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舟|巧言令色,鲜矣仁!|我读《论语》11——闲着读点书系列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是说:“花言巧语,虚颜假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爱的。”按照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的解释:“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按照儒家的思想,言行要一致,外在的容色和言说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修养,过分的外在形式上的雕琢和修饰不利于人内在心灵的修养。按照朱熹的说法我们可以更加明白这一点,“致饰于外,务以说(yue)人。”如果过分注重语言外在的形式和功用,往往可能是为了取悦于人(听言者)。

在春秋时期,其实孔子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开私学、办教育的人,据史书记载,在当时的郑国,还有一人,叫作邓析,也可能开设有私学,并且弟子很多。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不到孔子对邓析的评价,但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看出孔子的一些态度和价值判断。

邓析,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死于公元前501年,比孔子早约22年,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了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要价很高。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给你,别人是不会买的。”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这样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对他们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当然《吕氏春秋》没有记载这个故事的结局,我们亦无从得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邓析善于运用利用法律条款的文字,在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的解释,可谓“巧言”。从其结果来看,在当时可以说都满足了“相问者”的意图,可谓“悦于人”。这样的巧言,对于匡正社会秩序,修养自身品行,却没有什么帮助。这大概就是孔子当时看到这种情况而发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现实背景吧。

据《吕氏春秋》同一篇记载:“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绔。民之献衣,褚绔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至少得出这样几点信息。

首先,于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唯一一个开设私学之人。“民之献衣,褚绔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当时人们为了向邓析学习打官司的本领,可以说是不可胜数。孔子的弟子三千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夸大之词,与此相比,可以想见邓析私学的规模。

其次,邓析是子产的反对者。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据《史记·郑世家》:“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由此可见当时子产在郑国执政时的深得民心。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轴心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样,作为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稍早的政治家、思想家子产,也有突出的贡献。按照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桑东辉在一篇论文《子产与孔子》中的说法:“孔子和子产,在天人关系、治国方略、现实超越等方面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都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政治国方面,子产奉行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孔子也是主张德与刑、礼与法的结合。”所谓惺惺相惜,在《论语》中关于子产,孔子有着极高的评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意译:孔子评价说子产具有四项君子的处事准则:自身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恩惠,役使民众得当。

而这里的修身、事上、惠民、使民以义,正是儒家所推崇的仁政观点,也就是说子产是符合《论语》中君子标准的。作为子产的反对者,虽然《论语》中我们没有看到邓析的名字,但从对子产的高度评价中,亦可看出孔子对邓析的反对。

第三,在前面《吕氏春秋》所载故事中,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每一个听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合在一起就荒谬了。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丝毫用处,反而可能是在添乱。正是这样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最终导致邓析被“执而戮之。”

孔子和邓析,作为同一时代的思想家,在当时可以说都拥有大量的门徒弟子,一个身后被称为“万世师表”,一个当时被戮,差别何其大也?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另外一篇对话中找到点线索。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意译: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面对同样的问题,追求仁爱的君子必定会先辨别是非,是不是符合“道义”,而小人则不然,他们是先看是否对自己“有利”。也许这就是孔子和邓析的差距,巧言善辩,不过是为了“悦于人”,而悦人的背后恰恰是为了利己。

人活着,应当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矫情迎合别人。如果一切行事都过多的考虑是否“有利”,往往就会为了“成功”,而刻意修饰、雕琢,甚而察言观色,而不计事情本身是否合理,也即是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判断,这样做,当然和君子勤于修身、严于律己是相违背的,所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当然,和孔子反对“巧言令色”相对的,是孔子提倡“讷言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意译:孔子说:君子要说话谨慎,行动敏捷。

儒家传统,重实际行动,而轻视花言巧语,迷惑人心。关于这一点,在司马牛问仁中,孔子有着更为精确的表述。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论语·颜渊》

意译:司马牛问怎么样才算是“仁”。孔子回答说:“仁者,他的言语迟钝而谨慎。”司马牛说:“难道言语迟钝、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分析上面对话,可以得到这样的情景:司马牛想要知道什么是仁的真谛,于是问老师,什么样的品德是“仁”呢?孔子告诉他,我说不出,但是仁者说话一定是很谨慎的(与自己的说法要相印证)。司马牛一听就激动了,原来说话谨慎就可以了啊,仁真的太浅显了,所以他很骄傲的问老师,只要做到说话谨慎这么简单就可以了么?孔子一听,就明白司马牛的浮躁,于是说,你一知半解,现在的行为已经表明说话谨慎做起来很难,难道说话不应该再谨慎一些么?

为人为学,关键在于言行一致,甚至行动第一,而不能为了取悦对方,过分迎合追求语言、容色的修饰,巧言令色,而失去了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这大约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告诉我们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博学多识 成风化人
春秋纪(冬)四十六
经典古之警句
运命论
习作:圣人中的圣人--孔子
经典古语名言大全_经典的古语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