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迁移的真实支架

近日,观摩一位青年老师执教统编本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4、5自然段,引导学生品味哪些语句看出老麻雀的“无畏”,在此基础上,将这两小节内容重新进行内容排列,让学生通过课文语句一下子发现作者在写老麻雀的“无畏”,分别是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来写的,这两小节的内容对这三个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像“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经过老师将前后语句分别列出,这两句话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从看到的、听到的两个方面来写麻雀的。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之后,老师引领学生进入“牛刀小试”环节,观察一段“老鹰偷袭小鸡被母鸡吓退”的视频,要求学生也能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一教学,从表面上看,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知方法,然后在课内进行方法迁移,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这似乎没有问题,但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麻雀》是四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的写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而书后的习题中也有“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这一内容写清楚的”这一问题。作家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让学生立足于作家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这一方法过于笼统,并没有体悟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髓,也没有弄明白作家究竟是如何写清楚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写出来,还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让学生再细细咀嚼作家究竟是怎么写的,把握住作家在写作时的内在“密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了这样的支架搭建,才能让学生进行迁移写作时不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得到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

因此,在教学《麻雀》一课的4、5自然段,首先让学生知道课文是围绕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写的,然后,我们还要继续往前,带领学生深入发现这两个自然段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迁移作好铺垫。研读4、5自然段,主要写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的奋不顾身,体现出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在写老麻雀的动作时,从树上飞下来,到落在猎狗面前,接着挓挲起羽毛,尖叫着用身躯掩护小麻雀,然后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与猎狗搏斗。这一系列的动作,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是前后连贯,一气呵成的,动作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把看到的动作写下来。其次,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表现着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而作者在写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突出了这种爱,如“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体现了老麻雀要保护小麻雀的决心和意志;“挓挲起全身的羽毛”是为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的姿态;“绝望地尖叫着”“嘶哑的声音”,表明老麻雀内心紧张的同时又不顾一切、殊死向前的勇气……写动作、写声音,都指向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爱的表达,这其实也告诉学生,在写作中要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我们写看到的、听到的都要围绕这一主题、突出这一主题来写。第三,作者通过看到,写自己想到的,这是边看边想;通过听到到,写自己想到的,这是边听边想;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听到的,这是边看边听。这是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观察的方法,同时也是作家写作时运用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品读这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方法,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家是如何来写出老麻雀的无畏的,真正发现表达上“密码”,为学生搭起迁移写作的真实“支架”,才能让学生真正会写,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原地踏步。

学生发现作者按着连贯的顺序写看到的、听到的,并围绕主题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声音,边看边听、边看边想、边听边想,这些才是《麻雀》这篇课文4、5自然段“老麻雀无畏”的写作“密码”,而不只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这么简单。所以,在这样的写作“支架”的支撑下,学生接下来的课内迁移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写清楚一件事,并能将文章写好、写生动。

习作单元,要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真正读出文章表达的内在秘密,从而为学生搭起迁移的真实“支架”,促进学生写的能力的有效提升。这也是这一篇课文片段教学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6课麻雀
这样上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
《麻雀》教学设计及评析
​《麻雀》的作者是沙皇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麻雀》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麻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