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海口红树林 承载生态梦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对于红树林的描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木本植物群落,在海南连绵不绝的海岸线上,红树林随处可见。海陆之间,绿色充盈铺排,群鸟起落其中,为我们演绎着岁月静好,带我们领略沧海桑田。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旖旎的红树林景观。石中华 摄

“海口红树林记录了东寨港的形成、古人保护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林以及各级政府在红树林方面的投入和推广种植的过程。”8月25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钟才荣表示,特别是近年来,海口通过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的技术、措施不断提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利用红树林改造城市生态、营造景观、净化水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红树林苗圃基地

保护区为全国提供种苗

“东寨港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日前,东寨港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寨港保护区面积3337.6公顷,红树林面积1771公顷;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19科36种,占全国的97%,鸟类214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60种、虾蟹等甲壳类动物70多种。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市保护站红树林植被。石中华 摄

据钟才荣介绍,在400多年前,东寨港还是一片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美丽田园。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一场7.5级的大地震在琼北地区爆发,导致东寨港周边72个村庄沉入海底。地震之后陆地不断下沉,原来的“桑田”不断变成“沧海”,最终变成了如今壮观的港湾。

东寨港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稀有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和研究价值。一直以来,东寨港保护区十分注重资源的培植工作,在建设红树林育苗基地方面,曾在长宁头、三江、道学和博度等地建4个60亩红树林苗圃基地,每年可培育各类红树林苗木100多万株,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充足、优质的红树种苗;在红树林植树造林方面,保护区滩涂及沿岸扩改种红树5000多亩,大大增加红树林面积在引种培育方面,东寨港保护区成功将海南海桑等国内大部分的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引种于保护区的种质资源圃内,加强保护和研究。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利用自有力量,组织培育全国仅存14棵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培育出红榄李600多株,并进行野外移植,为珍稀濒危红树的繁衍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规划控制、立法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社会监督、造福子孙”保护原则,在依法生态保护、退塘还林、修复红树林、生态宣教等方面,不断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坚决保护好东寨港这片“海口之肾”,为海口江东新区零碳新城建设提供绿色支撑,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生动实践范例。

规划保护范围成倍扩大

保护红树林深入人心

“从古至今,海岸带是人和自然频繁接触的区域,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正在增加,红树林的保护面临着人为活动严峻的挑战。所幸,海口的天然红树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钟才荣告诉记者,早在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东寨港林市村的《林市村志》记载了“禁砍茄椗”十条。茄椗即当地红树林的发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红树林保护的村约。在三江镇上山村的1845年间(清道光二十五年)的一块“奉官立禁”石碑上,也记载了当时“地陷空暇”后的“粮米无归”,官府号召村民种植“茄椗”,“以扶村长久”的历史。

鸭尾溪湿地公园红树植物桐花。石中华 摄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功能、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直接被老百姓认识的,所以,古代有了官府立碑和村规村约,规范后人持续利用红树林的古训。”钟才荣指出,地震过后,村民们深谙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道理,老百姓也自发种植红树林。如今保护红树林的意识已经刻进每一个当地人心里,成为与红树林和谐共处的典型范例。

红树林保护源远流长,至今依旧如火如荼。1980年,这里建立了东寨港省级红树林保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2014年3月,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建立巡护检查制度,严厉打击保护区内非法猎捕、捕捞、毁林占地等行为,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据统计,2013年8月以来,海口共投入1.5亿元关停、搬迁了9家养猪场,迁移55万只咸水鸭养殖场,拆除8家违规餐饮店、清理整顿20家非法采石场,拆除周边违法建筑22宗、2万平方米;建设演丰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消除片区生活污水。

特别是2013年12月以来,海口投入5500万元实施保护区内退塘还林工程,完成填塘面积2355亩,该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保护中规模最大的退塘还林工程。2018年7月,海口市政府将博度片区886亩养殖塘实施退塘还林作为江东片区首个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在制定退塘还林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投入1.7亿元开展退塘还林工作,在生态补偿方面予以创新,为海口江东新区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经济利益的双赢。

利用红树林改造城市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8月初,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工程全部对外开放。翠绿的红树在河滩上向两岸延伸,不少调皮的鱼儿游弋树下,市民漫步在亲水栈道上看红树看美景,享受这份自然之美。

美舍河国兴桥段栽种的红树植物木榄。石中华 摄

据葛洲坝海口水治理公司现场主管马培军告诉记者,鸭尾溪两岸共栽种2.8万株红树,以海莲、秋茄、桐花树和红海榄为主,目前生长良好。

海口红树林资源丰富,物种繁多,主要分布在东寨港保护区。近年来,海口市区的万绿园、美舍河、五源河、鸭尾溪等地零星分布着人工种植的红树林。红树林开始在城区的河流边安家落户。

最早人工种植红树的不是鸭尾溪,而是美舍河。

2017年2月,美舍河5个示范段同时开工。作为一条城市内河,美舍河河段大部分流经中心建成区。两岸种植什么成为当时多方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红树景观效果好,更重要的是红树林湿地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去污能力强,成年红树林平均每年每公顷能去除350公斤至450公斤氮、35公斤至45公斤磷,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明显。如果能在美舍河边种植红树,岂不是一举多得?

“当时设计单位认为美舍河不适合种植红树。”钟才荣指导过海南大学东坡湖种活红树林,成功改善了水质,在海南植物专家中具有一定的名气。当时,他被作为技术专家,被治水企业请到美舍河察看环境是否适宜种植红树林。

围着美舍河调研了几圈,钟才荣发现美舍河具备温度、盐度、沉积物和静浪环境等4个红树植物生长的条件,通过人工创建周期性的潮汐浸淹,全部满足红树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种红树没问题”。

2017年3月中旬,海口在美舍河东风桥段开始种植第一批城市红树林。果然,没多久,种进美舍河的红树假植苗就开始抽新叶开花了。

“海口是城市人工创建红树林湿地的首创。”钟才荣告诉记者,红树林除了具有超强的净污能力和非常优美的园林景观外,从自然保护的角度来讲,红树林能够引进城区,不仅大大减缓红树林保护地的压力,减少人流量对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干扰,还具有很好的科普作用。

如今,在美舍河、五源河、鸭尾溪、万绿园等地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红树。红树对城市的改造效果也在慢慢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红树林不仅“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进程,更是承载了每一个海口人的生态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宝”红树林!固碳储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古港东寨鱼鸟欢歌 百年红树代代守望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海南有哪几个湿地入榜?
海口东寨港红树林 欣赏绿荫下的清爽
红树林:特殊珍贵的滨海湿地
走进红树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