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天寿书画拍卖价格多少?作品《鹰石图》赏析

潘天寿 鹰石图 镜片 成交价:RMB 115,000,000

题识:雷婆头峰寿。 钤印:潘天寿印、阿寿、一味霸悍

出版:《潘天寿全集》第二卷P298-299,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再谈潘天寿先生画鹰

—读巨幅《鹰石图》有感

文卢炘

有朋友持《潘天寿全集》二卷第298页收录的巨幅《鹰石图》原作展示在我面前,丈二的横卷气势恢宏,寒舍顿时蓬荜生辉。潘先生丈二、丈六的作品多数为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浙江博物馆、黑龙江博物馆等馆收藏,私人藏家手中巨帧极少。据我所知此幅从未在展览中露过面,虽然本人观瞻前身体小恙,顷刻则精神为之一振。

2004年香港画界名流萧晖荣先生曾送拍过一帧《山鹰虬松图》,当年中贸圣佳约我撰文,并于春季拍卖会创下过潘天寿最高拍卖价,以880万元成交。其作曾收入我编撰的《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此后,另一幅家属藏《鹰石山花图》于2005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亮相,那次拍出了1171.5万元,即创下潘天寿市场价过千万的新记录;而十年后的2015年5月17日,中国嘉德拍卖“大观夜场”,此幅以6800万元起拍,经过几十个来回的激烈竞拍,竟拍出2.43亿元天价,加上佣金,成交价2.79亿元。此幅作品的首次出让还有过一个小故事。那年,潘天寿先生的长女潘秀兰女士从舟山给我打来电话,诉说自己住宿之困难。当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住房已经得到改善,一百多平方面积的三居室,而秀兰大姐却仍然蜷缩在五六十平方的二居室里。她老人家80多岁,苦了一辈子,理应有个改善。她希望我做做弟弟潘公凯的工作,在潘天寿家属留存的作品中出售一幅,作为购房资金,我应允与公凯兄商量。公凯兄说不是不卖,而是价格未到位,很可惜。我劝说,家属过去因潘老受难而同样受牵连,现在潘老恢复荣耀而几个姐姐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她们的住宿条件已经低于平均水平了,要是潘老活着也会答应给与帮助的。最后我说了一句比较重的话,如果过几年姐姐走了你会后悔的!此后几经比较,《鹰石山花图》交与嘉德拍卖,事后秀兰姐姐用分到的款额盖了新房,度完了人生。十年后此画价格转手拍卖增长了二十余倍,公凯兄说得也是。挑选雄鹰一类作品拍卖也对,此类佳作确实特别受人欢迎。

尽管名画家一支生花妙笔常常人物、山水、花鸟都能描绘得出神入化,并兼顾巨帧、小品皆能得心应手,但素来收藏界还是习惯于以其画得最可人的题材而热门。故有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潘天寿画鹰、李可染画牛等等言说。记得十多年前,有一对年轻夫妇持一幅潘天寿先生的画匆匆从外地赶赴杭州潘天寿纪念馆请求鉴定。当我告诉他们这是一幅《墨鸡图》时,两位都惊呆了,顿显失望之态。他们原以为是一只鹰呢,尽管我解释潘老属鸡,他画的墨鸡亦佳,婆鸡雏鸡均别有情趣,且鸡有五德,是吉祥之物,然他们依然怏怏不乐而去。那一刻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至今还难以忘却。

1999年湖北美术出版社约我编一本《潘天寿画鹰》,(《当代中国画名家丛谱》)。可见出版社也认为潘先生的鹰画得好。潘天寿先生常常选择山花野卉、秃鹫鹰隼,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表现,画材取舍实际是画家自己格趣的体现。潘先生崇尚自然界的野性荒寒、雄强霸悍之美。“不雕”、“强其骨”、“一味霸悍”不仅是他的常用印章,亦是他的艺术主张。我在《潘天寿画鹰》的序言里曾谈到,潘先生对笔下之花鸟、山石均不做毛发谨微的描摹。他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用高度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法强化形象,构成画面,以洗练的笔墨,真实而鲜明地表现那种生动的神情气韵,其境界高妙,气势雄强,霸悍,体现出一种极不寻常的阳刚之美。

潘先生画鹰自有内在寄托,在1954年一幅《松鹰图轴》上他题款云:“会心在四远,不是为高飞。画事能在着墨时会心高远空旷之处,即不染尘俗矣。”似乎在谈画事,其实深层次含义,既是志在远方,又是一种净身脱俗的精神性追求,十分耐人寻味。

潘天寿先生擅长大写意中国画,以山水花鸟画名世,位列20世纪借古开今的中国画四大家,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齐名。他又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者。他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中国画要以特长取胜。他自己的画特别注重意境、格调等精神性品质。“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这是他的至理名言。对于画材的选择潘先生有自己严格的要求,决不随波逐流。

早在二十几岁安吉孝丰任教期间,他与青年书法家沈遂贞举办书画联展,他出展的作品就有山鹰、鱼鹰之类;后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他看到了比一般雄鹰更强悍的秃鹫,就开始画秃鹫,表示出一种对空中霸主的力的赞美。1932年《白社画集》上刊登的指画《穷海秃鹫图》为那时的代表作。以后雄鹰秃鹫之作不断创作,诸如《灵鹫》《老鹫》《小憩》《雄视图》等等,多数是指墨画,遂成品牌。画秃鹫的同时,鱼鹰(鹚鸟)亦间有佳作问世。

此幅《鹰石图》画的就是鱼鹰,观其主要区别在于鱼鹰脚掌带蹼,相对于鹫鹰,这种鱼鹰潘先生家乡就常见,除了凶猛有别以外,展翅健翮同样十分有力,形貌不是那么丑陋,也就亲切了许多,或许更为一般观众所接受。现存北京画院的巨幅《鹰石图》(212×300cm)与眼前这幅《鹰石图》(110×300cm)一样画了四只鱼鹰,虽然没有落款时间,从风格特点看都应该是1959年至1960年左右所作。值得注意的是此幅左数的第二只鱼鹰,与潘先生存世鱼鹰图中的鱼鹰都不一样。该鹰背向观众,低着头(可能正在清洁胸部羽毛)所以头和颈部都被身体遮住看不到了,非常特别。过去画马画象(《垂杨系马图》、《济公与象》)都有背影之态,但多少露一点头角。只有群鸟栖息中偶有类似情况,可那是小鸟。(赠叔亮的《欲雪图》五只鸟中有一只背向看不到头和颈。)

潘老毕生创作幅面最大的画《光华旦旦图卷》(265×685cm)题材也是苍鹰劲松、山高水长,那是1964年十五周年国庆所作。四只苍鹰其中三只栖息巨石上的姿态与眼下此幅《鹰石图》相近,另一只却息于不远处的一棵巨松上,回首遥相呼应。

潘先生曾教导学生说,不要呆对着对象慢慢地描摹,“而全靠抓住刹那间的感觉,靠视觉记忆而表达出来”。他注意到鹰的生活习惯,故画材常取松石为衬景。此幅在构图安排上,山坡顺着鱼鹰视线向左下的俯视姿态延伸,目光所视趋于落款“雷婆头峰寿”几个字,气势逶迤浩荡,主体鱼鹰形象动态各异,呈现一派灵动蓬勃的生机。笔墨老辣凝练,遒劲有力;此图鹰隼结实,山石奇峻,山花挺拔,通篇浑厚整体。

潘天寿的绘画个性语言强烈,既来自于传统文人画的深厚积淀,又出于“师造化”、“得心源”的独特创造。他以慧眼慧心捕捉诗情画意,融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质,故其创造的艺术形象,独步高格,耐人寻味,百看不厌,总是给人以很高的精神享受。潘天寿不同于“逸笔草草”游戏人间的旧式文人,又与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当代炒家”迥异。他的每幅作品都一丝不苟,章法谨严而经得起推敲。即便是应酬之需,凡不成熟不满意的作品亦不肯轻易出手。他以殉道者之精神从事绘画和美术教学,他志在振兴民族艺术,振兴民族精神。他的代表作总是蕴涵着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艺术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追踪此画来由,或云语焉不详。我想起了1962年的“潘天寿画展”。其时在北京、上海、杭州举行时颇为轰动。共有91幅作品,在京展出时仅减少一幅。香港方面来邀请时,通过对外文委与浙江美协协商,让潘老一定要有一些出售品,无奈之下选出三十馀件,分别标明甲乙丙,价格则让香港方面去定,谁知展览结束展品寄回,所选售品均告已售,有的被香港藏家购得,也有的被外贸公司截留。此幅丈二巨帧,窃以为当是其中之一,其时正当潘天寿创作旺期。图中印章除了潘天寿名章外,还有“一味霸悍”及“阿寿”章。前面提及的《山鹰虬松图》就是如此流入市场的。

前不久《潘天寿全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正式出版,近闻已获中国编辑学会24届“金牛杯”金奖和浙江树人出版金奖。当初编委会曾四处征集作品,又集众多专家研讨甄别,历时四载,综成大观。从数千余件送审作品中遴选八百余件入选,删选之严,可想而知。当然也有误删的不少作品,社会上反响不小,期待有朝一日举办一次集外余存的展览,或可推进潘天寿研究,一定也蛮有意思。

2015年秋于杭州颐寿斋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浙江省美术评论会理事)

“一味霸悍”

———《鹰石图》赏析

文叶尚青

展读此画,毫无疑问,这是潘老的晚年之作,大约作于1961至1962年。右下方的闲章“一味霸悍”可以佐证(据查证余任天先生在1961年6月为潘先生刻“一味霸悍”一印)。这幅大画在民间流传,实属罕见。画的主题为鱼鹰,这种鸟类为鹗的通称,又称鸬鹚,或称“木老鸦”,栖水边,善捕鱼,体羽黑色,有金属光泽。经渔民驯化成为潜水捉鱼的好帮手。这里的几只鱼鹰在野外生活,伫立于石矶(或江渚、或小山坡)上,待鱼状、活生生,画得出神入化。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山坡中的山花野卉、杂草丛篁,都来自前潘先生家乡和雁荡山一带生活素材,如野菊花、箬竹、蕨类植物、芦苇(或茅草)杂草等,都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大自然景象。是“搜秒创真”师法造化的感受。构图上以山坡的倾斜打破了画面的平衡,姿态各异的鸬鹚显得很醒目,突出了主题。山坡上不画大块墨色也不用皴法,以浓淡、疏密、参差等各种大小混点,表现了山石的凹凸起伏变化,如高山坠石、点簇有序,以点带皴,别出心裁,并运用方笔侧锋的粗线描绘山石的嶙峋状貌,设色简洁整体,使山坡与主题有了明显的对比,远处画有大块的空白的水和淡赭远景的江岸,作者苦心经营的构图和画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群栩栩如生的鱼鹰布置在山坡上,使主题与景物互相呼应,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画面空旷,意境壮阔,气局恢宏,言简意赅,给观者回味无穷,心旷神怡之感。

《鹰石图》是潘老先生晚年的典型的精品佳作,其艺术特点可归纳如下四方面:

第一,又新又美。这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之作。这幅气势雄伟的画图、具象描绘了自己拿手的以鸬鹚为主题的画材,尤其是展翅整羽的鱼鹰,更是富有生趣,精神焕发,姿态也极其生动和优美。山坡中描写的花花草草,从生活中吸取而来,这都是无人问津的画材。花草的美姿美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构图上明豁,以简取胜,以平求奇,他不步前人后尘,不落俗套的表现手法,夺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圭臬,另辟蹊径,独具匠心,给观者又新又美的的时代精神之感。潘老曾说过:文艺工作者必须追求意识形态之赶上于时代,不落后于时代的主张,所以贯穿在他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新时代的脉络和革新精神。

第二,笔墨雄强。在这幅画中以墨为主,设色简单、明亮、重墨气,重神韵,气益雄浑,运笔上以力取胜,以气取韵,强劲有力,故在笔墨上气韵生动,既有老辣稚拙又有雄健浑厚之感。石涛说:“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笔墨共相和会,在于表现物象的无穷神韵和元气弥漫的意境。画中一群小憩的鱼鹰黑黝黝的体羽,最适宜用浓墨和重墨表现,每只鱼鹰的运墨方法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我们在原作上还能发现墨块和笔触的处理都清晰可辨,笔笔有交待,处处求墨韵,主题与配景的笔墨表现有明显区别,主题用笔粗中有细,笔力有遒劲,墨气淋漓。配景出笔粗放泼辣,浓淡相间,如山石的用笔气势酣畅,一笔见浓淡,点苔如高山坠石,以求变化和节奏,用色以赭石为主,或间以花青,总之,他在用笔、运墨与设色上高华雄强,没有晦滞之笔墨,求气、力、简、韵、神的审美要求,使画面清爽明豁,不拖泥带水,一比就是一笔,笔笔见功夫。

第三,画风强烈。潘老先生的画风画格独特,个性鲜明,与历代写意画大师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的画风拉开了距离。他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变革,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从这幅鱼鹰来看,让人一目了然认识了潘家面貌。在构图、立意、笔墨等方面的表现手法上,不受前人画风羁绊,都是前无古人的。潘先生的晚期作品,大都是构图“险”、立意“奇”、笔墨“简”的艺术风格。鱼鹰图的风貌特点也体现在其中,如高下欹斜的的山坡处理,使画面的气势雄伟,并有险中求稳,化险为夷之感。一群鱼鹰巧妙安排在画幅的顶端,居高临下,俯视下边,给人感觉不落常套,不一般化,很奇特。在用笔用墨上以线为骨和以墨为肉的表现物象,画中笔墨无多,耐人寻味,内涵深邃。

第四、大气磅礴。潘先生的绘画艺术,不论在意象境界上,用笔用墨上,经营位置上,搜秒创真上,立意构思上以及形象刻画上,都从大处着眼,气局凛然,意气风发,磅礴中见力量,雄浑中求高华,这就是潘老在艺术创作上的审美趋向。鱼鹰图是一幅大画,他在晚期,同样创作了几桢巨幅题材的鱼鹰图,同时他也创作若干幅丈二、二丈、一丈的大画和诗画横卷,都是震撼人心之作,他擅大画,擅画鸷禽和巨松的大题材,这需要有宏大的胸襟和胆魄,要有高瞻远瞩的禀赋,也必须有精绝的笔墨功夫和高深的艺术修养才能大笔挥写,潘老说:“作大画亦然,顺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如老将用兵,承前启后。”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智谋和勇气,对“纵横错杂而成整体,使画面上之点点线线一气呵成。”最后而臻于妙得,获取成功。

总的来说,此作笔墨好,精绝老辣,笔墨随时代;造意好,气局开阔,意趣高华,动静张力,画外有画;构图好,置陈布势雄健,有造险破险的意味。画境高,开拓创新,外师造化,摆脱了旧文人画的束缚。

(作者系潘天寿大师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

正大气象《鹰石图》

“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宗白华在《美学散步》的这句名言,正是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作的丈二《鹰石图》的注释之一。因为潘老的博大之画是廿世纪中最注重构筑形式美的大师。这便是大平面中的立体构成。由是他进入了传统的现代,注入了现代人审美的出新,构建出博大雄浑的现代气象。有着开颜,有了创新,有着飞跃,才谓之有着生命。而这个艺术生命的新图、新像,乃是新形势的空前之诞生与独曛,即——大平面、大对比、大虚实。这是潘天寿先生审视古今艺术之道、之变、之成的又一历史文脉中的艺术觉醒与文化新坐标。

艺术品经纪人肖生:18575567397

苏东坡有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何谓出新意,笔者认定乃是潘天寿先生以他的学识、敏锐地独醒到必须要振兴浙派!而浙派之源头即为南宋艺术大师马远及马远的“马一角”(以少胜多,以占空间为主导)美学。于是乎潘天寿运用马远的“马一角”之构成原理及法度,予以花鸟画中的艺术实验,并以全新的大平面含以大立体之构成,获得了全新的法度中的新意,以此完成了潘氏振兴“浙派”的历史使命。

我们品鉴这幅大气磅礴的《鹰石图》,正是南宋马远艺术美学的时代演绎及成就。

这幅具有大文脉、大气象、大新颖的《鹰石图》,第二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乃是题款的艺术。笔者始终认为,题款作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只有二位大师完美之:一为八大,二为潘天寿。

我们再鉴以此正大气象的《鹰石图》之题款,是简得不能再简的“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在左下方还有另一个美学之征,乃是破以大三角平面之构成。因为造险、破险之美学,是潘天寿先生在美术图像中一以贯之的法则。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此图者,亦如是也。潘天寿先生者,乃进入大平面、大时空、大构成之近代大师也。

郑竹三灯下记之

2015.7.11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画家、书法家、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鉴、解读潘天寿《鹰石图》(上)
国画研究 | 新见潘天寿巨幅《鹰石图》
《禾风》夜场惊现潘画之王
收藏家青睐潘天寿画作 鹰石山花图十年涨20倍
UC头条:八旬艺术家鲁石: 鹰击长空绘初心
吴昌硕的弟子潘天寿画的鸟,看起来都想跳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