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梵净山下“活化石”,竟然如此令人震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百年来,在梵净山下的土、苗、侗等多民族和谐共处,繁衍生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这一方独特的民俗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梵净山的民俗故事,领略梵天净土的风土人情。

梵净山下'活化石',竟然如此令人震撼

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保留较齐全的省份,而位于梵净山核心区域的铜仁又是贵州省的傩戏之乡。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

古人一般都认为面具能够通神避邪,在傩戏演出中,它又是各种神盠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变成了神,便代表着一种相应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谭概》一书,就有以面具吓跑黑鱼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除夕的大傩仪式,有千余人参与假面表演,辟邪纳福。

上世纪以来,特别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国各地有数以千计的各色面具出土和被从民间发掘出来。这些面具伶俐夸张,丰富多样,凝聚和熔铸了先人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种宗教体验。在我们的祖先眼里,面具成了人神的通道。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铜仁目前全区尚有480多个班子(每个班子十人左右)广泛活动在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在湘、渝、黔二省一市结合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绝技文化独树一帜,近年来,纷纷亮相全国各大城 市及旅游景区,并多次出国演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2011年,该县获授中国民协“中国民间绝技文化之乡”,并作为中国绝技文化研究基地。

松桃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武陵五溪”核心区域,以苗蛮部族为代表的远古先民早在秦朝以前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其信鬼尚巫、万物有灵的文化之风长期盛行,认为通过掌握咒语、字符、神功(统称绝技)的神秘力量,即可支配自然,造福人类。

明万历年间,清朝在湘、黔边境修筑了长达300多里的边墙(现俗称“南方长城”),将松桃一带的“生苗”与湖南境内的“熟苗”隔离。被称为“生苗”的一支苗族人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绝的边墙外围地区,相对的文化封闭造成了自远古苗蛮部族以来以巫、傩文化为核心 的文化体系。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深刻地影响着苗族人的生活方式,人们有病不求医问药而是请祭师冲傩还愿,小孩多病难养要请祭师“上刀梯”来帮助小孩渡过关煞,寨内出现奇异现象要请祭师“下火海”以驱邪逐怪,村中族里出现奸、盗疑案要采取“捞油锅”请神灵判定是非等等形式,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表现形式奇特、富于神秘色彩的绝技。

松桃民族民间绝技艺术大多源于民间的巫坛傩班,是祭师施行巫术、酬神、祭祖之术的重要内容,现在每逢“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接龙”等苗族传统节日及在该县的旅游景区,苗族绝技是主要的表演项目之一,除了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之外,娱乐色彩也非常浓厚。

在思南大街小巷、深山院坝,总能听见土家族汉子、妹子悠长辗转、明亮鲜快的“喂喂闪”“咦嗬呀子喂”歌声。这便是土家花灯。

思南土家花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思南土家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铜仁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 戏球”,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花灯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土家花灯戏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作法。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多年来,在梵净山下的黑湾河侗族聚居一带也延续着这样的文化传承。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每年正月间,在梵净山下的寨沙侗寨总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听侗族大歌,体验月上篝火。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仁民族风情总体介绍
云舍村
乡音乡情(音频)| 杨芮:侗族大歌(湖南通道侗语)
他是少林功夫的“活化石” 一生习武 练就十八般绝技
11月旅游|别再去大理啦,贵州这些地方比大理好玩100倍!
梵净山欢迎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