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舟| 英雄不问出处 | 我读《论语》18——闲着读点书系列

2017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在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提到他的父母是外交官,从小给他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在他的性格养成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他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考得好成绩是水到渠成。同时他还对比到像北京这种大城市,由于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熊轩昂的这番话在网络间引起热议。很多人感慨: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有些人就住在罗马。并且将其解读为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这样讲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强调了人成长中环境的重要性。

日本课程论专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也提到过,学生的学习是由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三方面因素决定的。成长无外乎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反复作用过程中的结果,所以环境必然对人的成长起作用。当然这里的环境包括很多:家庭、社会、学校、班级……

其实在《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环境对人修养的影响,如下面一则: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

子贱,姓宓,名不齐。据说比孔子小40岁(还有说法是30岁),是孔子后期的一名弟子。在这里,孔子作为老师评价他说:“君子呀,这个人!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那么他是怎么会得到这种品德的呢?”

孔子用反问的方式,试图解释子贱修为的取得,是得到了鲁国(多君子)这个环境的影响。联系在《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见贤思齐”、“择善从之”等文,其实表达了类似的意思,都向我们阐述美好品德的取得来自于环境、教育。

当然,环境对人成长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因为它还是外在的。环境不能导致必然成才,也不会导致必然失败。

有一天,孔子评价另一位弟子冉雍(名仲弓)时,这样说。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按照傅佩荣的说法,犁牛也就是耕地的牛,一般是杂色,可能毛色中有一点灰,有一点白,还有一点黑。总之是非常平凡的牛,用在此处来借指仲弓的家庭背景非常一般而平凡。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仲弓父贱而行恶”,也就是说仲弓不仅家境一般,他的父亲还品行不端(行恶)。就从家庭环境而言,仲弓可以说很是不好。

骍,赤色,即红色。当时周人以赤色为尊贵,在祭祀时选用的祭品要求为骍;角,指角标准而端正,符合祭祀的要求。因此前面那句话可以用现代语言解释为:“孔子在谈到冉雍时说:'杂色毛牛的儿子长着金红色的毛、整齐的角。即便祭祀时不用它,山川大地的神灵会答应吗?’”

这也就是说虽然仲弓出身不好、父亲品行不端,不影响仲弓本人的优秀,在社会上不会得到重用。在封建世袭制的当时,孔子这种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贤是举的观点,确属难得。

并且,孔子还这样评价这位学生。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什么是“可使南面”?古代中国以坐北朝南为尊贵,意味着可以从政治理百姓。古代一般有三种人面向南方,一是天子,二是诸侯,三是诸侯之国的卿大夫。这句话说明孔子非常推崇仲弓,深信他虽然出身低微,家庭环境不好,但可以胜任一个诸侯国的卿相职位。

这是极高的评价,其实孔子通过评价冉雍,拿他作为示范,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不要太在意出身,家庭环境,也不必相互比较,人生于社会,所要坚持做的就是不断改善自己,不断修炼,不断上进。

而此,正是孔子在《论语》中一贯的观点。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人不要总是忧愁没有职位,而真正要愁的是用以任职的才学。不要总是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坚持努力,别人总会知道。人生在世,成长在我不在人,“位”是外在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立”、何以立、以何立?却是内在的,在我不在人。也就是强调了在人之成长中的主观能动性。

借用鲍鹏山在《论语导读》中对该章的说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往往是最大的敌人,因此,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在人生历程中所有的学习、进步,都是对旧我的战胜,是新我的胜出。所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有所立,有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迷茫,甚至有曲折。但孔子论人,既不问出身,亦不问一时之荣辱。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缧绁,捆绑犯人所使用的绳子,这里代指监狱。

这章是讲孔子嫁女儿和侄女,大意是这样的。孔子评价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进过监狱,但不是他的过错。”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政治清明时,他做着官不会被废弃;政治不清明时,他也能够免于刑罚。”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关于弟子公冶长,在《论语》中只此一处,《史记》中对他的记载也很简单,和这里类似。只知道他坐过牢,为什么坐牢不知道,在主要史书仲没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叫《论释》的书中有过这样的片段记载,主要是讲公冶长懂鸟语,他通过听鸟声找到了一个老婆婆儿子的尸体,但是却被认为是杀婆婆儿子的凶手,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在网上也有一则关于他的故事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对鸟失了信用,鸟就害他,所以他坐了牢。传说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冶长忘记了,把整只羊连肚子里东西都吃掉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羊没看到,而看到一个被害死的人,有口难辩,结果坐了牢。这两则故事是否属实,未知。但是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主要责任不在他,不是罪有应得,因此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论人观,绝对不是因你的处境、经历而下论断,对于公治长,不在乎其是否坐过牢,更在乎这个人是何以立?所以才把女儿嫁给他。

南容,按朱熹的说法,就是南宫括,谥号南宫敬叔。是当时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家中子弟。关于孔子将侄女嫁给他,《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我们知道,白圭就是一块玉。《诗经》中有篇《白圭》,是专门赞叹玉的诗。赞叹玉,并不是因为宝石价值高,值很多钱,而是赞叹它的“玉洁冰清”。玉的洁白,不能够有一点瑕疵、污点。南容读到这篇诗的时候,非常欣赏,再三地朗诵。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里可以表达为谨言慎行,而此正是儒学修养的要求和特点。南容反复阅读此诗,可见他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对于说话非常谨慎,因此当他读到这篇诗的时候,有特别的感慨。

一个时代——政治清明、有正义感——就需要像南容这样的人才。他不会埋没,一定会出头。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见。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锋芒凌厉,在不得势的时候,一定受不了,满腹牢骚,好像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有才具的人,往往会有这个毛病。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会被遗弃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乱的时代,才能越高的人,艰难险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险,但南容不会。因为当社会乱的时候,也有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他绝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可以免于刑戮。换句话说,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处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

可见,孔子取人,无论家境、无论出身,而只看个人之修养。如仲弓、如公冶长、如南容,出身背景差异悬殊,社会成长经历更是不同,只因自身的努力,价值取向,都能得到孔子的赞许。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偿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

孔子另一弟子子游做了武城地方的官长。孔子问他在那里是否发现了什么人才。

子游答道:“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不抄小路;如果不是公事,从来不到我办公室来。”(这个人是个人才吧。)

可见,在孔门之中,观人、取人之法是一致的,从孔子到子游都认为,依靠个体道德修养,为人做事不走捷径,终能成才。

英雄莫问出处,孔子论人,当然不问出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勇哥也要学《论语》汇总(十)
【儒】《论语·雍也篇》(1)做官不能仅仅看出身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1)
毓老师 | 伶牙俐齿已经成为人品的“风尚标”?
《论语·公冶长篇》感悟二十五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嫁人与仁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