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张自行车“证书”

关于学生学骑自行车,看到两则有意思的证书对比案例。

一则讲的是荷兰对小学毕业的学生,都要考一张自行车证书。在每年三四月份,荷兰的小学毕业生都会如期迎来他们自行车证书的“路考”。路考的道路通常五六公里长,沿途或明或暗分布着“荷兰交通安全协会”工作人员、家长和志愿者,他们都是考官。进入不该进入的路段、拐弯时没有伸手示意等都会被扣分,单手骑车则会被警告。闯红灯、错误使用优先规则等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会直接导致考试失败。考试之前,考试路段学校会提前几个星期公布,家长可以带着考生先模拟几次。通过路考的学生可以获得“荷兰交通安全协会”颁发的证书。这个自行车“驾照”堪称另一种小学毕业证,拥了这张证书,学生上中学时,就可以自己骑车上下学,这对学生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了学生小学毕业能顺利通过考核,获得这张证书,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自行车。等孩子们上小学了,父母们会在孩子放学后或节假日严格教育孩子如何在路上安全骑行。就这样,在父母的帮助下,加上周围环境的熏陶,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对学习安全骑车特别重视,而小学毕业的证书“路考”,既增长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强健了体魄,又使他们多了一份自立自强、敢于担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另一则是教改专家李希贵先生所举例的,我们在学校里如何让学生学会骑自行车。当学骑自行车进入我们学校的课程之中,我们会采取的做法是:规定小学一到四年级必须学习骑自行车,学生首先要把自行车的268个零件全部记住,其次把每一个零件之间怎么衔接画出来,最后练习上路。但这不是简单的上路,而是要用上有关上路的知识:当你直行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到前方68米的距离;当你右拐弯的时候,右手用力73公斤,左手用力18公斤,左腿幅度是63度、右腿幅度是72度……这样经过几年的学习,最后学生也许也拿到了由学校颁发的一张会骑自行车的“证书”,但很多学生可能今后一听到骑自行车便会有心有余悸的感觉,大概也从内心再难以喜欢上骑自行车。

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这两则案例,虽然同样是一张相同的证书,但证书的背后却有一些教育和学习的规律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最重要的是,课程的学习指向,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还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仅仅是为了得到最后的证书而学习?显然,我们要选择的是前者。第一则案例中学生的证书是真实的路考,要为他们上中学时自己的骑行做准备,一切都是指向学生的生活需要,至于自行车有多少个零件,零件如何衔接,或者上路骑行的物理参数,这些都不应是一名学骑自行车的学生要去细细研究的,只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能够找到自己平衡与用力的技巧,这已经足够了。可见,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的开发时,课程应指向于哪里,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案例二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才形成最后令我们不愿接受的结果。

其次,课程学习,要重视相应的学习环境支持。每一门课程,都应是向外打开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不能单单想到学校与教师的力量,还要把更多的力量吸纳进来。你看,为了迎接小学毕业的路考,学生的家庭从孩子很小时就已经做着积极的准备,考试前也有家长亲自的参与,这变成了家庭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课程与家庭形成合力,再加上“荷兰交通安全协会”共同的参与,这搭建起自行车学习课程的一个立体框架,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挥着自己积极的作用。如果一门课程只是由学校或老师在唱着独角戏,那结果只会走向封闭,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相脱节,也就不能让学生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第三,课程学习,要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谓自主学习,有三个鲜明的特点:自己要有清晰的目标;自己能够掌握结构、深度、宽度;自己能够自我评估,即学习前就知道标准是什么。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自主学习者,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意义建构者。例如在以上案例一的学习中,学生要制定自己的阶段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实践相关规则,在一次次的自主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进阶。没有老师或家长能够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课程完成的过程,正是学生赋予课程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最后的证书获得,只是学生自主学习进程中的一个小结,而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直进行下去,这才是案例一最为成功的地方。反观案例二,学生拿到证书的那一天,学生的学习也会就此停止,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外加的,也都是学生内心没有真正接受的,这才是他们最后“心有余悸”的原因之所在。

李希贵说,幸好没有把案例二这样学骑自行车的章节,放在学校课程体系里,但是,在今天我们有多少学校课程就是这样做的。你看,学了12年语文,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写作的学生有吗?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金奖后坚决不读物理系的学生有吗?更有那么多的课程,只要一学完结束,修够了学分,就被永久地抛之于脑后,再也不会记起的学生有吗?很遗憾,答案都是肯定的。两张自行车的“证书”,折射出完全不一样的课程理念,更是完全不一样的育人态度。这有待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进行课程建设和推进时,需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深处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拓展薄弱学校特色化建设之路
澳大利亚文化与教育
回家(4)
上海出台禁赛令 中小学招生不看证书看能力
北京市教育部门将取消各类证书考试
马来西亚的教育有什么优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