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的夏季节令旧俗 11

上海的夏季节令旧俗

2016年06月03日   11 :解放周末/知沪·连载·广告    


    进入立夏,有一个仪式是属于孩子的,即悬大秤为孩子称体重。农民则要向城隍进新麦。旧日风俗里,立夏这天不准孩子坐门槛,因为民谚有云“立夏坐门槛,疰夏睏床榻”。在乡村,孩子带锅带米到野外无人处,掘坑埋锅,用米和偷采的蚕豆、竹笋“烧野米饭”吃,家长要佯作不知。
  立夏这天,家里餐桌上要有白煮肉蘸大蒜头、咸蛋等,草头摊饼也颇受欢迎。文人以吃樱桃、蚕豆、竹笋为“尝三新”。寻常人家这天有用白饭置门口,引狗嗅的习俗,然后再用这碗饭喂小孩,称吃“狗舔饭”。考究一些的人家,则用麦饭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品,称“麦蚕”,给孩子吃,取防疰夏之意。
  端午节这天,旧日的上海人家家户户会在门口、壁角、床架、帐钩或挂或插菖蒲、艾蓬、蒜头。也有贴门对,客厅悬钟馗像的习俗。主妇要包粽子,用艾草熏屋。端午节前夕,新婚丈夫陪妻子回岳家,送黄鱼、火腿、枇杷等,称“送夏礼”。做兄弟的,则要专程给新嫁的姐妹送夏衣、阳伞、草帽,称“送夏衣”。道士送符至农家,农家以麦子相谢,称“麦符”。
  农历七月七日,被称为“乞巧节”。这天,少妇、姑娘用凤仙花汁染红指甲。正午时分,盛一碗清水,置阳光下,在水面轻放绣花针一枚,以状似宝塔形者为聪慧,如弹花杵者为愚笨,互相调笑取乐。入夜,少妇、姑娘设供桌于庭院,供红菱、花红、巧果、状元糕等夏果,忌荤食,作“乞巧会”。在月下用新线穿针,相互比试,以能穿过7枚大小不同的针眼为巧。
  棉农之家的女孩,如果出嫁未满一年,例自农历七月初二至初七回娘家助农事。初七随父母在棉田最后一次锄秋草,称“斗量花”,谚“七月七,鹊桥来相会,十个媳妇九不归,蹲啦娘家帮脱花(棉田锄草)”。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旧时这天要家家祭祖。时正农家青黄不接,用素菜祭祖,俗称“苦恼七月半”。假祭祖邀亲友吃饭,称“吃七月半”。遇到有新丧人家,则重祭祀,请佛、道做道场,至亲毕集,煮赤豆饭分送邻里,称“新七月半”。20世纪50年代后,城市居民大多不重视七月半。是日为抗清英雄、松江府城隍李待问生日。农历七月十四,松江有城隍庙会,松江、七宝、莘庄一带夜饮豆浆、吃油条,谓能“明目”,也是纪念李待问抗击敌军时,因为全城被围,弹尽粮绝,他磨豆为浆接济百姓的善念。
  农历七月三十,俗称地藏王菩萨生日,又称晦日节、地藏开眼。旧时,街巷地上及居家阶沿、门口、泼污水处遍插棒香,点红烛,称地灯。在地上或用矮凳设斋祭地藏王,供瓜果香茗,鸡冠花、状元鞭、千日红、秋海棠等花,插一串稻谷及万寿菊,谐音“一谷(国)万寿”。大人点香烛,磕拜,心中默数己过,祈求原谅并赐福。孩子玩落苏(茄子)灯,用月牙形茄子,下插4根香梗为脚,上插棒香,点燃后,拖地玩,或系竿行于街市、村落。这些风俗在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消失。(摘编自《上海通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麦粞饭粥
清明节出生的女孩命好 清明节出生有什么说法
南通市海安县民俗与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叶修德|乌饭麻糍
安徽的节令习俗介绍
上海松江失踪男婴在家中洗衣机内找到 已身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