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笛声中的回响

一下课,班级的同学们便拿出陶笛吹奏起来,声音清亮,带着瓷器特殊的共鸣,虽然各是各的曲调,但在教室里听来并不觉得吵闹,可能这声音与孩子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听来这样和谐。看着孩子一个个沉浸于自已的吹奏之中,听着这“呜呜哑哑”的笛声,我有些许感动,音乐难道不是上天给童年最美的礼物吗?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名儿童在生命的最初看见什么,于是,他便用一生向这个东西走去。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以有钢琴,小提琴,可以有陶笛,架子鼓,还可以有音乐会,演唱会,这些艺术的种子一定会静静地融入血液与每个孩子的生命一同成长,这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啊。而我们那时呢,虽然才过去并不遥远,却有多么大的不同。

我的第一个乐器是一只上海产的口琴。之所以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口琴上钢印的“上海”两个字,曾经带给我多少遐想,一个生活在最偏远的乡村的孩子,对于城市可能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吧。要知道直到上了初一,我第一次到我们的县城,那种新鲜感和内心的激动足以回味至今。这只口琴是一个年轻的木匠带给我的。那时,在我们村上,住着一些从外地来的手艺人。有的是卖糖挑子的,整天打着小鼓,或是吹着喇叭走村过户,卖日常农家需要的针针线线,小孩子的小玩具,还卖他们自制的麦芽糖——这种糖刚出锅时是软的,最好吃,等冷下来就硬梆梆的,有点磕牙了。有的是来收各种各样的废品的。平时家里不穿的破衣破裳,坏掉的塑料布,女孩子剪下来的长辫子,还有过年时煮过扔掉的猪头骨,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收这猪头骨是做什么用的呢?有的是算命的,在我家就住过一位盐城来的算命先生,他是铺开书算的,常有四邻八舍找到他为家里的孩子结婚合八字,或是为自己一年的运气算上一卦,每次也就五角,最多一块钱的酬劳。还有就是木匠、瓦匠、篾匠,谁家造房子,做家具,都要请他们上门,供吃供住,大概要前后干上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没有活做的时候,他们就在村庄上找一户人家借住。离我家不远,就借住了一个姓霍的兄弟俩,其中弟弟很年轻,与我哥年纪相仿,不到二十岁,常到我家来找我哥,一来二去,与我们一家人都很熟络,甚至有庄邻撮和让他做我妈的干儿子,虽然最后没有正式认下来,但处得非常好,家里做什么好吃的,或是家里有什么事需帮忙,都会叫上小霍上家里来。后来有一回,兄弟俩回了趟老家,再来时就弟弟一人,他到我家,竟然给我带了一只口琴。这在当时,可是非常稀罕的物件,商店里要卖上两块多钱,要知道当时一个烧饼才五分钱。除了一份简单的构造说明书,其他没有任何怎样吹奏的介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能做的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沿着口琴边乱吹一气。直到上了师范,才有机会在同学的指点下,口琴上贴上表示音阶的纸条,对着镜子终于学会吹口琴,最后毕业汇报与同学合作过口琴表演,当然,那已是好多年之后的事了。这是我记忆中第一件像样子的乐器,感谢我的不知名字的木匠兄弟,现在,你还好吗?你在哪里?

最常见的乐器,还是乡村最能体现气氛的锣鼓镲子。村里每年春节前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可能那时父亲在村里干公差,所以我也就荣幸地被选入其中。做宣传队员可以给家里挣工分,额外还有一些奖励。在那物质和精神都贫乏的年代,这于我当然求之不得。往往寒假刚放,村里的广播就会一遍遍播放着有哪些人参加宣传队的集训。虽然也都是些四五年级的孩子,但训练起来不含糊。记得有一年要说一个相声,我们俩搭档还被指导老师——刚好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打了后脑勺子。村上的宣传队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春节时给军属、五保户慰问拜年,顺带给每个队家境过得好的来几段表演,目的当然是为了讨些彩头,二是到了年初八,要到镇上进行全镇的文艺汇演,这是要评比的,所以每个村都要大费苦心,请人写台本,做道具,花费颇大,我们这些表演队员当然也不能马虎。年前的十多天,每天上午8点,直到晚上10点,马不停蹄,一个人常常是3、4个节目任务,表演唱,吉财(类似快板书、以喜庆话和俏皮话为主的单口相声),打涟湘(一种用两根竹竿分别安上铜片,以不同形式撞击发出响声的表演),其中最重头的是旱花船,一个女演员坐在花船中,两名艄公负责撑船,其中一名是丑角,另一名是帮衬,整场演出,既有对白,演唱,还有剧情,冲突,这也是整个宣传队中最核心的大戏了。等到全部节目排定,差不多也就到了年初二的光景了。早上七点在村部集合出发,前面是进行节目表演的队员,后面是音乐班子,锣鼓暄天,鞭炮阵阵,真是热闹非凡。有时后面的器乐手不够,我也会客串一下最简单的,就是拿着小锣,只需“铛铛铛”发出节奏就行了。宣传队走到哪,都是绝对的中心。正是年下,男女老少都在家里,所以我们队伍前后人山人海。走到哪家,就在一阵锣鼓家伙后,上演一两个节目,如果是村里头面人物,就会加演一回大戏——旱船,当然表演完,主人家也会捧上了一些钱物,以讨个彩头,往往谁家出的多少,还会是接下来小半年村里议论的话题呢。记得有一回,进行的是歌曲表演,那阵子正流行《济公》的主题曲“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结果迎接的人家放的鞭炮屑飞到主演的眼睛,结果他穿着一身表演服,拿着把破扇子,一边揉眼睛、流着泪,硬是把歌曲表演完,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敬业精神?为了掩饰这小小的突发情况,后面的锣鼓敲得更欢了,这一声声震耳的锣鼓,是那些年春节最真切的回忆,也是那些年有关音乐的最直接的印象了吧?

平时呢,我们的音乐多么简单啊。一个远房的同姓叔叔可以用刺槐树叶压在手心吹出不同的尖脆的声音,这是我怎么学也学不会的秘密。在夏天快要来临的时候,水边的芦苇窜出水面一人多高了,用手拉过一根,拔出苇竿的顶端一截,然后一层层剥开,把里面的“心”抽掉后再将外层卷起来,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声响,这便是一根简易的“芦笛”了。同时在嘴里放上几根,有粗有细的芦笛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也许便是一次音乐的演奏会了吧。另外,将食指圈成半圆,放在嘴里用力吹上一声,会发出婉转的“唿哨”声,这要被大人发现,是要被骂的,因为被称为“流氓哨子”,不学好的孩子才会,所以一般只敢在旷地里练习几回。当然,在我们的庄前庄后,也有一两位以前是县剧团退下来的老人,在夏天的夜晚,在他们有兴致的时候,会拿出一直挂在屋梁下的二胡,慢慢悠悠地拉上一段,或是吹上一段笛子,给夜晚增添几分神秘,增添几分静谧。所有的庄上人,都会停下话语,甚至是手中扑打蚊虫的蒲扇,倾耳静默,悄然正了正身子,因为这音乐声里的诉说,这音乐声中的故事,谁说庄稼汉就听不懂呢?而此时的我们,也许已在屋前用来乘凉架起的门板上睡着了,音乐声会在夜空里回响,慢慢飘进每一个孩子的梦境里。

可以羡慕眼前的孩子,他们终于赶上好的时代,可以与音乐这样近的相拥。可是,还是会怀念那些属于我的,也许粗砺却难以忘怀的有关音乐的回响,这同样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每每想起,都会有一种温暖从心底缓缓升起,告诉我,从哪里来,我的梦又留在了何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善而乐】父亲的快乐
背桩记忆 | 作者:孟宝记
旌德凫阳的物产风俗
家戏班
作家在线◆《难忘说书人》-薛文法
做饭的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