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 场 • 怀 想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没有骄阳,不见烟雨,只有春风十里,绝好心情。离家不远的新场古镇正招手频频!

“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新场,因800余年前宋代迁盐场至此后,始得今名,即“新的盐场。”


在街上,我边走边看,可总嗅不到盐粒气味,看不见盐花踪迹。细想之余,不禁哑然失笑;由于长江入海口泥沙的连年累月淤积,崇明岛的东西两端现在每年还在以140米左右的速度向外扩展,那么位于长江入海口南面的浦东地区呢?尽管大宋年代的新场镇已是“枕河面海,煮海熬波,”且曾经拥有沪上最大的盐场,因盐而生,因盐而兴。800多年之后的现在,从我脚下的古镇老街到芦潮港东海边的直线距离已是25公里之远啦!嗟夫,岁月沧桑,逝者如斯。



江南水乡古镇的新场,不一样的宁静。



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生怕自己脚步声重了,会惊醒这里的人。给我这种感觉的缘由不是说这里的居民都在睡觉,而是说,人家在这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的日子。



我在江南水乡的画里走走停停。有河,有花,有草,有风不疾不徐,有光线不惊不暗。平淡的光阴,是最幸福的生活。



新场古镇的名片,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的“三世二品坊”。明万历年间,新场人氏太常寺卿朱国盛为一家祖孙三代都被封赠官居二品,以答谢朝廷“恩荣”而建造。


洪福桥,建于大明正德年间,比三世二品坊的资格还要老。缓步桥上过,洪福待来年……


包家桥,敦实质朴,就是农家汉子的模样,不声不响在静静流淌的河面之上。


桥,述说着水乡人家的故事……



河埠如琴,河廊如箫,画栏雕栋的廊棚,是烟雨长廊。走在铺着石砖地面的回廊上,抑或随势落座,倚着美人靠,看看河面上的水圈不紧不慢的画着圆……



我总是在梦里看见水乡的粉墙黛瓦,我总是在隐约间听到丝竹的嘈嘈切切……



我拥抱了他的那份胸襟,生命如同流水,带着梦幻的粼粼波纹,缓缓流淌。



喜欢看着灵动的倒影发呆……



小船摇曳,欸乃的是江南丝竹的韵律。



粉墙黛瓦的宅子,诗情画意门上挂;动中有静的人家,瞧,高高翘起的檐角又静中多调皮。




庭院深深,小巷寂静,恬淡生活,枕水人家。



这里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炫目的色彩,但是却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温暖。



巷子幽幽,余音袅袅,那可是当年的风流佳话……



在老宅中游荡,不经意间会撞见小小的惊喜。




门前连街市,窗外听橹声。临水窗台上,花儿正得开。



青石板铺成的巷路两旁,都是有些年头的老旧的木质两层瓦房,挂着各种幌子,各式旗子,看去觉是古风犹存。




小花盆里的各种种植精致、小巧,和江南的小桥流水很是般配,仿佛一幅水墨画里一抹灵动的点缀。



窗边的风景,随意描画出主人对生活的热情与细心。



因找寻而撞见,是一种乐趣……





极富诗意的老屋至今还是原汁原味地留着早先的韵味。





残缺之美,令人去想象从前的样子。


古朴儒雅的茶馆,“第一楼茶园”,始建于清同治末年。


临街的茶园正门悬挂着“第一楼”的牌匾。当年李安导演的影片《色戒》曾在此取景。



有些店铺虽然开张了,可店主人却像是过着日常的闲适日子,并不着急招呼生意。



于无声处,个中心事有谁知?



守着桥头,摆上几把竹椅,如果拉一把二胡,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消遣方式吧!


有了愉快的心情,也就保持了内心的安宁。


时光,随着这位老妈妈坐看人来人往而悄悄流逝……


忙忙碌碌只是一种形式,平淡、平常,才是一种功夫。



镜头里的小镇人生活,就像是一幅温馨的图画。



琴韵深锁,茶香难觅,一缕遗憾,空留这里。


新场的特色,就是清净,原生态。不过,作为真正的游者,又有多少人喜欢光鲜亮丽、人声喧腾,所闻所见处处是铜臭味弥散,还有七七八八的劣质旅游纪念品呢?



午餐时分,寻得一家小饭店。


点了当地菜风味的两菜一汤:浦东三黄白斩鸡,朋友鱼,鸡丝汤。我问老板:什么叫“朋友鱼?”老板倒也爽快;“其实,就是把河鲫鱼、昂刺鱼、河虾、螺蛳等这些江南水乡养的水产合在一起,浓油赤酱的红烧,味道鲜的很!生前一起快活,死后一道上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才叫朋友!”边听老板说道,边动筷碰碟的,吃到一半,才想起要拍个照留个念的,所以菜的品相都不太好看了,各位看官见谅啊!


我们最初的家就在浦东。家父告诉过我:十八世纪中的那一年,为避连年水患,我的曾祖父用一条旧木船,拖家带口的离开祖籍地江苏江都,沿长江到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杨家渡一带黄浦江边泊居。所谓“泊居”,就是旧木船的这一头搁在黄浦江泥土岸上,那一头用绳子紧紧拴在一根狠狠插入岸边江水里的粗竹桩上。在当年“以船为家”落脚的地方,我曾祖父在码头扛大包,当苦力,维持一家生计。之后曾祖父一家人离开浦东,弃破木船而上岸,去了浦西苏州河边的普陀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是在崇信纱厂的工房里出生的。1955年,我们住进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1963年年底,我母亲去了广西南宁。1969年,父亲和我们弟兄三人一起奔赴离上海近千里之远的皖南小三线厂。1974年,我母亲来小三线厂工作,我们一家总算团圆了。1984年,随皖南小三线整体返沪,父母家和我们家一起搬到闵行。2019年,我们家搬来浦东三林,离当年我曾祖父安家的陆家嘴一带的杨家渡不远,如今的浦东,特别是日新月异的陆家嘴,早已是当代中国上海新的地标。



我的一处处家,一回回梦里去过,一趟趟脚下走过;故土和新土,都是我心坛里装着的“五色土”;敬告曾祖父、祖父和家父尊前:我回到了“我们家的原点”。我思乡不用怀远,上海、上海的浦东,就是我的“梦里水乡”;我的乡愁,就在自己脚下。


始建于元代的新场南山寺,是我很想去的地方。沿着老街一路向南走三里路,就到了幽静的寺院墙外。南山寺,很大的一座寺庙,看上去比较新,金碧辉煌的。我正寻找寺门,急着想去祈求菩萨庇佑爱我和我爱的人都平平安安……




怎么这里不见游人或香客?听不见法鼓金铙?也闻不到香烛烟火味?一打听,唉,红漆寺门上张贴着告示:疫情期间,暂停开放。



有点扫兴。我仰头望见,寺院后墙旁两株可以佐证古寺600年历史的参天银杏古树,正高高大大的、绿油油枝繁叶茂着朝我探着身子:善哉善哉,下次再来!



我正踱步于“南山坊”牌坊和寺院墙之间,不经意瞅见旁边不远,有一去处,真个喜出望外,赶紧过去。也许是紧邻佛门净地,这里游客甚少。走近一看,还真有别致的风景;有花有草,有树有道,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环列于偌大个池塘周围,更有从别处移来的巨石奇石,点缀期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别有洞天,幸甚至哉!


一路行来,真个好风景也。云淡风轻,静心聆听那一曲大自然的天籁;一分敬意,一份恬淡,一份空灵,一份悠然。








静心享受,享受静心。知足常乐,风清月明。



心无喧嚣,心无烦絮,心止如水,心如明镜。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荷一苇一长亭。一嗟一叹一轮回,一回一渡一来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更新于 02-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场,隐于浦东的“乌镇”
新场古镇,以盐业繁荣的浦东第一镇
新场古镇
小木船
浦东新区详细
新场古镇(水乡情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