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名将录之七 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字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人,出身上谷侯氏,祖父为北周平州刺史侯植。早年跟随太宗征战四方,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又参与扫灭东突厥,大破吐谷浑,领军灭亡高昌,可谓功勋卓著,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  

(画家笔下的侯君集,有意思的是,只给他画了半张脸)

预玄武门之变

侯君集年轻时为人浮夸,习弓箭未能学会,却自称勇武。早年加入秦王府成为幕僚,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军功,逐渐得到赏识,开始参与一些谋划,受封为左虞候、车骑将军,全椒县子。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矛盾激化,李建成准备请李世民为李元吉出征突厥饯行,然后乘机杀害。尉迟恭探得这个消息后,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一起力劝有所犹豫的李世民早下决心与李建成做一了断。

(玄武门之变)

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大权。即位后,李世民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不久迁右卫大将军。封赏如此之重,史书却未曾记载侯君集在事变中做了什么,《旧唐书》中仅含糊地写了一句:“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也只有七个字:“预诛隐太子尤力。”后世推测侯君集执行的任务是带人控制高祖李渊和朝臣,理由是史书记载两派人马在玄武门打得昏天黑地,而李渊竟一无所知,还带着几位重臣正“泛舟海池”,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故而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事发当时李渊及与他在一起的大臣已被控制,而这个负责控制他们的人就是侯君集,此举对事变成功至关重要,否则对他的封赏不可能一步登天(县子与国公,中间差了五级)。 

贞观四年(630年),侯君集拜兵部尚书,参与朝政。

(画家绘的是李渊,却狠狠表扬了一下李世民,似有讽刺李渊之意)

征讨吐谷浑

唐高祖执政时,大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尚好,但李世民继位后,吐谷浑大权旁落到宰相天柱王手里。天柱王玩弄两面派手段,一面劫掠大唐边境,另一面又遣使朝贡,甚至还让可汗慕容伏允为儿子尊王请婚,希望迎娶大唐公主。太宗着眼民族和睦,不愿燃起战火,故同意请婚,唯一条件是尊王亲自到长安迎娶公主。但吐谷浑不仅没有让尊王入朝,还继续入寇唐境,又威胁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太宗打算给吐谷浑一个教训,于贞观八年(634年)六月,派段志玄出征。唐军击败吐谷浑,追至青海湖,因担心后勤不继,故勒兵撤回。

(吐谷浑最早是个人名,他的孙子叶延继位后,就将爷爷的名字用作了国名)

伏允以为唐军远征乏力,数月后再度侵犯凉州。太宗忍无可忍,决定大举征讨吐谷浑,于当年十二月,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和潞国公侯君集为副,率领大军出征。

出征之时,正值寒冬,全军踏雪风餐,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李道宗部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大败吐谷浑。伏允轻装往西奔走沙漠,败退时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唐军诸将大都认为马无草料,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则认为吐谷浑众叛亲离,此时不追,日后必悔。李靖赞同他的意见,决定兵分两路,一齐进发。

(吐谷浑民俗画。吐谷浑产良马青海骢)

李靖带领李大亮、契苾何力、薛万均等人为北路,进展较为顺利,一路连破吐谷浑军。李道宗和侯君集所率南路军却前进得极为艰难,深入荒原二千余里,克服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进行追击,数次与伏允军接战,斩获颇丰。

五月唐军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伏允,将其击败,俘获名王。薛万均、薛万彻在赤海又打败了天柱王。

(唐军进攻路线)

伏允败逃突伦川,欲奔于阗。唐军直赴突伦川。将士们刺马饮血,艰难前进,终于追上吐谷浑,攻破伏允牙帐,伏允只身脱逃,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自杀(一说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被封为甘豆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大唐藩国。

(吐谷浑、楼兰、三姓咽面这类名字,一般只出现在边塞诗)

贞观十一年(637年),朝廷封侯君集为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十二年(638年),又拜为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侯君集起于行伍,读书不多,身居高位之后开始读书学习,主持人才选拔,制定考核题目。侯君集出能领军征伐,入能参与朝政,一时间传为美谈。 

攻灭高昌

高昌王麹文泰早先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太宗,后又依附西突厥,不但不再向大唐朝贡,反而利用高昌处在长安通往西域各国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阻碍西域各国入唐朝贡,又派兵袭扰内附大唐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召麹文泰入朝,但他称病不去。于是,太宗决定动兵除掉这个东西交往的障碍。

(高昌故城遗址,当古丝绸之路要冲)

次年(640年),太宗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军征讨高昌。麹文泰得知消息后并未放在心上,说:“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当以逸待劳,坐收其弊。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然后从而虏之。何足忧也!“(《资治通鉴》)他又与西突厥商定,西突厥派兵入驻可汗浮屠城,与高昌城互为犄角之势,若唐军攻高昌,则可汗浮屠城予以支援。

(吐鲁番火焰山,位于高昌古城北,因《西游记》出名。古代就是死亡之地 )

但麹文泰未曾料到熟知西域地形的契苾何力引导唐军顺利抵达高昌地界。他原本以为高枕无忧,此时方才觉得事态严重,又惊又怕,不久竟病死,其子麹智盛继位。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派人劝降未果,便由契苾何力率前军先行,侯君集大军随后。侯君集等率兵行至柳谷(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探马回报说麹文泰将要下葬,那时高昌人都聚集一处,可趁机发动总攻。但侯君集认为“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所以拒绝这么做,而是令大军擂鼓前进,到达高昌重镇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后,派人晓谕劝降,未得回应。唐军便包围田地城,开始进攻。

(攻城利器抛石车模型)

侯君集令军中工匠砍木填充城壕,制造推车将城墙撞开数丈宽缺口,又造好抛石车往城中发射石头,被砸中者皆碎烂不堪,城上守军有人披着毡子来遮挡落石,但根本无用,城墙之上已无立足之地。八月,唐军攻克城池,掳获男女七千余人。侯君集乘胜进兵,当夜就直趋高昌城,高昌派人迎战,旋即被击败,唐军兵临城下。 

(唐军进军路线)

麹智盛致信侯君集,以得罪天子者是先王,自己刚刚继位,请侯君集原宥,侯君集回信说,若真心悔过,就束手来降。但麹智盛仍对局势抱有一丝幻想,盼望西突厥在可汗浮图城的军队前来增援,故而不肯投降。于是侯君集令人填土攻城,城上飞石箭失如雨。唐军工匠又制造可俯视城内的高大巢车,士卒登临后将所见城内情形尽皆告知唐军。而西突厥可汗欲谷设见唐军兵势强盛,不仅不敢援助高昌,反而早就西逃,可汗浮图城的突厥守军则举城投降。

(攻城利器巢车模型)

麹智盛这才知大势已去,只得开门出降,麹氏高昌就此覆灭。侯君集又分兵出击,尽收高昌故地,然后刻石记功,班师回朝,献俘于观德殿。大唐在高昌故城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唐代西域形势图。唐军攻灭高昌后设西州,在可汗浮屠城设庭州,与原有的伊州并列。同年设安西都护府于高昌,统领三州军事。高宗显庆年间安西都护府治所迁至龟兹。)

谋反被诛

侯君集灭高昌时,曾在未奏明太宗的情况下将一些无罪之人发配,又私自侵占了不少高昌宝物和美女。上梁不正下梁歪,手下有些将士知情后,也侵盗所缴获的财物。侯君集因自己心虚,便不敢治罪,班师回朝后,受有司弹劾下狱。中书郎岑文本以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为由,上书太宗请求将侯君集释放,太宗同意。但侯君集不但不心怀感念,反自以为立有大功,却因贪墨这种小事而被囚禁,感到非常不快。

(后人所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之侯君集,如本篇第一张图一样,只给他画了半张脸)

贞观十七年(643年),大臣张亮以太子詹事的身份出任洛阳都督,侯君集故意激问张亮:“你怎么会被排挤出京?张亮也颇有心计,玩笑着说:“就是你排挤我,还想冤枉别人”侯君集忿忿不平,说:“我平定一个国家,回朝后却触犯天子,怎么还能排挤你?”又撸起袖子说道:“太郁闷了,活不下去,你能造反吗?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反。

张亮将此话密告太宗,太宗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侯君集只单独告诉你一个人,若叫人查办,他必定不承认。你和他互相对质,也不见得能有什么结果。”于是太宗暂且搁置此事,对待侯君集一如既往。不久,太宗令阎立本为二十四功臣画像,悬于凌烟阁,侯君集也位列其中。

(也是半张脸的张亮。他同样是凌烟阁功臣,因另涉谋反事也被处死)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对朝廷心怀不满,就与他共同密谋。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任东宫千牛,李承乾多次令他带侯君集入东宫,请教稳固自己太子之位的办法。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无能又软弱,就想借太子图谋大事,于是劝李承乾谋反,举起手对太子说:“这是好手,当为您所用。”两人联络愈密,常有书信来往。

侯君集自从与李承乾密谋反叛之事后,心中十分不安,常常晚上惊醒坐起,长吁短叹,妻子非常奇怪,对他说:“您是国家大臣,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有什么缘故。如果做了辜负国家的事,应该自己到天子面前领罪,这样才能保全性命。”但侯君集没有从妻子的话。

(影视剧中的唐太宗与侯君集形象)

待到李承乾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被废,侯君集被拘押,贺兰楚石为求自保,就告发侯君集曾与李承乾一起密谋。太宗亲自去审侯君集,说:“我不想让你受刀笔吏的羞辱,所以亲自来审问你。”侯君集起先拒不认罪,太宗便召来贺兰楚石对质,又出示他与李承乾的通信,侯君集才理屈词穷,不得不服罪。太宗念及侯君集立有大功,不想治其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所犯之罪天地不容,必须处以死刑。太宗非常难过,流泪对侯君集说:“今天与你永别,往后只能看你的遗像了。”临刑前,侯君集面不改色,对监刑官说:“我岂是那反叛之人,只是跌落至此啊!我曾领军破灭两国,立有微功。请转奏陛下,留下一子为我祭祀。”太宗亦念旧情,特地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子,流放岭南,家产全部抄没。

人物点评 

侯君集起于平庸,有缘追随太宗,起初为秦王府小吏,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得以一步登天。此后更是出则为大将,平灭高昌,入则为重臣,执掌铨选,才干得以施展,功名得以成就。但他心性不纯,年轻时即“性矫饰,好矜夸”。平灭高昌之后,自矜有功,贪财忘义,一旦受罚,又怨天尤人,不知反省,最终走上谋反之路,所谓“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刘昫语)

(刘昫为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旧唐书》署名作者)

侯君集心性不纯,从其他几件事情也可得见。

一是太宗曾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不久,侯君集却奏告太宗李靖要谋反,理由是李靖讲解兵法每到精微之处,则不深言。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回答说:“真想谋反的是侯君集。如今中原安定,臣教给他的兵法,足以制服四夷。但侯君集却想学尽臣的兵法,不是想反是什么呢?”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太宗自是不信。但侯君集如此诬陷李靖,人品可见一斑。

(影视剧中侯君集武将形象)

二是将领立功后因贪财被责问乃至处罚之事,古代常有。李靖扫灭东突厥,就曾因为纵容手下将士劫掠而被太宗大加训斥。李靖却颇显智慧,诚恳认错,回家后闭门谢客,以免再生事端。而侯君集却自恃有功,对受到弹劾一事忿恨不平,牢骚之余竟妄言反叛,且真去撺唆太子谋反。可惜,他虽有幸跟随顶级军事家李靖学习兵法,却没有学得李靖的处世之道,原因还在于自己心性不良。

(影视剧中侯君集文臣形象)

三是侯君集平日里就野心膨胀,自认为有功于太宗,对于位居房玄龄、李靖等重臣之后感到十分不满。对此,一些大臣早有觉察。一日,散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仍不自知,李靖见此,就说:“侯君集意不在人(指他目无顶头上司尚书令),必将谋反。”江夏王李道宗也曾对太宗断言,侯君集必反,结果如其所料。太宗后来对李道宗说:“果如卿言。”

(如今高昌故城中的侯君集塑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遥望西域 侯君集:一个赌徒的辉煌与毁灭(三)
大将侯君集的功与罪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转】史上谋反最多次的开国功臣,皇帝都不舍得杀他!
侯君集做了什么,让李世民再也不上凌烟阁?
第二节 定吐谷浑,仁政对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