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野望:追忆之中的自我确认
野望
隋末唐初·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也指水边向阳高地。泛指田园、原野。三国 魏 阮籍 《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於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犹徘徊;逡巡。《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王逸 注:“彷徨东西,意愁愤也。”
(3)欲何依:似乎是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
(4)落晖:落日的余光。
(5)犊:小牛。
(6)采薇: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一点灯解读]

这一首诗,其实在王绩之前,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人写过了。

对于这首诗而言,诗人的迷茫与痛苦是无疑的。但诗人从一开始,也同时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孤独的,但我也不是孤独的;我是痛苦的,但我也是得到安慰的。

从哪里熨平孤独,从哪里寻得安慰?从被他抄袭,或者说模仿的先辈中。

第一组人物是阮籍和陶渊明。阮籍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因为看不惯当政者的行为,而消极遁世,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在《辞蒋太尉辟命奏记》中说:“方将耕於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东皋,是他选择的归隐之地,具体无所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实际上也是对官场失望至极,故而归隐,写《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东皋,也是陶的归隐之地。因此,我们并不能简单认为东皋即是一个实在的所指,即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这个考据所得出的诗人隐居的村子;我们更应该将“东皋”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个诗人从漫长的文化历史中为自己找到的一个暂时的归宿。在这个归宿里,他能够与阮籍、陶渊明等先辈为邻,也能够从历史上他们的选择中确认自己的选择的正确性,从而获得足够的安慰,以弥补仕途失意的痛苦。此外,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显然是对《五柳先生传》的致敬。

第二个人物是屈原。屈原《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王逸 注:“彷徨东西,意愁愤也。”《野望》第二句的“徙倚欲何依”便是此意。而《远游》开篇便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远游的因由:“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世俗之中的遭遇违背心意,那么只好远游来调适。王绩曾三仕三隐,“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所谓“网罗在天”,其实正是“世俗之迫阨”的另一种表述。

第三组人物是伯夷叔齐。《史记》记载: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避世而居、采薇而食、守义而死。“长歌怀采薇”既是个人情意的抒发,也是对伯夷叔齐的致敬。

诗人是溯源而上的,阮籍、陶渊明最近,屈原稍远,伯夷叔齐最古,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隐士的源头之一了。我们必须注意到,被王绩致敬的这些隐士,是有共同特征的,即不得其平而鸣、不得其志而隐。《新唐书·隐逸》论及隐士的来源有三:

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也;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且世未尝无隐,有之未尝不旌贲而先焉者,以孔子所谓“举逸民,天下之人归焉”。

第一种是真正的隐士,如许由、庄周;第二种是不得志而隐,是失意的隐士,王绩所追忆的五人皆是如此。遗憾的是,史书中对于王绩的生平并没有太多的实在的描述,我们只能得出他曾三仕三隐,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即王绩对于仕途并不是厌恶的,甚至是有所期望的。但当身处官场之中,却又发现种种不合心意与处处不可为。且王绩生活于隋唐之交,身处权力中心,未必没有对官场失望进而仿阮籍刘伶等人服药饮酒以遁世的想法

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

此外,王绩还曾托无心子来自况,说“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仕与隐,并无分明的界限,最为关键的是在乱局之中,如何避患养精。

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铺天盖地的景色,所回应的是“悲秋”的传统,而“悲秋”的缘由却是由秋色(一年将尽)、黄昏(一日将尽)引发对时间流逝人生将晚而年华蹉跎一事无成的焦虑与悔恨。也就是说,悲秋的传统是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等追求人生价值的外在实现为基础的。倘若没有这样的追求,悲秋是并不成立的。

何况,“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所描绘的固然是“鸡栖于埘,牛羊下来”的乡村黄昏景象,我们也要意识到对于牧人、猎人而言,他们确确实实是收获满满地归来了。这就难免不让人联想到那些功成名就之人。“相顾”的动作便透露出诗人“牧人”“猎人”的渴羡。但渴羡归渴羡,“无相识”三字就立即将自己与“牧人”“猎马”等在官场如鱼得水如日中天的人轻轻地划开了界限。

但我们在将之理解为无奈的逃避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这其实也是有意的选择。也就是说,当诗人面对与伯夷叔齐屈原阮籍陶渊明等人类似的处境,又与他们做出类似的选择,并且在诗歌中向他们致敬的时候,也就将自己与他们并列在一起,就彻底地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层面的认同与继承。《野望》其实就是对《采薇歌》《远游》《归去来兮辞》等诗歌的再现。

宇文所安《追忆》一书中写道,“在文學作品里寫下來的'我是’,既是申明其身份,也是希望被人回憶和始終能被人認得出來。在《報任少卿書》里,司馬遷談到了要用文學上的世代相傳,來彌補由於宮刑而喪失了的另一種世代相傳。”王绩怕也是如此,以隐居和服药酒的行为来申明自我的身份,又以诗歌来弥补望而不得的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绩《野望》
唐诗鉴赏漫谈(第二期)王绩《野望》:为何望而不识
《野望》|| 王绩:初唐第一首好诗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这首诗?
《野望》 王绩
初二课内古诗文精讲——《野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