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影上海”点亮蟠龙天地:每座石桥、每条小船都有了生命力

乘乌篷船夜游蟠龙天地,桨声欸乃。船夫是土生土长的青浦人,每天摇着橹,带着市民和游客在这交错的水道中来来往往。这几天,他发现乘船夜游的人越发多了,因为——灯亮了。

第七届“光影上海”2023灯光艺术节正在蟠龙天地举行,这是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之一,展至明年1月14日。在古建石桥、广场绿地、河道水系,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国艺术家的九组灯光作品向公众免费展览,用流动的光影点亮江南水乡的夜色,驱动夜经济。

桥上的游人也成了风景 董天晔 摄

乌篷船从余德耀美术馆附近出发,旅程由暗至亮,由安静至热闹。艺术家们创作的光影作品,让每座石桥、每条小船都有了新的生命力。同船的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拍摄,两岸的商铺发出暖光,桥上往来如织的人群也成了风景。

“一切都是流动的,让人目不暇接。”住在蟠龙天地附近的市民张先生说,“变幻的光影,让人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渐渐转凉的秋夜,也变得温暖起来。艺术就应该融入、点亮人们的生活。”

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 董天晔 摄

灯火阑珊里,感受城市的诗意

第一次来蟠龙天地采风,青年艺术家冯嘉城站在烟雨廊桥上,看着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心中冒出一句唐诗“春水碧于天”,出自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下一句,是“画船听雨眠”。

“要不就做船吧。”冯嘉城决定。他的作品《画船听雨眠》是20多只发光的“纸船”,漂浮在蟠龙湾水面。每条船的船身纹理各不相同,全都来自采风中所见的江南的细节,有水乡建筑元素,也有扎染的图样。

冯嘉城的作品《画船听雨眠》  冯嘉城 摄

出生在广西农村的冯嘉城,儿时很喜欢玩纸船。“小时候每逢下雨,雨水沿屋檐瓦片滴落,变成溪流从门前水沟流过。我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最喜欢撕作业本折纸船,然后跟着纸船一直跑,看谁的纸船沉没了,谁的跑得最远。纸船是我内心童真的映射,也希望看到这些'纸船’的人,能代入自己的童年记忆。”

在制作“纸船”的过程中,“防水”成了一个难题。《画船听雨眠》亮灯前一天晚上,他和几位工作人员通宵作业,将20多只船重新检查和处理了一遍。确保一切就位后,他的脸上写着疲惫和欣喜:“‍‍我希望自己每件作品都不一样,所以总要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材料,接触新领域,所以每次都会遇到难题,出错和失败也是难免的,但我希望不断挑战自己,给观众带来惊喜。”

冯嘉城的作品《画船听雨眠》  沈唯祎 摄

蟠龙极盛时,曾有“九龙一凤”十座桥梁,除了修复香花桥和凤来桥两座古桥,蟠龙天地考据江南古桥形式又新建了八座。

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为其中的五座桥披上了光影的外衣,这些光影由人工智能生成。布里克说:“我们都习惯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我想用影像创造一个新的季节——第五季。有趣的是,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早就有'第五季’的概念,那就是夏秋之间的'长夏’。通过这部作品,我也希望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下可能出现的季节之变。”

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  董天晔 摄

布里克发现,蟠龙天地的桥,名字都与季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作品分别在映月桥、涵春桥、香花桥、隆云桥、聚龙桥上投影,每座桥代表一个季节。乌篷船驶过桥洞,便跨越了季节的流转。

隆云桥河岸,艺术家杨熹受邀创作的《石盒》,一系列发光立方体沿着河道驳岸排列组合而成,与石壁上的江南文化符号“系缆石”交错辉映。烟雨廊桥上,王智一受邀创作的《月见蟠龙》在光影中变幻出“蟠龙新十景”。

“人与现代城市的对话里,文化是重要的渠道。”瑞安新天地行政总裁张斌说,“商业创新要避免同质化,而文化唤醒是第一位。我们一直将文化与艺术放在社区生态构建的核心支柱地位,这次'光影上海’的主题'在地新生’就是体现,希望能让人们感受到城市里的诗意。”

艺术家杨熹的作品《石盒》 董天晔 摄

艺术与科技,点亮人们的生活

下船后,来到岸上,进入蟠龙印刷厂旧址空间,艺术家徐冰的《烟草计划:烟之语》在其中展出。朦胧薄烟中,霓虹微光显示出一段1902年英美烟草在中国推销时的广告词,与印刷厂这一生产文字与媒介的历史工业空间交错呼应。教堂广场北侧波兰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的作品《逆向运转》也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这座外形古老的街钟,以独特的方式运转:整个表盘逆时针旋转,秒针固定不动,让人重新认识时间。

艺术家徐冰的《烟草计划:烟之语》 董天晔 摄  

这两件作品都由余德耀美术馆收藏,馆长余至柔说:“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的意义是什么?艺术不仅仅在美术馆里,也能跟大自然、历史、建筑互动,让公共空间变成一个流动的美术馆,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希望路过的行人,可以停留片刻,思考片刻。”

波兰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的作品《逆向运转》 董天晔 摄

在蟠龙天地童心乐园,出现了三只巨大的“青头潜鸭”,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这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灯光艺术工作室Amigo & Amigo创作的大型光影装置《趣顽鸭》。拍拍鸭掌形状的按钮,就能听见青头潜鸭的叫声。青头潜鸭属于“极危”保护物种,近年来曾现身上海崇明等地。艺术家希望通过可爱的鸭子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Amigo & Amigo创作的大型光影装置《趣顽鸭》 董天晔 摄

艺术家张周捷受邀创作的《蟠龙之珠·聚》,将上海五千多年前崧泽文化时期的镂空手法融入创作,将蟠龙盘曲环绕的灵韵通过计算机语言呈现出来。品物流形受邀创作的《张灯结彩II - 张灯》融合了中国传统花灯习俗和蟠龙天地的地域符号,以五光十色的“游龙”分布在街道周围,伴随游人沉浸于光影如织的夜色之中。

品物流形创始人之一张雷说:“我们一直在追溯传统,但不代表我们要回到过去。我们希望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创意去创造未来,让自然、文化、艺术、商业紧密融合,循环流动起来。”

光影点亮蟠龙天地  董天晔 摄

刚从乌镇戏剧节归来的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总策展人姜剑,走进蟠龙的夜色里。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看到,艺术如何撬动文旅发展。但姜剑也发现,许多城市商业中心依然千篇一律,引入的“网红展览”也大同小异,并未真正生根发芽,与在地文化产生关联,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色。

除了与在地文化产生关联,姜剑认为,公共艺术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与公众对话,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光影艺术的优势在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提升了交互感和体验感。

自然与文化、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董天晔 摄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就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他们会天然接受这样的艺术形式。很高兴看到艺术家们不断推动技术和艺术观念更新迭代。”姜剑说,“未来光影艺术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它会如何颠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它会催生什么样的新业态?前方是一片蓝海,等待我们去探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吴桐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华灯初上,良辰美景~蟠龙天地夏日限定光影秀来啦!
无中生有的光影艺术
上海新天地2019新年亮灯点亮奇光之旅
美到窒息!2020年之前,你不能错过这些灯光节!
光影点亮建筑 艺术唤醒城市记忆
与光共舞|奇境思南·光影之旅,我在上海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