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73. “二舅”的生活是否值得过
最近,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网络上非常火爆。创作者讲述了自己二舅的故事。二舅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一次因为发烧,在医院打了四针,回来之后就变成了残疾。但是二舅依然保持了很高的生活热情,勤勤恳恳地在村子里发挥自己的价值。
 
视频最后,创作者感叹自己的二舅生不逢时。假如当年二舅没有残疾,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恢复高考后,很可能考上大学,成为工程师,可能有了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颐养天年。
 
但是二舅没有这么想过。虽然自己手里有一把烂牌,但是二舅仍然尽力把这把烂牌打好。
 


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当然也都为二舅感到惋惜。不过看完这个视频之后,倒是触发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舅的生活值不值得过?换句话说,普通人的生活是否值得过?生活是否有高下之分?
 
生活是否有高下之分
 
视频的创作者和我们为二舅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二舅的另一条人生轨迹。同村的人,当年成绩不比二舅,但是现在在城市过着优渥的生活。那么,假如二舅当年没有残疾,是不是如今也能过上这种生活呢?
 
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似乎认为,生活有高下之分。二舅现在的生活,比起假想的这种可能生活来说,似乎有很大的遗憾。
 
其实不只是二舅,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有类似的比较。
 

刚进大学时,经常能够听到身边同学的一种说法:“要不是我高考失误了,我现在早就在xx大学了。”每个人在高考完,似乎都觉得自己运气不佳,觉得自己值得一些更好的东西(I deserve something better),觉得自己在现在的学校是受了委屈。
 
思考另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另一个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的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是否有高下之分?
 
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无意之中有这么一种想法:在一个排名更好的,名气更好的学校上学,会是一种更好的生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注意到一些孩子的国际教育规划问题。在小学阶段,大城市的孩子就已经要为了之后的出国留学做打算,准备各种英语考试。想进顶尖的国际高中上学,在初一开始,就已经要开始准备托福学习,初二就要出分,并且分数要求非常高。进到好的国际高中,将来才能够有更大概率进入国际名校。
 
我想,几乎所有的家长,在起初规划阶段,都觉得自己孩子的目标是哈佛耶鲁。但是学着学着才发现,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那块料。拼死拼活,最后自己的孩子可能也就只进入一所还不错的学校,或者一般的学校。
 
事实上,所有人都清楚,绝大多数孩子进不了顶尖的世界名校。那么,那些没有进入世界名校的孩子,他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他们的生活阅历,是否还有意义呢?
 

再比如找工作。每一个应届毕业生都心怀壮志,觉得自己非行业头部大厂不去,觉得自己刚毕业就能年薪几十万甚至百万。结果是,绝大多数的求职者都不可能进入行业头部公司。那么,这些人的职业生涯,和在大厂工作的同龄人相比,是否有高下之分呢?
 
篮球领域这样的例子更加明显。NBA是世界顶级篮球联盟,拥有星球上最厉害的篮球运动员。很多球员影响力极大,世界各地的球迷对于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那么,在中国的篮球联赛CBA打球的运动员,在菲律宾联赛,日本联赛,台湾联赛打球的运动员,他们的水平是不如NBA球员,但他们的生涯故事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关注呢?

 


最后说到我们每一个人。如今的社交媒体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可能性。有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甚至都觉得自己能赚够几百万,创立一家公司,在北上广买上一套房,把孩子送出国等等。但是,当最终我们没能实现这些指标,比起那些实现了这些指标的人来说,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留有遗憾呢?
 
大城市的生活,是不是比小城市的生活,农村的生活更值得过?时代聚光灯下的生活,是否比边缘的生活更值得过?
 
我想,列举完这么多例子,你应该能大概理解我的意思。在我们的思维中,总有那么一种更好的,但并不属于我们的生活——这种生活或许曾经看起来唾手可得,或者即便是难以企及,但我们依然认为我们迟早将拥有这种生活。
 
无意之中,我们还是认为,生活有高下之分。
 
普通人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但是,我心里不太愿意承认这个答案。
 
从个人体验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意义,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意义,我也觉得二舅的生活,我身边每一个像二舅一样的人的生活,绝大多数没有生活在时代聚光灯下的人的生活,当然也都有意义。
 
然而,我们又为什么总会有对于不同生活高下的比较?普通人的生活到底在什么维度上有意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尝试给出我的几个答案。
 
1.名人的生活,塑造了社会评价体系
 
陈嘉映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以前村里打篮球赛,观众们兴致很高。每有球赛,必是人头攒动,大家为球场上球员的球技喝彩。后来电视上有了NBA,看过NBA之后,连CBA都很少有人关注,谁还看村里的篮球赛?
 

我们在电视上天天看到大企业家们侃侃而谈,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在微博上挨着骂,吃着和我们一样的饭;看到谷爱凌在海淀黄庄补着课,吃着包子,年纪轻轻就拿到如此成就。
 
换做几十年前,人们接收不到这些信息。身边人的生活彼此相似,不至于让人们产生这种巨大的落差感。然而现在,这些遥不可及的榜样(role models)带来的落差感,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挫败感。
 
冥冥之中,这些榜样因为离我们太远,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就只剩下了一些标签和指标。这些指标,就成了我们无意之中接受的评价体系。

 


大学时,我挺不爱看我们学校的官微。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是头衔化和标签化的:XX同学ACCA全球第一,拿下xx公司的offer,颜值实力并存等等。看完之后,你觉得这个人不真实。他有没有过苦恼,有没有过自己的思考,有没有有趣的生活经历?

这种文章看完之后,除了让人心生嫉妒,增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强化已有的社会评价体系对自己的束缚,得不到其他任何收获。
 
我总觉得,不是只有这一种生活才值得过。
 
2.生活不是排名,生活之间不可比较
 
NBA三十个队,每队十五个轮换球员。算上其他人员调换,假如NBA一共有五百名球员。那么,作为篮球运动员,你没打NBA,就意味着你是篮球世界五百名开外的选手。
 
假如世界名校每年每个学校录取2000人。假如你没有上世界前一百的学校,那你就排名在同届学生的200,000名开外。
 
真实的生活是这么个算法吗?
 

我认为,生活不是排名。排名只是维度之一,或者是有限维度的比较。排名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学校的声誉带来的找工作的机会等等。但是我认为,生活,更像是一串展开的故事的集合,更像是彼此平行的,互不干扰的不同直线。生活与生活之间,没有可比性。
 
谷爱凌的生活是值得的,马化腾马云的生活是值得的。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普通公司的员工,普通农村的居民,每一段生活经历都有酸甜苦辣,都有跌宕起伏。不论如何,这些经历和回忆都是具体的,生动的,不可剥夺的,独一无二的。这段回忆或许美好,或许不够完美,但是都不能随便被轻视。
 
我们与朋友们交好,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无关。我们最终不是生活在全社会的评价体系之中。我们生活在附近,生活在具体的人和关系之中。
 
对抗社会评价的方式:
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对抗这种社会评价带来的无意义感的方式之一,我想就是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有一场著名的对谈,刘擎老师和陈嘉映老师谈何为良好生活。他们提到,生活不是完成指标。良好的生活不是几个头衔,几个符号化的象征。良好的生活是充盈的,是丰富的,是展开的。
 
我一直非常爱听的一个节目,就是喜马拉雅上杨毅老师的杨侃杨毅电台。杨毅老师是篮球行业的资深媒体人,他能把篮球行业内的人和事,结合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和智慧,讲得妙趣横生。如果没有他的节目,我不可能知道CBA以及中国体育这个江湖上,曾经发生过这些有趣的故事。
 

每一个集体都是一个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精彩的故事。

不是只有NBA的故事值得记录,CBA的故事同样值得记录;不是只有哈佛的故事值得记录,我们学校的故事也值得记录;不是只有腾讯阿里的故事值得记录,我们公司的故事同样值得记录;不是只有城市退休干部的生活值得记录,二舅的生活同样值得记录。
 
我们需要更多讲自己故事的人。讲好王刚的故事,讲好华农的故事,讲好二舅的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单位的故事,行业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值得被记录,被观察,被欣赏,被赞叹。
 
但是这些故事不需要有一个相同的结局。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发现多样性的美好。我们发现真实生活,发现大众的处世智慧,发现生活不只有那一种过法,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同样值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 | 流浪的心
无意之中选择了一种时尚:简约的生活
那个如父亲般的人去了
我为什么要支持《美国队长》
从刷屏的二舅,闲聊到贵州乡村里的篮球
相信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