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洛阳白马寺
游    洛   阳    白    马    寺
51年后的同学聚会(三)
图·文字编撰/塞上齐翁
4月17日中午聚餐。下午游览白马寺。
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此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释源”和“中国第一古刹”之美誉。与少林寺相国寺风穴寺一道,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头放白光,遂遣使西域,拜佛求法。三年后,即永平十年(公元67),汉使同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第二年,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
隋唐(公元581-907)时期,佛教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唐末(公元904),全国范围灭佛,白马寺受到重创;宋太宗(公元976-995)时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整修后,几经战乱及自然、人为破坏,又几经修葺复旧,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明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至今还悬于殿内,每年元旦,有大批中外朋友聚集于白马寺,聆听“马寺钟声”,以108下悠悠钟声,消除心中的一切烦恼。
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牌坊、山门、五重大殿四个大院,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及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东西两厢左右对称,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寺院大小建筑共百余间。 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寺院大门外。广场南的石牌坊。这里有放生池、石拱桥,左右两侧有绿地。为近年新建。
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 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在这个位置看到的是西侧的石马和石狮。
山门。为明代重建,牌楼式的单檐歇山顶三洞弧券门,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即佛教称之的涅盘门。红色门楣正面悬挂着黑底金字“白马寺”匾额,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庙宇建筑常识,什么叫单檐歇山顶?
中国建筑史家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的三个要素为:台基、屋顶、柱梁。屋顶,无论是宫殿或佛寺道观,都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依清代规制,屋顶等级分为六种: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一层檐的歇山顶叫单檐歇山顶,两层檐为重檐歇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悬伸在两侧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硬山顶。也是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白马寺的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为单檐歇山顶, 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顶,大雄殿则为悬山顶
做工考究色彩沉稳亮丽的斗拱。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戗脊瑞兽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兽件。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檐角上最外面的小像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鸱尾又名螭吻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喜欢东张西望,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           戗兽是兽头形状,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据称有镇妖驱邪;安放防雷设施;固定屋脊等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戗兽越多,级别越高,而且数目都是奇数(奇数表示“阳”,表清白),其中以九件等级最高,称为“走九”,另外还有“走七”“走五”,最低用“走三”。佛寺大殿屋脊戗兽一般为“走七”或“走五”。
这是鼓楼。门前一幅楹联:雷鸣一声惊醒世间名利客;音闪万里指点苦海梦迷人
古代的宫殿庙宇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又平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哦——看到了吗,圆形木花窗上部、屋檐斗拱下、红墙上边缘,一只白鸽,正在向下张望什么呢!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曾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其实,它原来是白马寺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它成了“天王殿”。  殿门楹联为:
年年坐空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
天王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殿内楹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中国的宫殿或寺院,在不同殿堂之间都有宽阔的庭院,给人宽广的视野与足够的空间,可以随时停下来立于一定的距离,欣赏一下整座建筑的美。这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该是那宽宏雄伟的屋顶,明快简练的线条,精巧生动的鸱尾设计,四角微翘着伸入天际的屋檐充满了向外的张力,整个建筑在庄严厚重之中具有一种灵动的清秀之美。殿堂庭院严谨的对称结构,佛殿宽厚的主体稳立於台基之上,主次分明,升降有序,参差错落。漫步其间,心灵自然而然万缘涤滤,静若止水……
大佛殿。这是寺院的主殿,系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白马寺的几重大殿前青烟缭绕,信男信女脚踏莲花石板地面,焚香、叩头、拜佛,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大佛殿的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罗汉、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这就是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现在每年元旦的时候,这里一般都会举办传统的撞钟活动。
大佛殿殿后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大雄殿。这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长22.8米,宽14.2米。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在唐代,它是寺院的主殿,殿前有一月台。
大雄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里供奉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两侧排列十八尊罗汉。这些佛像系采用元代的一种夹纻干漆工艺制成(此工艺已经失传),原来在北京故宫收藏,都是珍贵的佛教艺术精品,1972年(另说1975年)被调拨到白马寺。另外,该殿侧壁上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5056尊壁佛。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该殿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时重修,是寺中修建时间最晚、规模最小的佛殿。
接引殿前有一个巨大的铁制仙桃,人称长寿桃。说这是1000多年前宋代的一件灵物,摸一摸就能平安富贵、健康长寿。双手抚摸寿桃,然后在身体不舒服的部位拍一拍,可以消除病痛。于是踊跃摸之者众,意在从古寺讨个吉利。
经年累月,铁寿桃被摸得明光铮亮,都有了很漂亮的包浆。
在正对清凉台的拱门与门额仅仅几步之遥的石阶上,我被这面风雨侵蚀的砖墙吸引了,由于自己当时对清凉台不甚了了,所以忽略了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的清凉台的拱门和门额,以至于没有留下一张清凉台的标志性图片。其实,清凉台的拱门和门额就在这面墙上往左一点点,我所在的石阶离拱门也就是几级台阶。这面墙排水槽以下斑斑驳驳的部分即是清凉台地基的围墙,而上半截就是清凉台的院墙。
由于不断地拍照,我已经落后于同行很多,老伴一直在我和大家之间做“联络官”,不时地督促我快跟上。所以,进入清凉台小院后,我匆匆拍了几张毗卢阁的PP,便急忙忙地离开了。后来才知道,小院里还有不少景致被忽略了,比如毗卢遮那佛龛、“华严三圣”塑像、毗卢阁两配殿、二高僧塑像、几棵千年的古柏等等,这无疑是此行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毗卢阁。这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
在资料上看到毗卢遮那佛龛两侧有幅对联: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广大不渡无缘之人。
清凉台的方丈门额
“狮窟”。毗卢阁第一层檐下正中的一块匾额。狮为兽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被喻为人中狮子。据说他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后来便将传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为狮窟。
毗卢阁一层檐下左右两块匾额。三块匾额都是印乐法师荣膺方丈时全国各地寺院赠送的贺匾
游白马寺,似乎与游其它的寺庙有不同的感受。一般的寺院,空间紧凑,或清寂肃穆,或香客拥挤;白马寺则视野开阔,清幽宁静,除了殿宇佛龛,还伴有亭台水榭、绿树红花,使佛门圣地多了几分优雅,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味道,多了几分温暖亲切。
清凉台许愿池。说是许个愿,把纸币或者硬币扔入池中,愿望就能实现。
这个亭子的两侧是牡丹园。游累了,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憩,歇歇脚、赏赏花、拍拍照。
白马寺院里。还有1992年泰国捐建的佛殿、2010年印度捐建的佛殿,都具有各自国家的风格,且都富丽堂皇。此外,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韩国、缅甸等国家风格的佛殿也将陆续在白马寺修建。
印度捐建的寺院正门
印度捐建的佛殿
印度佛殿的僧人在作法事
来去匆匆。有些地方没有游到,比如齐云塔、放生池、钟楼等等;有些景物经过了,但是没有关注,没有留下影像,比如清凉台的拱门和门额、毗卢阁供奉的毗卢遮那佛和佛龛、清凉台上的那棵与长寿桃、许愿池并称为白马寺三奇的千年古卧柏等等。
千里迢迢来到白马寺,晨钟暮鼓,只见其鼓而未见其钟;传说的三奇,只见其二而独漏其一,这似乎令人感到极大的缺憾。
其实,人的一生,缺憾是绝对的,满足是相对的。不管富有还是贫穷,无论高官还是草民,没有缺憾的人生,是绝对没有的。
人生尚且如此,何况一次旅行。既如此,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再见!白马寺。
白马寺,再见!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概述
白马寺
古建中国寺庙之白马寺 佛教扎根中国后的第一座古刹
中国第一古刹一一洛阳白马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