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随想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再多的破事和烦恼,都丝毫不能稍减老百姓过年的热情,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只要你看过那些年那几十万摩托大军浩浩荡荡行程数千里返乡过年、广州火车站因大雪滞留了上百万返乡过年农民工的新闻,还有这些年春节期间乡村公路、小县城里也已经车辆拥堵不堪的样子,你就知道“过年”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何等的份量了。

城市禁放烟花炮竹已持续多年了,去年开始小县城也禁放了。乡村恐怕禁不了。鞭炮声夹杂着二踢脚在空旷的村野上空裂爆,还有烟花弹升空的尖啸此起彼伏,欢笑与欢叫声夹杂其中,只有耳膜不堪其苦。什么都越来越做假了,只有烟花炮竹越来越做真。若再加上“越来越好”四个字,就更加准确。火树银花带着响笛升空起舞,五彩缤纷,变幻无穷,不说孩子们喜欢这些个玩意,大人们也喜欢啊,刺激!噪音在乡村似乎不是个事,硝烟与大城市雾霾比起来更算不了什么事。有了这个才喜庆,有钱的主和无钱的主,放几十万鞭烟花炮竹的还有放点小鞭烟花炮竹的,所有人不都一样享受吗?没有这些高分贝声音的大合唱,就没有乡村过年的气氛和味道。

春晚持续快四十年了,演出阵容一年比一年大,场景一年比一年豪华气派。演艺界不论谁只要上了春晚,就不愁火不起来。至于怎么评价,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人来论短长。春睌一结束,网上的评论便会铺天盖地,老夫就不妄加评论了。我倒是在想,如果没有春晚,这几十年来,国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除夕之夜呢?让全国乃至全球华人能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台节目,也的确不易,撇开编导水平不说,观众也众口难调嘛。好在人们有选择看与不看的权利,不满意你可以不看啊。所以这些年,大约大娘大爷是最忠实的观众,其他人能看下去的估计不多了。

由此又想起民间的说鼓书,那是几十年前农村老百姓的“春晚”。文革那些年,我辍学务农,每年春节都是鼓书艺人的忠实听众。从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正月的元宵节,“卖唱的”艺人由生产队管吃管住管工资,你点什么唱本他说什么,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都可。所以,听一部完整唱本,就差不多读了一部名著,享受到艺术的滋养,况且还是生产队里出钱,不听白不听。更重要的那时候不听说书还有什么**活动呢?因此,每天晚上的听众不但座无虚席,而且一直听到“且听明日分解”还意犹未尽。文化生活稀缺是主要原因,但你不得不承认民间艺人说鼓书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忠实于原著,一点不扯淡。只是这个民间艺术,多少年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农村里说唱似乎又有复苏迹象。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不少老人都还有除夕“守岁”的传统习惯,年轻人当然不讲这个了,玩牌打麻将通霄达旦不睡的人多了去。除夕,是“一夜连双岁”,老辈们都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热闹的方式是花样百出,非为守岁,怕也无眠。

老夫是属于“长在红旗下,喝着蜜水长大”的这一代人里的一分子,从小就“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老师说的,长辈说的,尤其书上说的,都深信不疑。从来就知道是“鲜花铺满了道路”,即使在人生际遇处于莫大困境的艰难时刻,也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后来学了老革命家陈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教导,虽然有所醒悟,但为时已晚,书生气总是难改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鼓书艺人
宋传恩:渐行渐远的乡村“大鼓”
春节期间哪件事最让人操心
[非遗]潞安大鼓
俗语“落魄不思三人,没钱不碰三艺”,老祖宗说的话有道理吗?
徐景洲|小城旧事:大鼓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