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课程接上“地气”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的童心小学,有着一座自然博物馆,有意思的是,校园就在这座博物馆内,或者说博物馆就在校园内。二十多亩农地分布在楼上地下,校园中散落各处的有三百多种或野生或种植的植物,一年四季农作物不断档:小麦、玉米、稻谷、油菜、茄子、辣椒、番茄,成熟了就号召师生帮忙收割。2020年,学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是学校的老师、校长带领着学生一边打谷子,一边讨论粮食的来之不易,一年级的小朋友还在现场吟诵起了《悯农》。这段开学视频当天在网上的点击率就超过了600万次,可见,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引起大家深深的共鸣。学校依据自然时序,生成了禾课程、油菜课程、观鸟课程,以学校的禾课程为例,从处暑前后打谷,到以“大米变形记”为主题的食育课程,再到谷雨前后的早稻插秧,形成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这样的课程,不是集中骨干教师的力量,耗费三年五载去预设、推敲、模仿设计出来的,而是从肥沃的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二十多亩校园中的田地,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办学亲近生命、回归自然的理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体验生长、融入生活的快乐。

其实,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可能最为欠缺的,也正是对自然的了解越来越少,因为缺乏亲身参与实践的生活经历,也就没有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中发现,原来学习不仅是书本上的习题,或者是电视手机上看到的动画、视频。就如生态学家温德尔·里贝所说:“很多儿童再不能理解食物的来源,再不能认识动植物,再不能对民俗地理感兴趣,再不能格物致知,了解自然这部巨著,再不能从这个四季流转的星球获得创造力。”童心小学的做法,正好为学生补上了这重要的一课,童心小学的学生是多么的幸运啊。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我在读到以上对童心小学的课程介绍时,也联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笔者上小学、初中时,开学的第一课是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校园除草劳动中,这大概是所有八、九十年代上学的学生共同的记忆。开学报到时,每名学生都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带好劳动工具,像镰刀、铁锹、扁担、簸箕,另外还有抹布、扫帚,虽然只是小学生,但对这些工具的使用并不陌生,要知道,到了五六年级,班上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半个劳力了。经过一个暑假,学校操场上的杂草长得高的快要一人深了,校园的道路的两旁也满是杂草。经过学校的分工,每个班级都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区域,要集中一个班级的力量消除掉杂草。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大家就纷纷投入到劳动之中。有用镰刀割的,这一般是女同学的专利,有用铁锹挖的,这一般是针对长得特别结实的草采取的办法,还有的用手拔——往往草没拔出来,手上却冒出了水泡。很快的,同学之间也分成小组,负责除草的,负责集中堆放的,负责用袋子运走到固定地点的,还有负责清扫整洁地面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活,没有谁叫苦叫累,无不干得热火朝天。而那几位个子矮、力气小的,则是在教室里负责打扫卫生,擦桌子、讲台,擦窗户,扫地拖地,也是分工合作,干得起劲。这样,经过半天或者大半天的集体劳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又终于让校园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为接下来的一学期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要说这样的开学第一课,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牢牢记在我的脑海里?是因为在开学的集体活动中,培养了我们的劳动技能、合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舒适的学习环境,体验到劳动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校本课程一说,但这不就是最棒的校本课吗?

第二件事,是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也留有一块空地,在操场的西北角上。这块地也就一亩多一点吧,本来是在校园外的一块空地,后来与学校所在的社区沟通,校区同意将这块边角地无偿给学校使用,于是被围进校园成了学校的“一锄一禾园”。从名字就可知道,这也是学校的农业实践基地。在学校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这块地上种下很多蔬菜和谷物,选种、种植、浇水、捉虫、施肥、除草、采摘,学生都全程参与,而每当学生午餐后,绕着这块小小的田地走上一圈,边观赏着不同农作物的长势,边讨论着它们的特点,甚至偶尔还会从田地间飞起的蝴蝶、跳出的蚂蚱引起一片惊呼,这是多么惬意与快乐的事。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刚建校不久,学生人数不多,玉米收获时,不但中午每人在餐厅能吃到一根现采现煮的玉米,放学时每名学生还会在书包里装上两根玉米回家,这大概也是其他城里的小学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白菜成熟时,学生都一起到田地里采摘,尽管衣服弄脏子,脸也成了小花脸,但每一个学生的笑容却是那么灿烂。等到每人拎着一包白菜回家,那一个个快乐劲儿,就更别提了。学校在每年的十月份,还会有一个“丰收节”:认识各种农作物,请农民伯伯到学校讲农业种植,认识各种农具,请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学生中间讲有趣的农作物生长,这不就是一次很好的农业课程学习吗?小小的一块自留地,带给了学生一段充满生命活力的体验过程,那一段时间,也是学生最开心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虽然因工作调动,我离开那所小学已经好几年了,但一想起那个学校角落上的“一锄一禾园”,还是不由一阵激动。在四季轮回之中,发现许许多多生命成长的奥秘,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学生喜欢呢?

学校课程不再高高在上,不要以为只有机器人、纳米、3D打印、编程才是学生需要的,贴近土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这样“接地气”的课程同样不可或缺。让孩子拥有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好奇,以及对生命的亲近,这是构成一名学生健康的人格,阳光的个性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像童心小学的自然博物馆,或者笔者曾经历的上学时代的“开学第一课”,以及那难忘的一亩地与丰收节,自然而然地让课程接上“地气”,帮助学生真正回归到生活本身,在对自然探寻中发现生命的无限精彩与美好,我们方能带给学生一段真切的、充满惊喜的成长旅程。为此,作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所小学的“极简主义”立场
“水”润童心 给孩子一个生态童年
【综改和声|慧雅阅读润童心 科创课程提素养】
各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摘登
劳动教育 | 向美生长!千山路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展播
会“呼吸”的校园农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