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中国水墨——

中国当代艺术的在中国经历了20余年的历史,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后从经济文化上收到西方世界的冲击以后当代艺术的进程,从简单的模仿,到青春残酷,政治波谱,自残,自嘲,傻笑,无目的彷徨呐喊,经历了理性的回归后,拥有文化根基的作品越来越多,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将是一个重大的命题。——杨泳樑
年轻的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1980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0岁起,他就学习国画,书法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阳教给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2004年与朋友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担任艺术总监。   杨泳樑学习传统中国艺术,如水墨绘画。从小练习书法。结合自己的兴趣他竟然用数以千计的小摄影图片结合起来,汇编成中国传统绘画构图风格,呈现“新古典”的艺术表现手法。远观杨泳樑的摄影作品,犹如梦幻般的山水绘画。近观他的作品,犹如令人震惊的现代城市景观。
建筑工地,大型起重机,交通标志和高架桥都是上海市民非常熟悉的场景,这些却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元素。这些普通的场景在上海随处可见,但杨泳樑将其完美融入他的传统中国画的构图中。杨泳樑完美协调短暂与永恒,活力与柔和,稀疏与密集,美丽与丑陋的矛盾冲突:虽然整个画面看似诗意般的和谐,但细节之处却存在景色上的瑕疵。杨泳梁的《蜃市山水》系列是以电脑绘画技术的成就,假冒文人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而实际却是反意境、反审美的作品。
那些山水之间的图章落款,用的竟然都是马路上的窨井盖。那些表面生机盎然,内里危机四伏的宽幅卷轴中,塞满了如此之多的现代生活、现代城市的细节。乱立的电线柱子取代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高楼广厦取代了飞檐亭阁,锃亮的汽车取代了盘旋山间小路的驴马,招摇扎眼的广告牌取代了飘扬在树梢、路旁的酒家招幌,大放光芒、令昼夜倒流的电灯取代了明灭于林间的幽暗烛火。杨泳梁的作品对于变迁的社会反映出了某些未来气质。
杨泳梁认为,自己绘制的是头脑中的山水,如同在画笔涂抹之下渐渐呼之欲出的形象,杨泳梁所谓的摄影只是用摄影的元素——电子,合成绘制出了自己头脑中的山水。当摄影退化为素材的工具,本该包含的或多或少的客观性与在场感,完全消弭于这些虚构的山水氤氲间。“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什么,每一次创作我都是在脑子里想好了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才端着相机去一路寻找。”一件作品元素的捕捉,前前后后的电脑修图,差不多要花费半年的时间。
杨泳梁的内心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个是有如文人般的宁静致远,另一个则充满华丽与力量,最终使绚丽和残酷共存。
  转自 摄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