以《<皇极><通书>诠解》等作品闻名于世,也记录了当时羊流和氏盛况:

      “新邑西踰县治五十里,有村名曰和庄里。以姓名居是里者,有和氏巨族焉。夷考其先世居汝南,筮仕晋,汉有功,绶五代褒封。逮后避金乱不出,卜居平阳,敛翮新甫之麓。历久而支庶蕃衍,聚庐而处,泊其累业。或膺宦达,或服事南亩,或叨逰爨泮。世业耕读,鲜有散他乡居与徙迁墓葬者

      “和氏祖自贵公、懐公、颁公,以迄今日八世。殷遥螽斯业,集瓜瓞绵生。岂旺气特锺欤?抑伯仲之阴坞独鸿也?慕其风光矣。缔造之艰,颂其德可祀吉人之。”

      此外,曾任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德才兼备,克己爱民,敕封文林郎的清代著名进士亓煦,山西著名诗人张晋等等的名人雅客,也都为和氏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此不再一一细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东泰安名人介绍,山东泰安历史人物列表
张氏历史名人
2020年第1期《新泰文史》目录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文学写与史志书
研究华夏董氏字辈(二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