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聊上海12

吆喝声2

上篇写了一个维修师傅的吆喝声,今天写卖东西的吆喝声。

卖长锭 长锭者锡箔制品也,每逢初一十五弄堂里常有人卖长锭,卖者好像都是浦东人,而且好像都是女的,一副担子,前后都挂着串串长锭,吆喝声是长锭要伐长锭,声音倒蛮清晰的,带有浓浓的浦东音。

盐炒豆 当年的零食好像没现在那样的多,而且有些零食就是用现成的食品做的,譬如烤鱿鱼干腌金花菜,盐炒豆就是用干蚕豆用盐炒制的。

盐炒豆也有好坏,好的就是松脆,嚼久了,还有一种粉粉的感觉,差的就是那些咬不动的,好像是僵的蚕豆。最有名的就是三北盐炒豆,三北就是指现在浙江镇海、余姚、慈溪三地的北部,三北盐炒豆粒粒开花,松脆酥香,吃了令人上瘾,不断地咀嚼,越吃越有味,不过这盐炒豆一多吃,人体内就会不断地向外排气,所以也有人叫它出屁豆,一分钱可以买不少。

已经忘记了买盐炒豆的人是不是也吆喝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长背带的布袋交叉挂在肩膀上,布袋鼓鼓的,里面全是盐炒豆。

洋线团 洋线就是现在的缝纫线,都有一个木芯,线在上面卷着成团。当年弄堂里常会有人来买洋线团。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卖洋线团的男士,站在一个凳子上唱越剧,还自己敲着滴笃板,唱一会卖一回。可能价钱要比弄堂口的零剪店里的便宜吧,所以也是有人买的,但更多的围观听唱戏。这个好像没吆喝的,只要人一站凳子,就有人围观,都熟门熟路了,知道卖洋线团的。

小热昏 小热昏就是卖梨膏糖的,不他们会说唱,有一个小锣敲着。有时一个人,一般都是两个人,唱唱卖卖,要比现在的直播带货有劲得多了,至少能直面互动交流。

劲糖,敲糖 劲糖也叫搞里棒,有人写成锦堂,秦糖,我写成劲糖是因为这糖在搅的时候得用劲,否则就搅不动。敲糖就是将糖做成条状的且盘起来,你买多少就用刀切下来一段,不过切的时候需要用锤子敲打刀,否则就弄不下来。劲糖有些透明,敲糖外面裹着一层粉,以免相互粘连。

这个大约没有吆喝声的,只要用刀锤打击就能发出声响,没有钱的话,家里的牙膏皮,鸡毛啥的都能换糖。

擂沙团  糯米团子里面有馅,外面滚粉。弄堂里有时有卖,不过蛮贵的。一个小方盘上放着,一个个的蛮吸引人的。

伦教糕,伦教糕看上去就诱人,鲁迅在上海写的《弄堂生意古今谈》,就提到了“糖玫瑰伦教糕”,鲁迅很喜欢这种传统美食。

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 这是弄堂里经常有的,特别是夏天。好多书中这样写的,从亭子间里用绳挂着一个篮,放下去,篮里有个碗还有钱,卖粥的接着篮子以后就会在碗里盛碗赤豆汤或者莲心粥,你再向上提篮子,一碗莲心粥就到手了。实际上,这个食品在当时也算是比较高档的了,很少像现在那样烧一大锅慢慢吃,还有就是图方便。

这个有吆喝声的,先是用棒敲击啥的,发出笃笃笃的声音,接着就是吆喝,桂花赤豆汤句声音抑扬顿挫,白糖莲心粥句余韵绕梁,特别是最后那个粥字,入声味特别浓郁,印象中好像也是女声为多。

应该还有许多,只不过忘记了。当年的上海多少还带着千年的传统,多的是传统食物,传统工艺。有些东西,譬如梨膏糖,盐炒豆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吃。至于洋线团,缝纫线用的人好像更少了,现在有几个人还手缝衣服呢,有的连缝纫机都淘汰了。

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化,就是擂沙圆,伦教糕,现在看来多少有点管饱不管味道的样子。至于劲糖之类的东西谁还会去买呢?

过去一家人家住一幢石库门的很少,但从现在看来,单开间的石库门总的建筑面积也不会到一百个平方,算他一家五口人,人均面积也就二十平方,这个在现在已经算不上是宽敞的了,没有了人口密集的弄堂,哪里还有穿街走巷的小贩呢?那些弄堂的吆喝声也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上海风情
沪语讲述老上海回忆,弄堂里消失的那些吆喝声,喜欢的留言互
梨膏糖、栀子花白兰花......叫卖声里有香甜的上海童年
20 世纪初的上海中下层居民,都过着什么样的日常生活?
小杂粮食疗歌
燕麦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