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三年无改父之道 | 杨枫读论语34-36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条的核心很清楚,“民德”,是关于社会上的道德建设的。这里面所包含的是因果关系,“慎终追远”,“民德”就会“归于淳厚”了。
慎终,终指的是死亡,送终的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般就把“慎终”解释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葬礼。其实不尽然。但它也不是说一个人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死亡。因为后面的“民德”已经将这个话题限定在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他并不是一个个体行为。“慎终”所说的,是一个社会要谨慎地对待老年人的养老送终问题。养老问题是儒家王政思想中的重要举措,儒家的经典中对此多有论述。如《礼记》里说,一个理想的社会要能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有价值感;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做,才能实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大同社会,人民的道德水平达到较高的境界。孟子对此也不厌其烦地阐述,我们不再赘述。总之,养老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因为养老问题关系到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只有当我们不为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而担忧而焦虑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有依靠的,是可预期的,是有希望的,就不会轻易地作奸犯科。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情感关怀的问题。所以要“慎”,慎重地对待。我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其实在这方面就面对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将极大地影响现在的年轻人的态度。
“慎终”是向前看,让人们拥有一个可预期的未来,这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追远”,则是向后看。追的意思是追念,“远”的所指则比较模糊,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可以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还可以是一个小家庭的祖先。但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让人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从何而来。沐浴在一种光荣伟大的传统中的人,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尊严感,他会身体力行地来维护和传承这种传统,从而不止从血缘上,而且从精神上、灵魂上与他所体认的文化血脉发生更为深刻的联系。孔子就是从周的礼乐文明中体认到自己的天命的。所以,“追远”所讲的是道德建设的方向问题,建设怎样的道德的问题,也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家风建设,其实就属于这个范畴。
但有朝一日,我们也将成为“远”的一部分,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所追念。我们说,盖棺论定。我们的子孙,我们的后人,在那个时候会如何评价我们?我们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痕迹?王侯将相有谥号,评定他一生的功过是非;有头有脸的人物会有墓志铭,概括追述他的一生;即使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的生平也会被他的后代所讲述:这反过来对活着的人又形成一层约束。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和子贡的这一段对话,按照内容来推测,应该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
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这个。邦,就是国家。这个国家,其实也包括了那个国家,是邦所指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闻其政”,这里要注意一个字,“闻”,听闻,了解,不是“问”。“问”的话就是主动询问了。“求之与,抑与之与?”抑,表示疑问,与,意思是“给”。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它的政治。这是夫子想办法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孔子周游列国,是因为在鲁国政治理想受阻,因此出来看看其他国家有没有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所渴望的是“任政”,当然,他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不过,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各国政要虽然不肯让孔子任政,但孔子却能够轻松地了解到各国政治的诸多细节。子禽跟随孔子的时间比较短,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
子贡没有回答说孔子是不是求之。孔子每到一地,求见国君、求见重要的大臣这样的事情当然是有的,而且不会少。但这个求,一方面是礼节性的,另一方面也是最终反复碰了壁的。与之,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吗?这种说法多少带有一些同情与施舍的味道。子贡擅长言语,又非常维护自己的老师,孔子圣人的名头主要就是靠子贡宣扬出去的。所以,子贡对孔子是否“求政”,或“求闻政”的说法不予回应,维护自己老师的一点面子,也是维护小师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但师弟请教,作为佼佼者的师兄,子贡又不能不回答,他就选择了另外一个词汇,“得之”。不是“求之”,也不是“与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凭借什么?温良恭俭让。
温,温和、温厚。指的是人与人相处中,既不会让人觉着过分热情而不舒服,也不会让人觉得疏远而感到心凉、心寒,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和尺度。
良,善良。说的是孔子为人处世,不管是发心还是手段都是善良的,不是卑劣的,不会有妨害别人的心思。
恭,恭敬。这是对待别人时不卑不亢但谦恭有礼的真诚态度,既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也不践踏自己的尊严。
俭,不是俭朴,而是节制、克制。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欲望,当欲望作祟时,有些时候你要利用它让它成为动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节制它,避免我们被欲望操纵,最终害人害己。
这就自然地有了第五个字,让,谦让。谦让,是更进一步地说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他人的需要。
温良恭俭让,就形成了孔子待人接物的风格,进而也形成了孔子的道德。与这样的人物交往,是轻松的,愉悦的,是有尊严的,不用担心被背叛,更不用担心对方别有用心。所以,各国政要虽然不能任用孔子,但都敢于、乐于向孔子问政。
所以,子贡接着说,“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夫子求的方法,大概是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吧?这算是对子禽的正面回答。
夫子的求,其实是“不求之求”,或者说是“以德求之”。他没有想着如何去获得,而是温良恭俭让,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其他的事情,顺其自然。我们今天有句话叫做“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也是如何修炼和提升自己,而不是最终的那个目的。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话的争议比较多。首先是“其”指代的是谁。次之是“三年”究竟是怎么个说法。第三是“道”究竟指什么。
关于“其”,有两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一是其指代儿子,整句话说的是如何考察儿子是否孝: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要观察为人子的行为;另一种说法是“其”指代父亲。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儿子要观察父亲的意向,去满足父亲的意愿;父亲去世了,不能察言观色,就只好回想父亲活着时的行为处事,将之继承下去。我认为“其”应当指儿子。末句“可谓孝矣”已指明本句所言是如何评价一个儿子是否孝,“观其志”“观其行”显然是针对儿子而言。
三年,因为古时父母去世儿子需要丁忧三年,因此有人主张“三年”是确数,确指三年,儿子在三年守丧期内不能更改父之道。这样理解的话,似乎三年之后就可以任意妄为了。所以我不认同。也有人认为,如果“父之道”是善的,是好的,那么又何止是三年,即使是一直不改也是应该的。如此理解固然有道理,但这样又会带来另外一个弊端,祖法不可变,因循守旧。这显然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三年”其实只是一个约数,“三年无改”,是不急于改、不忙于改,坚持慎重的态度,谋定而动,不要急着“新官上任三把火”。
父之道,道本来是道路,引申为方法。有人认为,既然能够称为“道”,必然是好的,美的;有人认为,“道”可能是善道,也可能是恶道。有这样的争议,主要还在于忽略了《论语》中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日常的言行记录,它们往往是就事论事的,有具体的背景,而并不是泛泛而谈的。从“三年无改”这一语境来说,“父之道”不可能是不善之道。如果是不善之道,就与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过则勿惮改”的主张相悖。
此外,“父之道”显然也并不是对泛泛的父子而言,而是有国有家有业者来说。只有他们,才需要有切实的“父之道”来继承,才需要为人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刚刚接手父亲的爵位、官职、产业等,最重要的是将它们稳定地继承下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政策、方法的延续性是很重要。之后,再根据新的情况随时修正。使继承自父亲的这一份事业传承下去,发扬出来。
因此这一段可以这样意译——
(如何评价儿子是否孝?)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儿子的志气,看他朝着什么方向修炼自己;父亲去世后,儿子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则要观察儿子的行为得失;此外,还要看看儿子是否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不轻易改动父亲的行为之道,从而让父亲的事业被自己安稳地继承下来,并且传承发扬下去。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他是孝的了。
这一则虽然是说“孝”,但从儿子的立志、行动、无改以及后来必将会发生的改上,处处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响。为什么“父在,观其志”?古时,弟子为什么叫弟子,就是因为弟子们的教育主要是由父兄来完成。对于弟子而言,父兄便是权威;弟子们的行动,要听从父兄的教导,不能随心所欲。因此,父亲还在,对儿子的观察就主要观察他的志气、志向。等到父亲去世,才着重看他的行为,但这行为其实也是由父兄教导出来的。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给子女留下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一点,是对我们今天所有人,都更有意义的地方。

end

杨枫:小人之过也必文2022-11-24
君子不重则不威: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2022-11-22
杨枫:为什么是“道”千乘之国2022-06-01
杨枫:仁心是孝悌的根本2022-05-28
杨枫:《〈论语〉十二章》新解2022-05-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谭(二)
【第11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1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何意?
论语1.11
论语:温良恭俭让。坚持理想,不为眼前的挫折所左右
论语讲案 | 第一篇学而之第10章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