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前几天,我在群里分享了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和大家交流时感觉拍摄效果还不错。这两天群里大神想出了各种的跟骨轴位拍摄方法,真的是集思广益。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为我们技师点赞。下面我来结合群里分享的,给大家盘点一下我们跟骨轴位的几种拍摄方法。
常规外伤型病人
这类病人通常都是因为外伤过来就诊的,或跳高,或摔伤等情况。拍摄时踝部弯曲也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符合大多数病人的拍摄要求。
体位设计:病人仰卧或坐于摄影床上,没有摄影床的坐在板凳上。病人腿伸直跟骨贴在摄影床上,足的矢状面垂直于摄影床。对侧膝部弯曲脚踩在摄影床上,支撑身体的平衡。用布带将被检者足尖向后拉,使踝关节背屈。
体位设计
中心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从跟骨中心射入。
中心线
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都能显示出来。
跟骨轴位图像
优点: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这个方法都可以使用,是一种常规方法。
缺点:不适用石膏固定等病人,拍摄时由于石膏固定后,踝关节无法背屈,显示不是很理想。
灵活行动型病人
这类病人通常都是四肢灵活能行动的,来医院检查也只是跟骨疼痛,并没有受到外伤等情况,临床医生开的跟骨轴位检查单。
体位设计:摄影架横放下拉最低,病人面对摄影架靠近一侧,患侧足部踩在摄影架中心,身体前倾作起跑式动作,球管放在病人背后。
体位设计
局部放大
中心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45°从跟腱到足底斜下射入。
中心线
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大部分都能显示出来,对于跟骨后部分骨折显示很理想。
跟骨轴位图像
优点:对于正常的、四肢灵活的病人来说,这个方法可以一试,简单粗暴。
缺点:不适用于外伤、卧床不起等病人,有可能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摄影架,太用力容易损坏摄影架等。
石膏固定型病人
这类病人跟骨已经骨折并石膏固定了,如果我们还让病人足部弯曲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这种方法恰好可以一试,解决这类病人的跟骨拍摄问题,效果不错。
体位设计:摄影架下拉略低于摄影床,移动的摄影床推到摄影架旁边,病人俯卧在摄影床上,患侧足部紧贴在摄影架中心,球管放在摄影床上面,球管方向朝下。
体位设计
中心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45°从跟腱到足底斜下射入。
中心线
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大部分都能显示出来,对于跟骨骨折石膏固定后及跟骨后部分骨折显示很理想,对于石膏固定后距跟关节等显示不清。
打石膏常规跟骨轴位图像
改良后的跟骨轴位图像
优点:对于跟骨骨折石膏固定、能行走但腿部不方便的病人来说,这个方法可以一试,效果明显。
缺点:不适用于大多数的机器,同时需要摄影床的移动。对于跟骨距跟关节显示不清,效果不太明显。
尝试创新型病人
这类病人和常规型病人差不多,四肢灵活能行动的病人可以,跟骨骨折的病人也行,石膏固定的也能尝试,差不多都可以。
体位设计:病人侧卧于摄影床上,患侧卧位,患侧垫脚作起跑式。足的矢状面垂直于摄影床,跟骨长轴平行于摄影架。球管和摄影架呈一定角度。
体位设计
中心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45°从跟腱到足底斜下射入。
中心线
显示影像:跟骨轴位影像都能显示出来。
跟骨轴位图像
优点: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这个方法都可以使用,是一种常规方法。。
缺点:不适用于大多数的机器,同时需要摄影床的移动。并且比较费病人,一次拍摄,减肥两分钟。
以上就是跟骨轴位的拍摄方法,各位影像同行,你们是不是感觉又get到一项技能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讲的东西也很表浅,没有具体分析。有讲的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一
站着拍腰椎?优势在哪里?
发现跟骨轴位还有另一个方法,大家有必要学习一下哦!
骨科常见疾病术后体位摆放
骨科常见疾病术后体位及注意事项
早读 | 骨科术后体位护理技巧,赶紧收藏备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