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舟| 子路问鬼 | 我读《论语》16——闲着读点书系列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11年。这一年,孔子68岁,在冉求的帮助下,季康子召孔子回国,结束长达十四年周游的孔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父母之国。

这是一个平和的孔子,抛却了政治迷思,开始安心教书育人。白天杏坛讲学,谦恭有礼,循循善诱。夜晚编撰史籍,以笔为刀,乱臣慌、贼人惧。这段时间,内有孔鲤相伴,父子承欢;外有弟子们到各国任职,践行自己的理念;教学上,在颜回等人的协助下,有若、曾参、言偃、卜商等第三代弟子成长很快,晚年的孔子过上了一段温馨的生活。

但命运弄人,这段时间持续很短。

第二年,独生子孔鲤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孔子的悲伤可想而知。孔子不会忘记,在他为传授弟子日夜操劳、在为鲁国政治操心尽力、尤其是周游列国的漫漫岁月,是独子孔鲤在家陪伴母亲、守护家园、守望父亲。如今,重返家园的孔子终于可以放下外在的干扰,享受天伦,可孔鲤却撒手人寰,先孔子而去,年仅五十岁。人生三不幸,都让孔子遇到了:早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如此大悲,本不该大德者应居,命运无常,也唯有大德者在面对如此悲伤,可以定而不乱。“有棺而无椁”,孔子按照士的标准安葬了孔鲤。

但祸不单行,更大的悲伤接踵而至。

鲁哀公14年,孔子年71岁,最有可能接替自己衣钵的颜回病逝。孔子唯有仰天长叹,声泪俱下:天灭我呀,这是上天在灭我呀!

颜回的死,是孔门的一件大事。随后,在子贡的资助下,子路的操办下,群弟子们“违背”师父的意愿,隆重地安葬了颜回。

颜回的死,让孔子悲痛不已。在颜回的墓前,孔子说:“回呀,你待我如同父亲,我却不能待你如儿子,我本想按照当初安葬孔鲤的标准(士的规格)来安葬你。现在搞成这样,不是我的本意,是你那些同学干的呀。”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吾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

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子路一直陪在老师的身边,看着悲痛欲绝的孔子,不仅陷入了沉思。

看着比自己小21岁的颜回病逝,子路竟然向孔子询问如何侍奉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一愣,不仅喟然伤怀。

子路问事鬼神,颇显奇怪。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当时鲁国卞人。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第一期中的主要弟子,也是孔门中年龄最和孔子接近的弟子之一(据可查史料,只有颜回的父亲颜路以及冉耕比子路略大)。

自从三十多岁设私学,先后受教于孔子门下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名者七十多人,按《史记》的记载:“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所谓“受业身通者”,一般解释为“跟着孔子学习并且精通六艺的人”,可见孔门之盛。在这七十多位有名的弟子中,子路在《论语》一书出现次数最多,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子路(包含季路、由)之名共出现了82次,远多于其他弟子,由此可见子路在孔门中的重要。

据《史记》记载,子路在入孔门之前,更像一个“游侠”,志气刚强,性格直爽,经常头戴公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勇猛,并且曾经瞧不起斯文柔弱的孔子,也曾经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虽然受孔学熏陶日久,在孔子入仕“隳三都”行动中作为孔子重要的帮手,“鞍前马后”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执缰探路。子路对孔子而言,既是弟子,又是司机,还是朋友兼保镖。但“勇敢、刚强、直率”等性格特征在子路身上从未改变。

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孔子曾经评价子路,说穿着破旧的棉袍和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切,而能够不感到羞惭耻辱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吧。

确实,人们的自卑往往来自于对比,这是人的弱点,因为对比而伤害之事不胜枚举。而子路因为坦诚而豁达,从来不将这些看在眼里。

对于老师的评价,子路沾沾自喜,并经常念叨《诗经》中的这句:“不嫉妒、不贪求,这样多么好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子路的坦荡不隐藏、不虚伪,真实而具体。

当鲁国的权臣季氏宗主季康子向孔子问子路时,孔子曾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果,就是果断,对于子路所认定的事,从不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而这正是从政者的必备条件。同时,“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对于自己所承诺之事,言出必行,并且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力求实现。

子路不怀私心,对于最为佩服的老师有时也敢于出言顶撞。

在卫国,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如果卫君让夫子主持政务,你将怎么干呢?孔子回答说必先端正名分,使社会各安其分。子路说:老师你未免太迂腐了吧,当今卫国之政,端正名分,怎么行得通呀?孔子不高兴了,正言道:由啊,你说话如此粗野浅薄,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君子应取保留态度,不能够随便妄言。名分不正,则难言之成理;言不成理,则事难有成;事不成,则礼乐难兴;礼乐不兴,则刑罚难以公允;刑罚不公,百姓则无所措手足。由此可见,君子对于名分,不可不言,言之则必可行。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按孔子的道理,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是世子蒯聩的儿子,卫灵公死后,理应由蒯聩继任君位,但因他不满其母南子的淫乱行为,谋杀未成,逃亡在外。南子想立小儿子郢为君,郢不受,让位给辄,于是辄继位,并拒绝其父蒯聩回国。这不论在“君臣”的名分上,还是在父子的“名分”上,都不是“正”的。国内外对此正议论纷纷。但是,卫出公辄既受其祖母南子之命而立,即使将父亲排斥在外,也不影响他的君位名分,因为“父子”关系是从属于“君臣”关系的。为了平息国内外的不好舆论,肯定卫出公的君位名分是合乎周礼的,所以必须端正名分。

子路认为要正名就得反对卫出公,迎接蒯聩回国,这在卫不仅难以实现,恐怕还要招惹塌天大祸,所以骂孔子迂腐。

在“名实”问题上,孔子倾向于复古,以“正名”来维护社会价值观。而子路比较现实,并且不惜顶撞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问题面前,应该改变名称去尽可能符合现实,而不能改变现实去符合名称。

在孔子眼中,子路刚强勇敢,虽然有时有点鲁莽,但这也正是其直率、坦诚的表现。

没想到颜回之死,令一向快言快语的子路也陷入沉思,并且问起了事鬼神之事。孔子对弟子教育的教育,强调后天努力,而对于不可知、不能解释之事,是很少讲的,相信子路跟随孔子多年,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对于子路之问,孔子黯然神伤。

颜回死了,不可挽留;而强亢一生的子路,英雄迟暮啊。原本天不怕、地不怕,“闻道即行”的子路真的老了吗?竟然问起了这个问题。

孔子大约看到了子路内心精神的衰退,在伤怀之余,更想再拉弟子一把,甚至是推他一掌,把他从迟暮之感和死亡阴影中赶出来。

所以孔子收起颜回之死所带来的悲痛。对子路说:活着,我们只要想着如何好好侍奉这些应该侍奉的人,怎么能够想着去侍奉鬼呢?

颜回死了,老师眼看也老了。子路内心对于死亡的阴影很是沉重,于是对于老师前面的回答,他并不满足,动情地问:“(既然不能侍奉鬼神)老师,你跟我讲一讲死亡(是怎么回事)吧!”

孔子有点无奈,但还是打起精神,用带着叱责的口气说道:“活着都还没有弄明白(还有很多事可做呢),你来跟我谈什么死亡。”

这种决绝,这种叱责,像极了孔子一惯对子路的教育,非常“孔子-子路式”!我想更是承载了孔子无限的怜惜,他多么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谈话给子路以安慰,让那个勇敢刚强的子路重新振作起来。

子路看到老师有点严肃,默默起身,静静地走开了。

子路走了,去了卫国。

孔子相送,师徒相对无言,泪流千行。

子路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

孔子转身,天地苍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7——述而篇第七
【白話論語】第18章 先进篇第十一(1)
陈壁生:《论语》的形成
陈壁生 | 《论语》的性质——论一种阅读《论语》的方式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论语讲案|第五篇公冶长之第7、第14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