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牛的“尴尬”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学生一个节外生枝的提问或回答,让原来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发生意外,如果老师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教学仍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但老师如果引领不当,就会让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老师苦心营造的学习情境因此受到干扰,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近日,看到这样的一样课堂教学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执教老师所上的课文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篇课文之前,大多对故事内容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学习时,老师就围绕着“聊故事”的形式来展开,聊内容,聊情节,聊人物,课堂上学生娓娓而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感受民间故事学习轻松自然的课堂学习氛围。可是,就在聊到老牛临死前说的话时,课堂出现了一个意外。在聊文中老牛说的话是:“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遇上紧急的事就披上我的皮……”这是老牛临死前最后一次帮牛郎了,从中看出老牛情深意切,一片真心。就在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示意他站起来,这名学生居然提问:“老师,老牛的皮剥下来给牛郎了,那牛肉呢?”一下子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打破了这一刻的宁静。老师不愧是一名老教师,在短暂愣了几秒后,先示意孩子坐下,接着淡定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更是一个开放式的试题,老师认为应该是送到饭店做牛肉面了。”顿时,教室里笑声一片,甚至有几名学生还鼓起了掌。

很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一个问题,很有些节外生枝的意味,不但老师没有想到,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可能也没有想到。所以当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的气氛是有些紧张的。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得以继续。可是,很遗憾,这位老师虽然教学的机智值得表扬,但应对的内容却有些令人觉得“尴尬”,老牛在奉献出自己的“牛皮”后,牛肉竟然送到饭店做成了牛肉面,这对一生和牛郎相依为命的老牛来说,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民间故事内所传递的“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因为老师随意的应答被冲淡,而课堂所建立起来的真诚地“聊”故事的氛围也被消解。其实,造成这样结果的最根本原因是老师在面对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时,过于聚焦在问题的解决上,操之过急,直奔结论,而这样的结论与课文整体学习的氛围相互冲突,没能发挥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和正向的引领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将学生的提问当成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智慧而有效的引领,从而避免在课堂中留下“尴尬”。其实,在学生提出“牛肉到哪儿去了”这个有些无厘头的问题时,老师完全可以在多角度的引领中,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入,学生思维得到积极放飞,并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升。那么,如何进行多角度引领呢?下面笔者对此谈一谈自己的设想。

第一,从内容深入理解的角度进行引领。老牛和牛郎的感情无比深厚,在最后还将自己的牛皮献给了牛郎,那么,对牛肉究竟如何处理才是合情合理的呢?老师可以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牛,多么体贴,又多么忠诚,同学们想一想,牛郎将牛皮之外的牛身,会怎么来进行处理呢?你来替牛郎想一想。学生自然地联系到课文的叙述,只有满含泪水地安葬才是最好的感恩。这一角度的引领激发学生深入内容理解,抓住人物情感来进行思考,没有打破课文学习的整体情境氛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二,从文章表达主线的角度进行引领。中国民间故事一般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一人或一事为主线,连贯地展开叙述。所以,为了避免在叙述中出现旁枝逸出,民间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场景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就像《牛郎织女》这一篇民间故事,之所以老牛临终要将“牛皮”赠予牛郎,是因为牛皮在故事的后半场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为什么故事中不写“牛肉”,这也是与故事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由这一个角度来反问学生:课文为什么不写“牛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从而发现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文之间没有关联,属于“跑火车”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白提问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更为恰当。

第三,从民间故事富于想象的角度进行引领。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就如《牛郎织女》这则民间故事中,老牛可以说话,可以告诉牛郎来到人间的织女在哪里可以遇上,也可以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牛皮的价值,这些是多么神奇,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儿进行引领:既然老牛有这么厉害的本领,一定不是我们通常认识的普通的牛,那既使死后,只要一剥下牛皮,又会发生怎样神奇的事呢?学生据此发挥想象,比如老牛一下子化为一缕青烟消失在面前,老牛又长出一身新的牛皮告别了牛郎等,这既回答了学生的提问,也与民间故事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相呼应,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四,从立足文本、打开学生思维的角度进行引领。面对学生的这一个问题,老师不下结论,也不给学生思维设限,而是让学生来讨论这个问题,告诉学生:这一个问题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请同学们自己来思考一下,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采取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在交流中再联系文中人物之间的生活和情感,帮助学生由这一个问题的思考促进对课文表达主旨的进一步认识,即故事由始至终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淳朴真挚的内心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也是民间故事可以流传千年的根本原因所在。把学生的问题智慧地归结到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之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角度。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当出现完全超出老师预设之外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多角度的恰当引领,从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文体特点、思维激活等方面帮助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从而生动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墨小语|《牛郎织女》(二)课堂实录
《牛郎织女》课堂实录
【设计】统编版五上教学设计:《牛郎织女》(一)
《牛郎织女》说课设计
《牛郎织女》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
特级教师魏星《牛郎织女》课堂实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