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丨一日一诗

昨日诗词回顾: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定  风  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     疑    


①《定风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②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已届中年的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三月七日。。

③已而遂晴:不久就晴了。

④穿林竹叶色:此句描写雨点穿林打叶的声音,所含之意是风雨欲来人当疾走避之。

⑤吟啸:吟诗,长啸,表明作者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达观心态。

⑥徐行:慢走。

⑦芒鞋:草鞋。从这句话中可见作者生活境遇已经很困苦,而“轻胜马”三个字,则完全把逆风顶雨路难行的窘迫一扫而去,代之以自信、乐观、充实。

⑧蓑:披着蓑衣。

⑨烟雨:一语双关,兼政治气候。

⑩料峭:形容春风寒冷。

⑪萧瑟处:指雨中路过的地方。


    译     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海 海 赏 析  


      历经许多波折之后的苏轼就是《定风波》中的苏轼。

      上片写雨中情景,自己能够做到面对风雨来袭从容不迫。“一蓑烟雨任平生”,暗示出作者对眼前的贬谪生活以及往后生活所抱的达观态度,此句一直作为描写苏轼人格的名句广为传扬。

      下片写雨停之后的情景。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仍然“言外有意”,与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遥相呼应,构成前因后果的关联——心中无风雨,自然就不会有风雨来袭。换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作 者 简 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巨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人物。苏轼在散文书法绘画音乐以及学术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1057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兄弟二人经宋仁宗殿试同时进士及第并深得一代宗师欧阳修赏识,认为苏轼“他日文章必独天下”。仁宗皇帝也兴奋地认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相矣”!苏轼的文章从此名满天下,成为学者楷模。

     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传为千古佳话。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5岁时任河南福昌主薄,次年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升为陕西凤翔府判官。三年后入京,正值新旧两党围绕“王安石变法”争斗不休之际,苏轼上书对新法提出中肯批评,遭人诬奏,他不屑争辩,自请外放。

     先任杭州通判,在任期间整治六井,解除杭州因近海和大旱而遭受的饮水之难。此后辗转东南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所到之处,皆因体恤民情、为政勤苦,深受百姓拥戴。尤以徐州抗洪找到煤矿解决民用燃料匮乏之功为最。

      1079年,朝官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弹劾苏轼攻击新法,不忠于朝,包藏祸心。苏轼在任上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问,折磨数月,险遭杀身之祸,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加之苏轼才高,幸免一死,贬官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备尝艰辛。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已提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的苏轼驳议此举过激。后又出朝,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其中任杭州知州期间不修官舍、买米赈民,大灾之年杭州无一人饿死。同时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筑堤成景,是为后世美称的“苏堤春晓”。

      晚年的苏轼仍不免遭新党“讥斥先朝”之祸,前后在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这些在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偏远小城生活六年之久,临赴海南之前,62岁的苏轼料想自己风烛残年、病榻之躯涉洋过海,必将一去不返,于是立下遗嘱,安排后事,子孙恸哭送行到江边。

      苏轼到海南后生活极苦,常麻衣亲耕。他身处逆境却神采超然。许多学子千里追随与其同耕同学,海南自此学风日盛并产生了当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允许苏轼内迁并复原职。返程中病逝于江苏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后人作祭文称他“道大难容,才高为累”,“闻所未闻”。

      渊博丰厚的学识、豪爽外向的性格、沧桑坎坷的阅历,使得苏轼成为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巨匠,他留给后世4200篇散文,2700多首诗歌,360多首词。他为诗、为词、为文皆如为人一样挥洒自如,无所不知。他的词极大地拓宽了题材领域,突破了音乐上的限制,自由地抒发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开创了词的新境界——“豪放派”词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词<定风波>赏析)
宋·读|金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我们读诗
人生困境时,想起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旷达超脱,不忧风雨
20190528教学手记——听我的学生解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