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枞阳走一趟
userphoto

2023.04.26 安徽

关注

01

今年清明,几个朋友约去枞阳踏青。陪同的是几位枞阳“文化地保”

我说“文化地保”,绝对没有不尊重之意思。主要是指他们对地方情况非常熟悉,虽然各有一份工作,但工作之余,他们把大把时间、精力乃至金钱,都用在挖掘地方人文历史掌故上。到地方游玩,有他们作伴,经常会有意外收获。

我在铜陵工作期间,曾尊奉省领导指示,谋划过行政区划调整。因为涉及到枞阳,便对枞阳作了些了解。

枞阳地方首度置县,可追溯到汉代,曾分属安庆、庐江、舒州,并与桐城互相隶属过。在1949年,政府析桐城、庐江、无为县地置桐庐县。因与浙江桐庐县重名,1951年改为湖东县,1955年定名为枞阳县,为安庆市管辖,2012年改为铜陵市管辖。所以,枞阳说来历史悠久,但现代区划意义上的枞阳存在不过70多年。

那时,谋划多是纸上谈兵,我并没有去枞阳。直到枞阳改变隶属归铜陵时,我因工作调研,才真正踏上枞阳土地,专门走访拜谒归葬在枞阳的桐城派著名文人,包括方以智、姚鼐、方苞、刘大櫆等,后来写了篇《谒贤记》作为纪念。

我们从G3高速公路浮山出口下来,地势层叠下降,一路明山秀水,春和景明,春暖花开,枞阳优美的山水姿态,尽显无遗,明显兼具江南和江淮地区特点。古人对枞阳地理的描述为,表里山湖,周环山泽。淮服之屏蔽,江淮之会冲。这个描述我认为甚是精当。

这次是假日踏青,时间从容,而且可以漫无目标,想看啥看啥,所以我在看了遍金灿灿的油菜花后,便提出去看枞树和枞江。

枞是生僻字,与颍、毫、歙、黟等一样,不查字典,很多人根本不敢读出声来。用这些字作地名,不用猜想,肯定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查字典:枞字读zong,尔雅释木:枞,松,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查百度:枞是冷杉,属常绿乔木。仅靠文字表述,还是难以理解的。再说,古人的植物学知识体系,与今天通用的西方植物学体系有差别,这古人说的与今人说的,是不是一种植物,它到底长啥样,我不甚明白。

以眼前可见的动植物,给地方山川命名,再给地方命名,比较符合古人的思维演进逻辑。我提出想法,却被告知,县城附近没有,还需要到某处去看。但那里是不是古书所指的枞树,也不能肯定。我只好作罢。无论枞阳还有没有枞树,但一二千年下来,这枞树在枞阳并没有形成什么规模,成为地方标识,则是肯定的。

枞阳上码头,位于枞阳老城。枞阳老城正在改造,我们停车处,正在拆迁,一片零乱。稍深处,围着长长的栏杆,透过围栏,可以看到新修的水泥小广场,还新立了一块巨石,上面黑字繁体写着“古枞阳上码头”。临江的江堤加固工程似乎刚竣工不久,长长的青石砌就的防洪堤坝看上去崭新。坝顶上,建有休憩凉亭,甚至还建了彩色的健身步道。登上堤坝,顿时觉得天地广阔。正面河滩宽阔,一湾清流缓缓而过,右前方是连城山隐隐的山峦剪影,左下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长江取水口闸站。正所谓北倚青山,南滨大江,平湖烟水,河网交错。

这就是枞阳长河,源出枞阳桐城交界处的菜子湖,自双河口入境,东南流,入于江。菜子湖、嬉子湖、白兔湖三湖连成一体,面积很大,湖泊总面积达220多平方公里。这条枞阳长河实际长度不过20余公里,更像是连通长江和江北内陆的接引线。明明不长,却用了“长河”这个名字。是不是更看中其连接性质,不得而知。

但这枞阳长河是不是枞江呢?

山之南,水之北,谓阳。枞阳,当然是指枞江之北地方。如以今天的地理看,这枞江应指长江在枞阳界之一段。长江分段有不少别称,如川江、荆江、楚江、皖江、扬子江等,如果这样,单独的“枞江”称谓,也意味着枞阳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了。

沧海变桑田,这在枞阳表现的最为明显。两千年来长江北岸的地理变化,很多已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从历史看,长江在逐步南移,而长江北岸,向来河湖沟汊纵横,还有大片沼泽地、洼地。人类一直在长江北岸修大大小小的圩,大范围囤田。过去我们经常听江北闹水灾,而每一次水灾,都留下了大面积的泥沙淤积,这些淤积最后都变成了土质肥沃的良田,成为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养殖基地。枞阳的大部分土地就是这样积聚起来的,从根本上讲,枞阳就是长江,包含枞阳长河这样大大小小河流培育出来的,是它们汇聚、不断进行能量积累的一个结果。这也预示着将来,它奔注大江、奔向大海的历史宿命。

“郡县山川之古迹,朝代变更,陵谷推迁,盖已不可复识(洪迈)”。然而,纠缠这些地理和文字意义,并非毫无意义。它本身就是地方文化史的一部分,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一笔文化遗产。

02

枞阳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恐怕是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当时,司马迁作为扈从,随汉武帝来到枞阳,并作了记录

《史记孝武本纪》:

“其明年(即前106年)冬,上(汉武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后来的《汉书武帝纪》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又作了细节补充和丰富: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之天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史记》与《汉书》上的两段话,几乎字字都有公案,被世代枞阳人反复求证,以至今天的“射蛟台”,地理上的意义远小于其人文上的意义。射蛟台事实上成了枞阳文化的源头。

射蛟台在原县政府背靠的达观山上。

春天的山坡上,不规则的田垄里,白色的碗豆花,蓝色的蚕豆花开的正艳。油菜花开始谢了,星落的金色花朵中,涌出碧玉似的荚。山脚下还有一片倾圮的房子,说是过去有名气的枞阳县毛巾厂,其不少屋顶都坍塌了。我们循小路往上爬,穿过一片没踝的青草和密密的荆丛,到了山顶上。山顶是平坦的一菜畦,周边是用荆棘围起的篱笆。在菜畦和荆棘间立着一高一矮两块碑,凑进去看,矮的碑上字迹尚清楚,上面写着:


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射蛟台 

 枞阳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一年七月公布

高的那块碑,乍看像个墓碑,顶上用两层青砖砌了个碑帽,碑文凹进去,阴刻着不少文字,字迹已模糊,我们辨认了会,应是对射蛟台及立碑的说明。

射蛟台是制高点。枞阳老城落入眼底,充满着沧桑感。“地保”要我闭眼想像一下,回到大汉朝,独立射蛟台,挽弓搭箭,环顾周边,江水苍茫,江风浩荡,会是什么意气景象。过去苏轼有“万骑巡游遍,千帆破浪轻。射蛟江水赤,教战越人惊”诗句,但我不知怎么去想象。

《史记》说的清楚,天柱山即是南岳,汉武帝是到这里做封禅仪式的。至于《汉书》上讲还遥祀九嶷,可能是阿谀汉武帝比美虞舜,当然也无什么不妥。秦汉时从九江以下,北以大别山为界,中到天柱山,甚至直到巢湖,整个这一大片,可能都是一片泽国。“九江”这个称谓,过去应泛指江北的复杂水系。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时洲汉分歧,茫茫九派。禹疏九江,指的就是对江北的分汊水系例行整治。古代“彭蠡”,现经考古确证,在汉代时是指巢湖,而不是今之鄱阳湖。错讹在《汉书》,它把“彭蠡”称谓给了鄱阳湖。所以古人所说九江,极大可能不是今天江南的九江,寻阳,也不是今天江南的浔阳。当今长江北岸的鄂之源湖,皖之龙感湖,大官湖,雷池等湖泊,多是长江迁移变动后江水储汇而成的遗存。

皖河进,枞江出,其实都是在长江上,倒是一个合理的巡狩路线。退一步讲,巡狩次序,也不必过于计较。从文字文学上讲,把地名人名顺序倒置一下,历来非常多,如讲“尽舜尧”,也并不是要把尧舜两人的历史顺序颠倒。

再如“盛唐”,是地名,但我倒宁愿把它看作是连绵词。汉代并无盛唐地名,唐代却设了盛唐县、盛唐郡、盛唐山等,全部在汉代的庐江郡范围内。但把《史记》《汉书》上的盛唐,一定要落在今天一个确切的地点上,比如说霍山,即使考证准确,我觉得也得不偿失。

盛,端正 、盛满、繁荣、极点、 非常、美好等。唐,本是夸大,大话。“唐,大言也”(《说文》)。古代打仗,受远古巫术遗风影响,有个“阵前骂阵”形式,唐唐,唐皇,表达的就是以威武雄壮、道德高地、气势磅礴,以期兵戈相向前,先在心理上压倒敌人。后转变为实义,但它意象却仍是盛大、高大、宏大的。

讲排场的汉武帝出巡,当然阵势强大,而且汉武帝这次巡狩本身意义重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汉王朝崩溃后的三国时代,王粲《随军浮淮作赋并序》,还用了这一典故。“秋七月,始自涡入淮口,将出淝水,经合肥,旌旗之盛,诚孝武盛唐之狩,舳般千里,不是过也。”

盛唐,作为地名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虽然可惜,但无需努力挽回。把“盛唐”作连绵词,不再拆开解读,使人自然联想大唐王朝的盛世气象,也没什么不好。

文学意味最足的是这个“薄”字。但很显然,这里不是轻薄失重,而是喷薄而出,气势雄壮、生命力旺盛的样子,迫近、接近、压不住,充满了力道,它是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喷薄而出的一轮太阳。一个薄字,把汉武帝南巡队伍的宏大气势充分表现了出来,当然也充分展示了汉武帝独立船头,一副睥睨天下,志得意满的样子。

很遗憾的,汉武帝作的《盛唐枞阳之歌》,抑或《盛唐、枞阳之歌》,这首于地方意义重大的歌至今没有找到歌词。人们都知道汉武帝的祖上高祖刘邦,作过一首著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直出胸臆,物我两忘,气象万千。

汉武帝应是仿效其祖作歌。秦皇汉武,作为有雄才大略的至尊皇帝,其歌绝对不会太俗。差错可能出在司马迁身上,他比较讨厌汉武帝,故意没把他的歌词记录下来。

古人惜字如金,字里行间,留白太多,有许多不确定性。这是考古家、训诂家们要做的事。但在众多不确定中,唯一确定的则是“枞阳”。这就够了。“薄枞阳而出”,是满满的意象,满满的寓意,满满的气象啊!

迈盛唐,出枞阳,大江东去,长风浩荡,众乡亲,意气壮,惟我乡邦啊!

03

当然,枞阳古代文化风流远不止汉武帝南巡一事

距离射蛟台不远,是逶迤的凤凰山。虽然葱茏育秀,但并不高耸。环山已密密盖满了民宅。旧时的县委党校也掺乎在其中。我们循枞阳镇二大街行走到凤凰山路。“地保”说,这条路就是过去史书上写的“百步云梯”。山不高耸,自然路也不陡峭难行。所以今天的百步云梯,没有石阶,只是倾斜度较高的柏油马路了。两边依旧是密密的民宅。

从一居民楼的门洞里穿过。迎面是一低矮的围墙,围墙根里,立着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上面刻着:


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阴亭洗墨池

 枞阳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一年七月公布

“惜阴亭洗墨池”几个字好像被鞋底擦拭过,估计是前不久有人来此探看过。最下还有一行字,上面刻着枞阳县人民政府立。这个说明这块石碑不是原来“人民委员会”立的,而是后来重新立的。

我这才发现,自己站在几幢楼之间。正前方、左前方和后面都是楼房,只有右前开阔,是一片小菜园,远处视线内是凤凰山。正前方的楼房基础在下面,与我们视线平齐的约是三层楼,楼房被不高的围墙围合着。围墙开了一小门,但门锁着,我们只好探头去看。小门后是一溜小石阶,底部有一不规则的三角地。约有四五平方米,应是块菜地,但现在荒芜着,在茂密的杂草中,可以看得见几株大蒜。菜地东侧是石壁,有石碑立着,石壁上应该也刻有字。只是我们看不见。

“地保”指着三角地说,这就是陶侃的洗砚池。

《大明一统志》:

惜阴亭,在枞镇。晋陶侃为枞阳令,曰大禹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后人慕之,为建此亭。
虽然陶侃不是枞阳人,但他对枞阳文化的形成有巨大影响。陶侃是大文人陶渊明的曾祖父。《晋书》有他的传,说他对部下非常严厉,经常劝人珍惜光阴: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书中还记载了他“运甓自励”典故。这是个带点“自虐”意味的故事,陶侃当县令那会,每日清晨搬砖百块,从斋内至斋外,暮时再从斋外搬回斋内。人们很奇怪他的异常行为,而陶侃的回答是:吾立志收复中原,若于安逸,何以担当重任。

枞阳人尊崇读书。围绕陶侃,枞阳人建了陶公祠、惜阴亭,命名了洗墨池。询问陶公祠,说屡废屡建,最后的陶公祠和惜阴亭,都在抗战中被日本人所毁。如今,只剩下缩小版的洗墨池了。但枞阳人显然得到陶侃的真传,世代以来,书读得好,尽出才子。即使后来与桐城合并建制,也是“桐城出名、枞阳出人”。

这陶侃还是个武将,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所以后来枞阳才子身上也流淌着尚武的血液,枞阳文人身上的强悍性格也极其鲜明。著名的如左光斗、方以智。左光斗,枞阳横埠人,明末东林党人,誉为铁面御史,因抗权宦魏忠贤被下狱折磨致死。一代大儒方以智则落发为僧,自号浮山愚者,表达不合作态度,卒后葬于浮山之麓。过去安庆地方有“怀宁易,桐城达,望江憨,潜山毅,太湖诤,宿松直”之说,对其中的“桐城达”,友人尚友考证说,实际是指枞阳人,而非今桐城人,但我觉得用一个字来表达枞阳人的复杂性格,可能是件难以完成的事。

枞阳文化文武兼备,包容并蓄,原来是深植于传统血脉中的。我少时在铜陵,就经常听枞阳东乡周潭故事,好斗敢死,奇丽惟精。也许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枞阳人文而不弱的性格。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多少枞阳人“薄枞阳而出”,只是近当代教育西化,把安土重迁视为小农思想,落后观念,鼓励层层选拔,递次向上向外推送,在本土作贡献作牺牲的人太少了。过去搞科举,还有个制度补充,即乡绅制度,有成就的达官巨贾,老了还乡,发挥余光余热,为桑梓父老做贡献。

但今天,还可以这么期望吗?

04

04

鲟鱼镇以地形酷似鲟鱼的嘴而得名。是桐城孤独落在枞阳深部的一块“飞地”。枞阳长河贴着它流过,然后注入长江,入口处,由淤沙形成了江心洲。

过去桐城有旧八景,其中之一,即“枞江夜雨”。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江滩地,遍是水柳和芦苇,江声浩荡,雨打芦苇,孤寂行船,心思渺远,特别能满足酸腐文人的小情绪小情调。但今天,因为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取水口落地在这里,堤岸全部用水泥片石护了起来,加上工程所用的现代建筑和长虹般的水泥钢筯桥梁新景观,根本难觅旧景的调调了。这里,恐怕需要文人取个新名字了。

“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查书,鲟鱼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为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吻长,体呈梭形,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口小而尖,背部和腹部有大片硬鳞。长江里的鲟鱼,有个专门名称,叫“中华鲟”。最大个体身长可达三米,体重能达600公斤以上,看照片上鲟鱼头,就是活脱脱的蛟龙形状。不论是从文化意义还是生物意义上,中华鲟都会让我们想到龙。长江边上人说的蛟龙,我以为十之八九就是鲟鱼。枞阳江面一带,历来是鲟鱼活动场所,汉武帝射的“蛟”,我相信就是鲟鱼。
这鲟鱼镇虽不大,却有个社区博物馆。里边陈列着小镇的历史。小小展陈室里,有众多的渔家工具。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枞阳镇设了“前指”,这里是渡江突击作战的首发地。展陈室收藏有“渡江第一船”奖状,上面用毛笔写着:奖给水上英雄  渡江第一船,船工某某,于四月二十日,协助我突击部队一0六团三营七连渡过长江。签发人为师长某某,政委某某,副政委及参谋长和主任某某。因为有数张标明“渡江第一船”的奖状,我才明白“渡江第一船”,是指第一批出发的船只,并不是第一到达南岸的船只。战争是千百万群众的事,这样颁发奖状,符合实际,符合人心人情。这比我们后来啥事只排第一、第二名方法科学多了。
大军渡江有射蛟的意思,引江济淮工程,也有射蛟的意思,新时代亿万人进行新长征,更有射蛟的意思。今天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指向都是大江和大海。
回想汉武帝的“盛唐枞阳之歌”,应该有新人填词了。

作者:万以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枞阳古城修复建设刍议
鲟鱼的风景
这位皇帝曾视察过黄梅
巢湖水自然更新周期将缩短十年 引江济巢3年左右,即可让全湖水质稳定在IV级及以下
山清水秀 枞阳风光(旅游览胜)
桐城盛唐小镇有奖征联,各路高手快快出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