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读浦兴 | “办喜事”的传统习俗

编者按:浦兴路街道成立于1997年,去年在街道成立20周年之时,由道党工委、办事处编写了《浦兴路街道历史文化资料汇编》一书。《资料汇编》追溯了浦兴路街道的历史沿革,叙述了其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概貌,是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生动教材。编写此书意在让生活、工作在浦兴的人,了解浦兴过去,感知今日浦兴。近期,“大爱浦兴”微信公众号,将择取部分精彩内容展示给大家。


以前结婚时用自行车接亲,陪嫁的被子扎起来叫堆被山,喜酒要连吃三天三夜……除了结婚、生孩子“规矩”多,连造房子、做寿都有很多本地习俗。


婚嫁


传红


新中国成立前

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婚男女以门当户对为准则,由媒人从中周旋撮合。先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取姑娘生辰时间,请算命先生占卜,“排八字”。无相冲或相克,并对女方满意,便央媒求婚。女方应允后,男方择日传红。男方请媒妁吃饭,顺势携带红贴向女方表示诚意。男方选择黄道吉日举行订婚礼仪。俗称“传红”


富裕人家邀请至亲好友,设宴招待。宴后,男方当众点交茶礼。


茶礼一般是金银首饰,多则全金“六礼”(发簪、耳环、项链,纽扣、戒指、镯头),茶叶数篓,内混代代红、千年红,还有胡桃、桂圆、枣子、红绿长生果,附万年青一颗。



普通人家一般凭财力而定。女方认为满意,收下礼物。女方家不收彩礼,则表示拒婚。



新中国成立后

繁琐礼仪逐渐被废弃,订婚方式简单方便。


过门


过门俗称“通脚”,即请姑娘到未婚夫家第一次走动的礼仪。由男方要求,托媒人征得女方同意后择日进行。当日,男方捎带糕点礼品,抬小轿接未婚媳妇到家,邀请至亲与媒人吃饭。自此后,姑娘便可像走亲戚一样来往,不受拘束,惟不得过夜。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仍在延续,更加简化,男女双方均可自由往来。小伙子上门去姑娘家,称作“毛脚女婿”



结婚


旧时订婚后至结婚前要送“年夜礼”,有鲜肉、咸肉、鱼等并贴上红纸。男方打算结婚,先请算命先生选定黄道吉日,俗称“看日”



结婚时,男女方都有排场,一般为三天,称三日排场。男女家都会请厨师、茶房(俗称茶担),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旧时茶担


新时期茶担



第一天“下预告”


女方招待宴请自家亲戚朋友。男方设宴招待媒人和至亲好友,称“拿衣裳酒”。


第二天“正日”


正日请结婚酒。媒人携带礼盘、引花轿前往女方家送礼迎亲。



礼盘里装有鲜肉、咸肉、公鸡、青鱼、皮蛋,另外白鹅一只(表示求偶情真)。轿子到女方场角,女方放鞭炮相迎,由阿舅迎接新郎,入内后拜见岳父母及诸尊长,然后进茶食和入酒席。女方阿舅搬动马桶盖后,方可发嫁妆并让新娘上轿。新娘经过一番留恋惜别(哭出嫁)后,才辞别父母尊长。出娘家门后,众乡邻用花架、长凳拦轿讨喜糖,热闹一番后才放行。到新郎家,预候吉时,举行婚礼。礼毕入洞房。



深夜,新郎、新娘入座进晚餐,俗称吃暖屋饭。散席后,有部分人跟随新郎、新娘去新房闹新房。更深夜尽亲友散去,新娘还得静守花烛,名为“望花烛”。男家正日晚宴款待阿舅及陪同,俗称“阿舅酒”



第三天“敲甏底


新娘受娘家邀请,与新郎携带糕点等礼品回娘家,称“回门”。男女家都留至亲长辈们吃剩余的酒菜,名为“敲甏底”。


新中国成立后

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


嫁妆升级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时行“32只脚”(三门衣橱、五斗橱、小方台椅、收音机、三五牌钟),和叠得像小山一样高的16条棉被,还有自行车、缝纫机(当时一票难求)。



集体婚礼


1986年至1990年,共青团川沙县委先后举办以“艰苦创业树新风,移风易俗做新人”为主题的迎新春集体婚礼活动12次,共有115对青年男女参加。


生育


新中国成立前

有些人家生了孩子(特别是生男孩)后,第十二天就邀请至亲好友,设宴招待,分发红蛋等,以示喜庆,称作“十二朝”

大多数人家在孩子满月后请客招待,曰“弥月”,俗称“满月酒”

等到孩子满一周岁时,大摆宴席,称“满岁酒”


现在

几乎每家人家生了孩子,都会举办“满月酒”、“满岁酒”。



寿庆


俗称“做寿”,也称“做生日”。一般年至五十岁称寿庆,六十岁称大寿庆。80年代起,为父母做66岁庆寿甚为时兴。民间还有提前一年逢九做大生日的习俗,称为“做九不做十”,认为“九”与“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


庆贺造房


盖新房时,正梁一上好,燃放鞭炮(高升)抛糕和馒头,说吉利话,称抛“高樑馒头”。当天晚上设宴招待工匠,名曰“上梁酒”。新房盖好入住后,一般要设宴招待至亲好友以示庆贺,名曰“看屋酒”



中国传统习俗,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

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

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

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金桥小学、钱桥中学……

这些都已成过去。

生产大队的高音喇叭

播着新闻、好人好事。

晚饭后,

拿着小板凳去打谷场看电视。

文化馆、大礼堂都是

当时重要的文化场所。

下期,我们将介绍曾经的

学校、文娱场所等,

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尼泊尔女神
潮汕传统习俗中的结婚"六礼",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社会万象】在唐代结婚有多麻烦,不会诗还怎么娶老婆?
青瑶婚俗
从《羋月传》看古代的婚俗和婚礼细节
塘栖婚嫁风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