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2. 自激和手段的异化

最近重读王小波的好多文章,看到其中一篇描述的现象颇有感触。

引一段王小波的原文:“假如话筒和喇叭串了,就会闹出这种毛病(正反馈),喇叭里的声音又进了话筒,放大数百倍出来再串回去,结果就是要吵死人——行话叫作“自激”。”我觉得自激现象,很能代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

王小波分析东西方社会对于幸福追求的不同时说,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舒服了还想再舒服,最终连什么是舒服都不知道了。他们的问题就类似于这种自激。东方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获得幸福,但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太过分,也会导致自激。

 

中国的人际关系讲究忠孝节义。单拿出来看都没什么问题。我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我爱我的国家和民族,这是情理之中的。我有家里的长辈,我愿意孝敬他们。但是假如事情发生了逆转,忠孝节义和行为之间发生了自激,那人的行为就变了味,就会出现山呼万岁,就会出现二十四孝,卧冰求鲤。

自激

在我看来,正如王小波所说,不管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我们的生活都自激的厉害。

 

人饿了就要吃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就我在美国的经验来看,这里非要把所有食物都做成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把人都喂的好几百斤,这就是一种极端。

人有一个安稳的居所,这也是理所应当。但是非要买一个庄园,拥有一个十几个厕所的家,买直升机游艇,这就是西方社会幸福的标志。

手机作为提升人们效率的工具,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但是有消息没消息都要打开手机看看,就像没人敲门非要隔几分钟就去打开门看看一样,也是一种自激行为。

 

喜欢一个明星或者明星的作品和人分享是人的本能。毕竟人类从猿人时期就开始分享故事和食物了嘛。但是为了自己的爱豆,组织起来跑到网上去和别人骂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曾经听说有的人给自己爱豆的广告牌在下雨天撑伞挡雨。我希望他们是在开玩笑。但照我看,很多人在网上的反应不像是在开玩笑。

人累了就要休息或者休闲。这时候玩玩游戏或者打打篮球都是很好的休闲方法。但是人如果无时无刻不在打游戏,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这显然就不是休息了。

 

这样的例子要我举能说上一天一夜。读者可能也没心情听我继续列举下去。我打算用一个比较有概括意义的例子来概括我想描述的这种现象。

每个人都想追求幸福。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达成的共识。为了达成幸福,就要有一些手段。比如赚钱,升官,考证,上名牌大学等等吧。但是往往这些手段会和目的之间发生自激。赚了钱还想再赚,升了官还想再升,考了这个证还想考那个证,有了房子还想有更大的房子。

如果说追求幸福的手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手段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吃第一个汉堡的时候觉得非常好吃,幸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可是吃到第五个汉堡的时候,继续吃下去就是一种虐待了。我没想到过单纯增加某一种东西能让人得到持续的快乐,无论是不停的吃饭,不停的打游戏,不停的吸食毒品,还是其他。任何极端的增加一种行为最终都会导致这种自激,导致整个系统彻底崩溃。

说的是未来社会,社会如果富裕到一定程度,可以让绝大部分人天天在家打游戏,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只留少部分精英团体在做事情即可。这听上去有些残忍,不过这种状况现在就在发生。抖音,朋友圈,微博,等等吧,各种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那个奶嘴,用来消磨大家无聊的时光。但我总觉得,这不是办法。真正这样下去,那岂不是整个社会都互相自激,大家都处于一种失去理智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种状况容易让人联想到,追求幸福本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经济学上常讲均衡,我们可以说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很难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多数情况是目的和手段之间互相自激,最终整个曲线都爆炸到无穷去了,再也不能收敛。

 

不怎么难理解嘛。你说这是中庸也好,有节制不要走极端也罢,这个道理随便在大街上拉住一个人问他们都知道。

手段异化成目的

接下来我想说说自激带来的后果。如果说自激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自激带来的后果就是异化,是手段异化成了目的。

你可能觉得太抽象了。我还是试着举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手段的异化。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坐在电脑前打算查一个东西。找到了一个相关网页,点进去要求注册账号。注册好了之后又要下载软件。下载好了又各种打不开。如此这般一个小时过去,整个人脾气暴躁,要查的东西却丝毫没有进展。

高考刷题,本来是为了掌握知识,高考的时候考个高分。但是刷着刷着,整个人就成了一个刷题机器,完全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刷题。大家可能都有刷完题却懒得对答案的情况。做题有时候只是假装自己在学习的一种方法。我小时候为了展示我读书破万卷,经常为我的练习册故意增加褶皱,以示我非常用功。 

电脑和手机一样,本来是一种工具,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时才需要使用的。我有同学电脑总放在桌子上,只要人一坐下马上就打开电脑。问他要干啥他也不知道。

鞋子本身只不过是用来走路的。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鞋子还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性。当然,除了功能性,追求鞋子本身好看的装饰性也是非常合理的需求。但是如果买来鞋子不穿,鞋子既没有实战性也没有个性,只是为了迎合某种趋势,那就变成了一种炫耀的工具。如果鞋子本身不仅不具有实战性能,而且还不停减配,将最基本的作为功能鞋的保护性都去掉,只剩下鞋身上的一个钩子和强大的营销,那这个品牌就是存心作恶了。

 

上街游行本身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权力。但是慢慢的,情况就变成了因为起哄而上街,为了打砸而上街。不论是上街游行,还是网络骂战,还是中国六七十年代大搞各种运动,我怀疑有多少人不是真正发疯,而只是在借酒撒疯。

习俗也存在着典型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婚嫁习俗,包括彩礼啦,上礼啦,其存在的社会背景都是当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时候,熟人网络的这种默契关系可以为新婚夫妇和双方家长做一种金钱上的跨期调配。另一个例子是姓氏。子随父姓最早是作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方便国家对户籍进行管控,利于收税。但是等到习俗的目的本身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习俗本身作为一种手段,就慢慢变成了一种目的。

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从中到西我能引个遍。什么郑人买履啦,各国的政治制度啦,传统习俗啦等等吧。我相信聪明的读者此时又已经想出了很多例子。我还是打算以一个更具概括性的例子作结。

如前所述,人们都以追求幸福为目标,以名利为手段。但是这个过程在整个社会中都在发生逆转。逐渐的,赚钱,升官,学位,考试成绩本身从手段变成了目的,真正的目的却早已无人问津。这就是我所说的手段异化成了目的。

 

听上去还是不难理解嘛。但是据我观察,由于自激,导致的手段异化成目的的事情天天在上演。如果读者能稍加仔细思考,就能思考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性和潜在的危害。

首先,仅就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尤为珍贵。我一直觉得,自我觉醒,对某件事情从习以为常变得有了意识,这本身就是一大飞跃。好多人只是知道这些道理,但并不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自激现象和手段的异化。

其次,如果让我给出些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嘛。为了防止自激,防止手段异化成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不停的问自己目的是什么。你也可以把它叫不忘初心吧。比如说,吃饱了就行了,就别再吃那么多了;不就是为了找个工作嘛,找到了就行了,就别再不停的费劲考证了;不就是娱乐嘛,玩一个小时游戏就可以了;不就是有个住处嘛,有个房子就可以了。

如果还想听更具体的,我个人倒是有点经验。在干任何事情之前,设定一个番茄钟,不管是写作业,看书,还是打游戏,看视频,只看一个番茄钟。时间到了,不管自己如何文思泉涌,如何放不下视频游戏,都暂停一下,干点别的。因为很有可能,就在这文思泉涌的过程中,我们就陷入了手段本身,就开始钻细节的牛角尖,就忘记了本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暂停尤为重要。有了这个暂停,人和社会就不会自激,很多荒唐的事情就有可能避免,手段就不会那么容易异化成目的。

总结一下,

1.自激现象在西方表现为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在东方则容易表现为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极端追求。

2.很难通过单独增加某种东西来让人获得持续的幸福。

3.自激常常导致手段异化成目的。

4.要想改变这种异化,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现象本身,还可以通过暂停来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还有什么自激或者是手段异化成目的的例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每周一评)
目的被手段异化
科学网-《论教育场中的技术》读书笔记
马尔库塞的消费主义
§4—1了解控制
第四单元 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