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羲之停車,相如止馬】千年江畔古村@人文故事

一、说走就走,去看古村风光

9月初,从上海坐飞机到井冈机场,到井冈山黄洋界、龙潭和水口游玩两天后,再上安福县武功山,回到家乡江西省吉安市,与北京回来的好友相聚相约,决定探寻吉安乡村田野气息和庐陵古村文化,慕名来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江畔古村】探幽访古......一行驾车说走就走,并带上家人和小孩。
  古村位于泰和县沿溪镇,离县城约30里,从县城车行20分钟,古村还没有开发,但生态环境好,有江南草甸、山野、赣江风光、古村民居.....非常值得一行,走近村庄,古村村长如约在村前等我们,接着带我们一行参观......

 边走边听村长介绍,江畔村,古称浮潭,位于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古村江水环绕,绿树掩映,村前有千亩草甸,村后青山为屏,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错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

    该村多次接待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实践和研究,2015年,美国汉家家、著名学者郝玉清(kate Holmwood)一行来该村探访,称赞该村:“人文与自然结合俱佳,艺术和情怀融合并重,是个又古老又美丽的中国山水村落!”

    一、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江畔村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千年历史古村。村中至今保存有连片的6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古码头、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遗址,还有解放后的“合作社”、“粮站”和“碾米厂”,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古塔。
    二、具有独特的中国村落风水文化。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据特有的山势、水系和环境,造就有江畔独有的风水文化,比如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临溪”、“笔架樟”、“桑梓树”和“临水居”等风貌
    三、具有深厚的赣商文化。江畔村同时也为赣商文化古村、五义慈善古村和一代儒商孙明故居。明清时期,江畔孙氏成为“江右商帮”中的一支劲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贾富商。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更是出现了泰和首富、亿万富翁孙明、孙淓。他们先后捐献军饷报效国家,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修筑吉安白鹭洲堤岸和桥梁道路,一门三代三修吉安府试院,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四、具有自然的古梯田和赣江观光景观。江畔村依山环水,北面青山为屏,山势从东面赣江边向西逶迤延伸至西,村后山间依形就势开辟出层层梯田。江畔村临江而建,东傍赣江,在赣江“沙洲上”可能体验沙滩风光,也可以体验古浮潭波光粼粼的情景,还可体验古花石潭的自然景观和深厚文化。

二、千年古樟与古风

    村子东南向,从县道进入江畔的口子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大伞樟,江畔人亲切地称为“伞把树”。远看,伞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长得十分匀称,树枝边缘好似人工修剪过,但其实是自然生长而成。走近看,看着主干分出去的大枝杈,再从大枝杈分出去小枝杈,你会惊奇地发现,伞樟树枝非常绵密,大小长短非常均匀,非常对称,你会感叹大自然的天然造化!

从“伞把树”一路走进村,到桥上村口草甸上,则有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樟树,它的枝叶在蓝天中摇曳,树冠足可荫蔽一亩多的地面。它挥展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客人,因此称为“迎客樟”。这颗古樟有千年树龄,与江畔村的历史一样长,是江畔村最大的樟树,可以说是江畔的“村树”、“村宝”。

三、古浮潭和花石潭风光

村长一路边走边介绍,光绪泰和县志记载,泰和县城东北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宽十二丈、长十里的浮潭,波光荡漾,因此,古称浮潭村,现今也俗称江边村。

       在村后东面赣江边上有一座大石山,俗称“礁背”,石山下有一深潭,日出时,深潭旁边大小石头,在阳光照耀和水光映射下,光彩炫目像五色之花,所以潭名为“花石潭”。

    花石潭上先后建有“花石潭巡检司”、“浮潭书院”和“便民仓”、“江畔粮站”。
    古代书院“浮潭家塾”就建在“礁背”山最顶上,“礁背”山临江一面成90度的悬崖峭壁,山下是著名的花石潭,左侧建有惜字文塔。当年,学生从“礁背”山的另一面踏着“青云石阶”,到达山顶书院。放学后,把读书练字的废纸带下山来,放在文塔中焚烧。
    “礁背”处于江畔村的龙头位置,这里是“智水仁山”的风景绝佳之处,也是读书修身的清幽之地,    旧有诗曰:
    花石峰头开草堂,一轮明月上檐廊;
    书声透徹惊星斗,直射文光万丈长。
    

     巡检司,是地方性军事机构,设在管辖边远地方或关津要道要地,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所以,作为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尹直多次来到江畔巡检司视察,并留宿多回,对江畔美丽风景留下了美好记忆,由此写下诗词:
            《江畔花石潭》
      去县东逾舍,巡司扼两河。
      盐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
      风动金鳞跃,星驰采鷁过。
      几回经宿处,击节和渔歌。
    诗译文为:离县城东30多里的江畔花石潭,巡检司扼守赣江两岸;此处风光旖旎,只见盐白细沙逐浪堆成美丽的沙洲,清澈的河浪拍打着五花石;层层碧波随风荡漾,阳光照耀下,犹如金鳞在河面跳跃;皎洁的月光下,流星飞驰,飞鸟追月,小舟疾走;身处此良辰美景,在这个已经多次留宿的地方,我情不自禁地随着渔歌轻唱……

 我们欣然登上“礁背”山顶,站在“礁背”的悬崖上,居高临江,视野寥廓,日、月、星、汉都显得渺小,你真会怀疑一代枭雄曹操是否来过这里,以至写下气势磅礴、雄霸天下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里,你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大胸怀、大气魄、大抱负的乐观进取精神,油然而生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胸襟的豪情……
       在这里,还可以远眺上游的【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

四、羲之曲水流觞,相如虹桥题字

    村庄东南方有一条进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也称“龙湖桥”或“虹桥”,由江畔村公建,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为红米石砌置而成,桥面铺岩条石,两边立有青石桥墩和栏杆,桥墩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高3.5米,长38米,宽3.4米。


江畔村前小河称为“曲水”或“曲水溪”,名字来源于历代称颂江畔“曲水虹桥”的众多诗词,被过往文人骚客广为题写。

    “曲水”在中国文学上是一个美好词汇,故事来自“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游戏。农历三月时分,大家坐在弯曲河渠两旁唱歌赋诗,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作诗赋。这个故事在《兰亭集序》看有详细记载,王羲之在兰亭参加“曲水流觞”,把众多文人诗词汇成《兰亭集》,并挥毫作序,写下天下闻名的第一行楷《兰亭序》。

    江畔村历代留下“曲水虹桥”众多诗词:


    (一)
一湾曲水绕长桥,万丈虹霓凌碧霄;
料是相如留字处,攀追哪惜马蹄遥。
    (二)
活水萦回曲水溪,长桥远接半天霓;
凭君试觅瀛洲路,直上青云第一梯。
    (三)
一道彩虹桥,架彼曲水溪;
石柱依然好,莫让人独题。
    (四)
一泓溪水绕长虹,桥头清流曲径通;
衡字相望人语乐,高车驷马任西东。
    (五)
关河迢递拥长虹,乌巷龙门有路通;
潺潺江流横接月,青青野色远含风。
堤平照波孤飞练,霞落映栏几缕红;
知有茂林题字客,空山渺望吐豪雄。


    面对“曲水虹桥”美好胜境,难怪“王羲之停车题字,司马相如止步作赋”

五、独有的江南草甸

    站在石桥上,桥两边和前面为千亩开阔的大草地和田野,不时可见黄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数十颗大樟树冠盖如云,散缀在草地四周。在桥上,也可以看见绿树掩映中的村舍,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若隐若现,仿佛急待地邀请您去揭开她美丽而神秘的面纱!

六、赣商文化

江畔人临水而居,亦耕亦商,善于经营。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屈。一代一代江畔人走出山村,背井离乡到外面闯世界,在湖南、湖北、九江等地开铺经商。明清时期,江畔孙氏成为“江右商帮”中的一支劲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贾富商。

江畔村兴盛于明清时期,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更是出现了泰和首富、亿万富翁孙明。他为一代儒商,一生经世济民、行侠仗义,先后捐献军饷报效国家,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修筑吉安白鹭洲堤岸和桥梁道路,最为称道的是他一门三代三修吉安府试院,他的善举遍布北京、南昌、吉安、泰和,享誉省内外,是当时泰和人的骄傲,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东南跨河进村道路为旧时沿溪乡镇通往吉安、永和等地的必经之处,道路穿村而过,一直向北而去,到了村后山间,为铺着石板和鹅卵石的古商道。据传清朝江畔商帮非常富有,出外经商不走别人的道路,这条路为江畔村富商独修,一直通向湖南。

在赣江与绕村而过的小河交汇处,还有古渡码头,以前江畔商人也从这里上船沿赣江顺流而下,从鄱阳湖进入长江,再经洞庭湖而上到达湖南常德。虽然现在江上已看不到一条船只,旧码头也已完全湮灭在历史的草丛中。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以前主要靠水运的时代,满江桅樯帆影、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

七、古石塔与孙氏《金元明八大家文选》

    江畔人历来崇文重教,在村后东北角赣江边上有一高耸雄峙石塔,称为“魁星阁”,也称“惜字塔”、“江畔村塔”,为明代江畔村修建。石塔由青砖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相传,古塔最初为七级,刚建成后,河对岸万合乡镇旷家人丁衰微,于是作出让步,将塔调整为五级。


古塔旁,有一座名为“回龙桥”的单孔古石桥横跨溪上,因为,赣江涨水时,河水倒灌溪内,有如游龙回旋,故桥得之名。桥边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

    古石塔高耸雄峙,造型优美。最上层正南面镶嵌 “文运开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层三个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石雕吉祥图案“魁星点斗”是采用会意文字的形式,画面上有一魁星的,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左手捧墨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右手执笔,单足站立在鳌头之上,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这个人物形象也组成一个草体的“魁”字,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


    “魁星”为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主文运、文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称作“夺魁”,“魁首”。塔身嵌有青石阳刻“惜字”二大字,意为珍惜文字,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为圣人所创,对有文字之纸,不可随意丢弃或污损,必须焚烧于塔中。古塔体现了江畔先人“敬惜字纸”、崇尚文化的理念,是历代江畔人追求读书入仕的印证。

江畔村后村后有七、八口塘,其中处于祠堂后面的一口叫月光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组成“七星伴月”的古风。池塘环环相连,口口相通,聚集山涧来水,汇成涓涓一溪,从古塔旁潺潺流过,向东注入赣江。古塔旁溪水常年不断,象征着江畔村文脉经久不息,历久愈盛。

    江畔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堂两(解)元,一门三(进)士,一家三郎的科举美传。

      村长还自豪介绍,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而在文学史和图书史上也有清朝道光年间出版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为江畔孙明、孙淓所刻,为原木版本,流传稀少,全本存于国家图书馆,日本也流传有中国原本的手抄本,称为和刻本。因此“金元明八大家文选”原本称为孙氏刻本或道光25年刻本。

八、古村民居

[知识普及]带您认识赣派古建筑

      赣派建筑是赣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文化符号,但在今天却被很大程度上被埋没,甚至被认为是徽派建筑。这里我强调一下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显著区别,即:
      1、赣派建筑是青砖黑瓦,建筑显露出青砖本身的材质,古朴、敦厚、优雅,代表了赣文化的精神内涵。
      2、徽派建筑则在墙体上一层刷白,这一特色更接近于苏锡一带民居。
      3、两者都是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但在美学取向上截然不同,赣派建筑追求的含蓄之美,徽派建筑追求的轻盈之美。
      请大家以后不要见到马头墙就说是徽派了,一起宣传和保护赣派建筑,乃是复兴赣鄱文化的当务之急!

江畔村古民居众多,有气势恢宏的独栋豪宅,也有由多栋组成的院落式连体大宅,其中最为阔气、最为气派的几栋位于村中心。村中心有两口古塘,一大一小,一方正一长条形。大的正方池塘前为村中最为著名的豪宅--江畔别墅,名称源于外墙上的两个大字“别墅”,“别墅”二字充分体现了主人的见识、自信和情趣。“别墅”门庭宽大,厚墙高屋,门前原先有一个风雨廊,门外铺就一整块大红石,门墩、门楣均为青条石,门楣上方为木雕鳌头飞凤。其砖墙37cm,近普通砖墙两倍的厚度。别墅分为前后两堂,旁边为厨房,整座别墅相当于3--4栋普通房屋的面积。前正厅宏伟宽敞,青砖铺地,条石镶边,抬头顶上天花板有一幅宽大的金漆古画,大厅四周木板隔栅,上部隔栅或为镂空刻字,或为金漆字画。正厅两旁为厢房,后为后堂,也相当于一栋单独房屋,有天井、后正厅、厢房和小院落。

长方形池塘正面为排屋,前后两排,每排3栋,共6栋组成一个深宅大院。门前为宽大红石台阶、红石门楣。与众不同的是,室内通向二楼的都为木踏板楼梯,厢房为隔空木地板。按中国风水,水主财运,村中心两池塘前豪宅大院,都为当年富甲一方豪商所建。

两池塘和两豪宅,在同一横轴线的两侧。轴线为一条横向马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下有排水沟。在这条马路上还有一称为“合作社”的豪宅,不知其原名,因解放后当作过“合作社”,故以之为名。“合作社”的特点是“阔、高、深、幽”。阔,一为广阔,占地广,中为正屋,左为后来作为“盐仓”的仓库,右为江畔最大的私家花园,前有一个大厨房和饭堂,整个豪宅院落相当于4--5栋普通民房;二为阔气,门前大红石铺地,高大门楣也为大红石,房屋四角和门口转角均镶嵌高大红条石,正厅宽阔高大,解放后作为“合作社”商店,一至延续到八十年代。高,为围墙高大,墙高3--4米,上面长满青苔蕨草,站在墙外看不到里面的建筑。深,为庭院巷道深,正屋坐北朝南,从正屋大门向左,再折向后,有一条铺满鹅卵石的深深巷道,使得院落大门朝北,正对马路。幽,为幽静,这栋大宅充满种种灵异传说,有种宅院深深的感觉,一个人走在里面,不知不觉会怦然心跳。

九、五义慈善之村与《孙氏义田记》

    江畔人在外经商致富发达后,不忘回馈家乡,报答乡亲。先后出现号称“孙百万”的孙明,为亿万富翁,还包括全国七大慈善义士孙淓,捐助白鹭洲书院和吉安试院的孙汲、孙鸣谦,他们还在本村建立义田、义屋、义学、义仓和义公会(即公益田地、公益房屋、公益学堂、公益粮仓和公益基金),成为远近闻名的“五义之村”。

 他们修路筑堤,建祠造屋。沿河岸防洪堤修葺一新,叫响了江畔的“大码头”、“小码头”。村中道路全部铺上青石板和鹅卵石,四周村口树起三十几座高高的牌坊。一栋栋大祠堂重新修建,拔地而起;一排排豪宅喷涌而出,鳞次栉比。这些房屋一律青砖条石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村中还建有五显庙、浮潭寺、西来庵、古戏台和古碾房,解放后还建有合作社和江畔粮站,整个村落繁荣热闹,气派非凡,闻名遐迩,令人艳羡。

十、宗祠文化

村里建有孙氏总祠和七堂分祠,总祠称“仁孝堂”,保存还算完好,大门外一对石鼓,门前原有旗杆石,地面铺着青石板,现已损坏无存。祠内堂有三进,据传历代祖宗的牌位,四周很多菩萨的塑像及历朝留下的皇帝“敕令”“诰命”红底金字大牌匾和古字画等珍贵文物都在被毁,同时被拆毁的还有村口的全部牌坊。
其他分祠有的荡然无存,有的已倒塌毁坏,分别作过仓库、学堂和戏台。

十一、非遗文化---龙灯风俗和江畔人戏

龙灯是江畔村正月、元宵节的一项群众性传统民俗,江畔的龙灯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浮潭龙灯冠泰和”的赞誉。

江畔的龙灯,古时用竹蔑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糊上色纸或绢布,贴上纸剪的龙鳞。用染红的苎麻作龙须。以红、黄布为龙脊,并将龙头、多节龙身、龙尾连接起来,节与节之间留有适当距离,在布上画出龙鳞。龙灯有7节、9节、11节或更长,扎好龙灯后,要举行点睛开光仪式,请村中长辈点睛后,龙灯就算大功告成了,可以正式起龙了。
龙灯的表演形式千姿百态,通常的套路有:蛟龙出水、上翻下滚、穿花缠绕、盘旋团转、腾空飞跃、争抢红珠和蜷曲成团等。
春节期间,龙灯先到祠堂贺年,再到村里的晒场上当众舞龙,龙灯在红珠的引导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中,上下飞舞,四面翻滚,场面雄浑,气氛热烈。
傍晚,龙灯到村民家中贺喜,户主燃放鞭炮接送,叫“接龙”,接龙过程中,龙灯要迎接到正屋,并向正屋神位贺喜,说几句“喝彩”话,即唱几句祝福赞词。

元宵节后,正月十六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要把龙灯送到河边,龙头、龙身、龙尾的彩纸和外表装饰撕下烧掉,将龙的骨架放在祠堂保存起来,待来年再重新糊裱,寓意为“年年新龙(兴隆)”。

“人戏”就是舞台剧,由真人表演,大概是为了和电影以示区别。

演人戏要有戏台,江畔的戏台为室内古戏台,在“六合堂”内。戏台很大,在礼堂南面,为一个高台,由木头悬空搭建,上面铺有实木地板,很结实。
江畔人唱人戏的时候是最热闹,各种角色演员都是村民,吹拉弹唱伴奏也是村民,化妆舞美都是自己搞定,大家自编自导自演,除了穆桂英挂帅和隋唐演义里的故事外,还编了很多现代故事,比如:《小康生活》、《乡村新星》、《放羊记》、和《王大过年》等,虽然都是业余水平,语言也是江畔普通话,乐器也只有简单的锣、鼓、二胡、钹和笛子,但村民喜欢看,经常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江畔人编的人戏不仅在自己村里唱,还经常被邀请到别的村庄,进行来回巡演,深得广大村民的喜爱。

十二、别具一格的桑梓文化,美好回忆.....

村前一条弯弯的小河,玉带一样缓缓绕过,河对面是一片阔野和大草地,两岸种着一些桑叶树,草地上则散种着高大的梓梓树,形成江畔村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诠释了古村别具一格的桑梓文化。

桑梓即家乡。在古代,村落的房前屋后,遍植桑树、梓树,所以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说法。久而久之,“桑梓”成了故乡、家乡的代名词。比如,柳宗元《闻黄鹂》中写到:“离乡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古人看到桑树、梓树就毕恭毕敬,为什么呢?因为望着它们,令人想念父母。《诗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对桑梓的情感,毛泽东在1909年也写过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这首诗里,桑梓地,就是故乡的土地即故土。


真是一个又古老又美丽的乡村.....

十三、采风归来----古巷和古驿道

   

            
          江畔古巷
每当,走近江畔幽深古巷古道,总能感受到一些村中不同凡响的故事,总觉得似乎遗失了什么贵重之物在小巷子。
一条又一条的古巷子,赋予了千年古村生命,得以让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代又一代地弘扬与传承下来。
青石铺就的小巷子,走在上面,发出咚咚之梵音,回荡在炊烟袅袅里,让其更显得幽和静!
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子,光滑温润,一个个鹅卵石,镶嵌间距很均匀,凸起部分很平整,埋入部分又很牢固。走在这巷子里,感觉很清凉,让人心灵即刻平静。
江畔古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古村的历史苍桑,也见证了一方土地的时代变迁。
每每走过小巷,脚踏青石板,便能听见它无声的诉说,讲叙着这座古村昔日的辉煌和现代人的无奈。
江畔每一条古巷里都藏匿着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每一个历史沉淀的故事里皆承载着沧桑与厚重,每一份沧桑与厚重的背后都蕴藏着内涵与文化。
厚实的历史痕迹就在这一黑一白的经典色彩里呈现,悠远的沧桑岁月就在这水墨丹青里彰显。
不管我们是不是故事的主角,抑或仅仅是过客,深厚的人文典范都值得我们去颂扬与传承。

                江畔古驿道

石凉亭已没了踪影,但婉蜒曲折的古驿道依然顽强地存活。
沿着古驿道,走在古韵十足的石板和鹅卵石路上,聆听江畔传奇人物的故事,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江湖,但是江湖上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弯弯曲曲的古驿道,带着岁月的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不屈地向云雾飘浮的深处延伸。
磨得发亮的石板上,尚未泯灭的印痕,是前人遗落的重重叠叠的梦?仿佛一支歌,洞穿时空而来,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与岁月相伴而行。
我们的脚印与古人的脚印重叠,踩出跫跫足音,那是历史的回音。荒草丛中,灌木林边,风在向我们述说久远的故事……
古驿道边的石坎上,有一丛金黄色的野菊花正静静地开放着。那是一曲轻柔的比古驿道更久远的歌。我们沉静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令人遐想的氛围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陂下古村
吉泰平原——江西第二大平原,如何孕育出风华绝代的庐陵文化?
赣州古城
这个别具一格的古村,因商贾聚财孕育而成,曾获评中国最美古村落-今日头条
吉安——庐陵古村之无樟不成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