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书连播《阜新故事》第七十一集 从长城到柳条边

撰稿  王紫晨   播音  时长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唐诗中的龙城,就是今天的朝阳。西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以长城为依托,多次出兵抗击匈奴,铁骑纵横于今朝阳、阜新广大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迈进,中原地区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当时,在中国北方居住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经常进入中原骚扰,掠夺人畜财物,破坏生产,于是处在北部的燕国、秦国和赵国,都筑起长城,以防侵扰。秦灭六国后,把原秦国和赵国、燕国三国的长城联贯为一,西汉和东汉又沿用了秦长城。

      阜蒙县国华乡境内明长城遗址

      据长城文化学者、副研究员罗显明考察,阜新地区修筑长城,是从战国时期燕国开始的。经阜新地区的燕、秦、汉长城分内外两线。外线(北线)长城从内蒙古库伦旗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然后向东北方向进入彰武县四堡子、满堂红,向南折向丰田、双庙、五峰、东六家子等乡镇,进入法库县叶茂台西北山。随着燕国势力的衰落和匈奴、东胡的逐渐强盛,燕长城不得不南移百余公里,形成一条内线(南线)。内线长城由牤牛河西岸的北票市六和城过河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镇胡头沟,向东伸向紫都台、大五家子、红帽子、阜新镇、泡子等乡镇出境,在125公里的长城线上,发现城堡遗址8座、烽火台43个。

     燕、秦、汉长城修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石砌,有的土筑。长城有的建在平地,有的建在山坡,也有的建在大山上。阜新镇八家子山顶又陡又高,长城就是从此通过的。阜新镇高林台村西700米,有一座战国时期到汉代的城堡遗址,城址南侧是广阔的细河盆地,城墙是用土夯筑的,东西残长175米,南北残宽170米,坍高4至5米,坍宽8至10米。这是东北地区早期长城的最大城堡。

  汉以后至元代,生活在今阜新地区的百姓主要是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

  明朝中叶以后,女真族即满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不断威胁明朝的安全。为防御蒙古和女真族,英宗朝的辽东提督王翱将辽东地区简易的边墙改建成坚固的长城。辽东长城,东起鸭绿江虎山,西至山海关外绥中铁场堡,长980公里。此后,明朝对长城进行多次改造和修缮,在阜新地区形成了主复两道长城,并行延伸。主线(南线)长城,由义县高台镇老黑山东北坡进入阜新市清河门区,经清河门老街、细河堡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镇康土营子、卧凤沟乡三家子村,沿三家子村北侧一条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的山脉,到北镇市魏家岭,经大市堡镇伸向黑山县白厂门镇。长城北侧为一望无际的细河冲积平原。为加强防务,明万历年间又修筑了复线(北线)长城,由阜新市清河门区西山、朱家屯,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翻身屯、新民镇卡拉房子、国华乡二道岭、十家子,到黑山县白厂门镇,与主线长城相汇合,长约60公里。两道长城之间是一条沟通辽东与辽西的古道。

 阜蒙县国华乡柳条边墙遗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卡拉房子村北侧的卡拉山口,有一座已经坍塌的明长城烽火台。卡拉,蒙古话,哨所的意思。这一带属于医巫闾山支脉石砬子山,主峰海拔715.5米,山峦起伏,山势险峻。卡拉山口是蒙古和后金进攻明辽西重镇广宁(北镇)的重要通道。这一带长城均为石头砌筑,靠近公路的长城石头已被百姓起走。在土梁上向东行走,不时可见荒草中残存的长城石头墙基,宽约两米,高半米左右。再往上走,长城墙基淤土上杂树密布,荆棘丛生,荒草没膝,石头坎坷。穿过这片灌木树丛,前面绵延起伏的山顶上,有一条长长的由石头堆砌的长城残墙,延伸到苍茫的远方,宛如一条卧伏于山脊的长龙。这段长城到国华乡二道岭村西北,长约4公里,随山就势,蜿蜒而行,残墙最高处有两米高,墙体由毛石砌筑,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长满灰绿的石锈。城墙的北坡是陡峭的山崖,怪石嶙峋,山谷幽深;南坡上林茂草深,野花盛开。站在长城顶上眺望远方,群山凝黛,大地苍茫,天高地阔,无限风光。这段长城属于复线(北线),形势险要,建有多处烽火台。至今一些烽火台的遗址还在,但建筑用的石料、青砖大多被拆掉散失了,保存比较好的是位于新民镇红台山上的红台沟烽火台。

  明辽东长城沿线有镇城2座,路城3座,卫城9座,所城12座,堡城121座,另设有边关13个。堡城,属第五级屯兵城,每座堡城负责一段长城及其临近的烽火台防务。阜新地区的堡城,在清河门区有镇夷堡、大清堡。镇夷堡在今清河门区乌龙坝镇细河堡,驻守官军501。大清堡在今清河门区河西镇原清河门老街,驻守官军519名,大清堡外围是军垦户和手工匠人的居住区,是明朝在阜新地区与蒙古兀良哈部开展贸易的集镇。清朝在建柳条边门时,将大清堡城的北墙拆除建门,即清河门。

明长城镇远关遗址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南山坡上,有两个南北对峙,相距约200多米,宛如小山的土台,土台中间凹,两头高,土台西侧是一条深深的壕沟,土台东侧有一段约1公里长两米来高的土墙,斑驳的墙上长满荒草,这就是明长城镇远关遗址。镇远关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两个土台是当时南北两个关门的瞭望台,台为砖砌,填土夯实,如今砖被拆除,只残留夯土。土墙即明长城残墙。关,是在山势险要不易通过的地方或在要道上设立的防御据点。镇远关是辽东长城边关之一,西邻北镇和义县交界的魏家岭关,南接盘山县三岔关。镇远关关城为长方形,城墙南北长220米,东西长100米。

  镇远关下辖6个堡城:镇夷堡(今清河门区细河堡)、镇边堡(今北镇市大市镇)、镇静堡(白厂门)、镇安堡(今黑山县八道壕镇苇城子)、镇远堡(今黑山镇)、镇宁堡(在大虎山南蛇山子)。镇静堡在镇远关南0.5公里,城以砖修筑,现已被拆除,只存基址。原城为梯形,南窄北宽,当地人称之为碑城。镇静堡是个重要堡城,下属墩台17座,驻守官军骑兵500名。镇远关总管6个堡城,共屯兵4010名,管辖西自今清河门老街,东至大虎山南蛇山子,共114公里的长城线军务。

  镇远关作为广宁的军事前哨,战火不断。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鞑靼和兀良哈部打算攻取广宁,于七月中旬兵至镇远关下。当时,广宁右卫指挥佥事赵忠(四品武官)驻守镇远关,赵忠率军登城拒守,誓与关城共存亡。情况紧急,赵忠妻左氏和三个女儿为避免城破后被敌军俘虏都自缢而死。激战两昼夜,脱脱不花攻城不下,只好撤兵北去。

  明天启二年(1622年)元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大军进攻广宁,明巡抚王化贞弃城西逃。二月二十四日,镇远关参将刘世勋率镇静堡、镇远堡、镇安堡守军降清,自此结束了明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清初建柳条边时,在镇远关拆城为门,改称为“白土厂门”,现在称白厂门。

      国华乡地处医巫闾山主峰北麓,群峰环绕,谷幽沟深,草木葳蕤,风光雄浑而壮美。国华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全乡以两家子村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家游,享誉辽西。登临明长城镇远关遗址,听当地人讲述历史故事,品尝新鲜的水果菜蔬,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彰武境内柳条边墙遗址

     清朝初年,在今辽宁和吉林西南修筑了柳条边墙,它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严禁边墙内百姓到边墙外垦荒种地和采集山货,也禁止边墙外的百姓自由进入盛京地区。

  柳条边西段,大体沿袭明代辽西长城。阜新地区柳条边,全长157.5公里,留下了清河门、白厂门和彰武台门三道边门。彰武台门位于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南,养息牧河边,当时是内通盛京(今沈阳)、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设满洲防御1员、笔帖式(文书)1员,领催(会计)1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边门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大约有900来户,都是满族。光绪年间养息牧河发大水,边门和门街都被冲毁淹没了。长城和柳条边,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锦州黑山境内的明长城!
柳条边长城
辽东镇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八)
乡土乡情丨葫芦岛明长城寻访小记(五)
镇远 上北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