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舟|三重对话,学为君子|我读《论语》——闲着读点书系列

三重对话,学为君子

“学”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据杨伯峻统计,“学”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64次,可见“学”在《论语》中的份量。钱穆先生曾在《论语新解》一书中提到:“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也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

细读《论语》,可以发现这样的说法很确切。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的第一章中,孔子开宗明义,直接向我们展示了为“学”的根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木舟意译:孔子说:“学习并且适时温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友人来相聚、研讨,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烦恼、怨恨,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作为《论语》首篇首章,虽然按李泽厚的说法:“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在此我还是同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说法:“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也就是说,作为论语首篇,朱熹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入道、积德是儒家文化的根本,这个根本需要仰赖于“学”才能得到,所以,“学”是儒家学问的根基。

木舟寄语:读《论语》,我们就是要深入体会孔子的学习方法、目的,并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

在此,我认为孔子不仅强调了学为君子的目的,而且向我们阐释了学的方法,仔细分析这句话,可以说和日本当代课程论专家佐藤学关于学习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我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之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佐氏在这里所说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其实是三重对话,第一重,与文本(知识)的对话,强调的是个人的学;第二重,与同伴的对话,强调的是学习中的交流;第三重,与新自我的对话,强调的是思。用这三重对话来分析《论语》的首篇,也可以讲得通。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古人的解释,多将“习”解释为实践,这和古人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的学习主要在于学习书本知识,所以将“习”解释为“温习”也应当说得过去。同时,“时”字有经常和适时的涵义,如果和《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相对应,在此解作“适时”也应该算是合理。学习并适时温习,必定会学有所得。因为学有所得,所以快乐,这样讲应该也说得通。可以这样说,“学而时习之”一句,我们可以看作是个人与文本(知识)的对话。并且还暗含“默而知之”、“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在里面,内涵深远。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人多将“朋”解释为“前来求学的弟子”,认为是孔子在办私学的过程中,由于影响日甚,使“近者悦而远者来”,当然作为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这样解释是通的。但作为我们,却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此。即使按朱熹的解释“朋,同类也。”我们也可以将其意译为当前的“同学”,或者在教室一起参与学习的教师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和佐藤学所讲的“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相对应,亦将“有朋自远方来”、“乐”的原因定与可以和学习中的同伴进行对话、交流,而有所得。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句话,一般解释为“别人不知道自己,但是自己并不感到烦恼怨怒,这不正是君子的作为吗?”分析其深层意蕴,别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怨怒?其实正是个人反思的结果,也就是具备了“反求诸己”的习性和品格,也就是孔子称赞颜回的“不迁怒”、孔子自述的“不尤人”。而达到这一层次的前提,我们应该和前两句结合来看,正是由于“学而时习之”的“学为先”作为前提,“有朋自远方来”中的和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而不孤单(德不孤、必有邻)作为保障,才会转而进入此“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可以说,这正是自我反思的结果,而自我反思也就是和“新自我”对话的结果。

木舟寄语:学习就是三重对话,与知识、与同伴、与自我。

作为约2500年前的言论,竟然和当代课程论专家的表述如此相近,由此,我们真应该赞叹孔子的伟大。当然,《论语》首篇还可以看作孔子自己一生“好学”的自我总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好学的生命状态的一种愉悦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在和别人、弟子等相互之间切磋学问中所体察到的生命之不息流动的体会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反问,是对其自身一生无怨无悔地投入学习的满足表述。从“十有五而志于学”作为开端,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每一句都指向孔子对自己一生好学的肯定和认可。三者层层深入,最终引到“学为君子”的精神指向。

按照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对该篇的概括性总结:“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非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

我们可以这样说,《论语》首篇由“学而悦”、“朋来乐”到“为君子”三个层面,孔子不仅向我们描述了学习的方法论问题,还向我们阐释了学习的目的在于成为君子,即为成人。所以,人之成长,关键在于“学”。同时,在《论语》中,关于第三层类似的表达,还有两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第一则,可以意译为,作为君子,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是否了解别人;第二则更为深入一个层次,而是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才能(让别人知道)。这既是一种严于律己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还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生命品质。

三重对话,是“学”的方法;

学为君子,是“学”的目的。

这就是《论语》首篇三句话、32个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叹千古之失!何谓“君子不器”?
李煜晖:《论语》章句教学例析
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
王齐洲:“孔颜乐处”是孔子儒学的精髓
重新认识儒家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孔子说自己做君子还没有成功,那我们呢(7—32 讲于2021年11月29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