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本书好吃吗》:一群知名作家的舌尖之旅,都把人看饿了

打开朋友圈,一多半都是卖货的斜杠青年,尤以卖美食的居多,文案写得很漂亮但不一定能激起食欲,原因无他,很多人并不是资深的吃货,写不出饮食男女喜欢的烟火气。

如果那文案能写成《这本书好吃吗》这种风格就好了,叫我说这这本书岂止好吃,简直把人看饿了,绝对不适合当睡前读物也不适合减肥爱好者看,会让人越看越饿,不但唤醒食欲还会影响睡眠。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30位作家的烟火人生,从书中我们既能看到作家们对生活的满腔热忱,也能感受到作者张佳玮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多元化的知识构架。

《这本书好吃吗》介绍的既有经典的名著,也有畅销的外国小说。张佳玮通过对书中美食的推介,还原了很多书的历史背景,让读者对每本书的了解变得更加透彻了,难怪在书的封底处说:“都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其实多读点有生活的作者,什么吃的都有了。”

书籍本身会反映出著作者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好吃吗》也不例外,阳春白雪令人敬仰但其实曲高和寡,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反而是满满的烟火气。所以张佳玮在本书中将袁枚、李渔、张岱这些风雅的大才子只是一笔带过,提到袁枚时甚至说“大概袁枚整体口味,那也是求个新鲜不落俗套,有品味。”事实上也是如此,袁枚的著作《随园食单》通篇都在强调饮食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强调鲜活才是至美的口感,他的食谱做法考究但不符合普罗大众的胃口,更不符合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所以很难获得认同感,而张佳玮写的美食系列始终贯穿着同一个理念:就是以美食为介,宣传中外文化之美以及历史的厚重,同时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人们是怎样民以食为天的。

袁枚

在我看来这本书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 通过美食传播古今中外的文化

看看本书的目录,你能领略到什么呢?这里的书有几本是你曾经认真阅读过的?有几个作家曾经给你带来思想深处的震撼和共鸣?又有哪几本书是你的看了又看呢?

起码看完本书,我突然萌发了买整套苏东坡全集的想法,这既是向作者致敬,也是向他笔下描写的东坡居士致敬。在《苏东坡真吃到那么多美味了么?》这个章节里,张佳玮对苏学士的生平娓娓道来,通过写苏东坡和美食的不解之缘,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一路遭贬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领略到哪怕仅仅是自嘲的打油诗,苏学士也写得那么生动有趣,虽是苦中作乐但远比愁容满面强得多。就是这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态度深深地吸引了我。

如果说以前我对东坡学士的了解和想往仅仅停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思妻的缠绵婉约上,那么张佳玮的书把我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开始想往苏东坡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阅读东坡全集去还原东坡学士的人生历程,看看他经历了种种风雨后仍百折不挠的风骨。

张佳玮的书还让我对另一个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上春树可说是如雷贯耳,但他的书我一本也没有读过。这里得顺便说一句我对日本文学的偏见,在我看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读完就一个感觉:人物关系太乱,因此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厌恶感,其实现在想来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误读,当思想不够深刻时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就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读《红楼梦》也是如此,多年看热闹直到人到中年才看出热闹背后的寂静喧嚣。

村上春树

也说不清为什么与村上春树始终失之交臂,也可能是诺奖情结在作祟,感觉他总是在充当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那么他的作品肯定谈不上深刻,所以明知村上春树有众多的读者也不愿意加入其中。在这里得感谢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在美食世界里的村上春树,他精致却不矫情,直到此时我才想要抛开偏见去细细地品味他。

你看,经由《这本书好吃吗》既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向往,也产生了去了解未知文化的欲望,更想通过读书去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二、 通过描述美食来传播饮食文化

饕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怪物,据说这种怪兽的特性就是贪食,在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中有详细介绍,说饕鬄是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可想而知它的样貌是何等丑陋,可在美食界如果谁能被誉为老饕那可真是极大的褒奖。

本书介绍了好几个老饕级的作家,苏东坡是其中翘楚。从书中可以看到在贬官路上苏公一直在做美食达人,一路走来成功推广了许多美食,他在《惠州一绝》中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为黄州的猪肉唱赞歌,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迄今为止,因东坡居士流传下来的美食真的不少,比如烤羊脊、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等。这些美食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多半得益于东坡居士笔下功夫了得,要知道在古代可没有直播平台,除了口口相传,就只有诉诸笔下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也正是如此,通过张佳玮的叙述,我们看到了《金瓶梅》中猪头肉的描写片段,也会去思考《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动辄以牛肉下酒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时代耕牛受到保护不得猎杀,牛肉绝对属于高端食材,这里正如作者所说,梁山好汉拿耕牛下酒取天高皇帝远之意,好汉们向往的就是这种快意恩仇的、不受拘束的人生,而《金瓶梅》里描写的是百姓生活,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就能看到宋代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西门庆虽然很有钱但也不可能放肆地像梁山好汉那样把牛肉当作主菜,这就是饮食之中的文化,每个人的行事要符合时代的背景,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也正因如此,海明威虽然喜欢吃鱼,但他的书中也描写了火腿、培根这些当时美国饭馆的主打菜,村上春树虽然喜欢三明治、沙拉,可他的书中照样也写出了日本料理的“五味五色五法”,而我们通过本书则看到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三、 通过美食来表达真实的自我

一直以来张佳玮笔耕不缀产量很高,而且他的文字一如他本人幽默、风趣且充满了烟火气。比如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他的一本书叫作《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对其中《赌吃》这个章节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明明在赌赛中吃得都快背过气的伯伯,闻到了红烧蹄髈的香气,居然还坚持着虚弱地说了声:“红烧蹄髈啊,你们吃腿心肉吧,我要肉皮!”想想看,这种风趣的描写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而这本书中这样有趣且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也比比皆是。比如对《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范进老丈人前倨后恭的态度,张佳玮做了很精彩的注解:“屠户丈人的现实也是清晰明白:中秀才只配吃猪大肠,还要挨自己的教训;中了举人就是贤婿老爷,天上星宿,要七八斤肉才配得上呢!打巴掌都不敢,要被上天怪罪的。

人常说文如其人,最讲风骨,那么张佳玮的风骨也体现在他的书中。他活得接地气,所以对俏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摆盘精致但中看不中吃的菜式并不看好,也对《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那种标榜好诗文喜风雅的做派颇有微词。

他是标准的饮食男女,知道挣钱的重要性,哪怕他在大学就开始出版小说但却觉得写小说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他开始写体育专栏,并且因此拥有了很多粉丝,还被很多铁粉称作“张公子”。

80后的张佳玮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真是成绩斐然,到目前为止加上译作他已经出版了40多本书,而且每本书都保持着相当的水准,尤其是今年出版的《这本书好吃吗》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达到8.0,而且在短评区不止一人评价说因这本书想去买《金瓶梅》、《苏东坡全集》以及书中提到了各种美食,这恰恰也是本书的魅力:不但“美味”而且勾人馋虫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美食说
古代美食的乡愁
雪夜围炉读禁书,读书之乐乐无穷
书法家的故事 | 苏东坡“五不写”
苏东坡“五不写”
袁枚: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