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7)马背帝国 AD370 - AD469

在欧洲的古典时期历史中,匈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在匈人出现之前,欧洲并没有出现过像他们这样类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军事技术和战斗方式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日耳曼蛮族和罗马帝国。匈人的作战方式以骑射为主,他们饲养着庞大的马群,制作轻便小巧的强弓。

关于匈人的起源一直是个历史谜团,无论是史书还是考古,都未能解开这一困扰欧洲将近200年的马上民族。现代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匈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被东汉击败的北匈奴后裔。然而北匈奴在公元二世纪后期就基本消失在文献记载中,希望未来考古发掘能能填补空白。

匈人的崛起有两段有趣的故事相随。

1、一位猎户在乌克兰平原追踪一头鹿的时候,发现了一片土壤肥沃的未知地区。

2、一位牧人跟随一头走失牛的足迹,穿过了一片湿地,发现了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土地。

无论两篇的故事真实与否,匈人逐水草而居开始向西迁徙,随后击败了哥特人与阿兰人,并完全控制了克里米亚大平原,也间接导致了哥特人的大迁徙。当时,匈人的一支部落已经迁移到了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地区,他们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并与罗马帝国边境接壤。

部落分治

AD370 - AD400

这一年古罗马的历史文献里开始第一次提及Hunni(匈人)这一民族,他们的到来打破了罗马帝国长期的稳定局面,迫使大量日耳曼部族逃离故土南迁这一时期的匈人只是针对周边民族的掠夺和扩张,罗马帝国并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此外,匈人在此期间也经历了领导层的变动和内部的分裂,导致其无法形成统一稳定的中央政府。罗马帝国也采取了一些政军结合的措施,例如修筑防御工事,招募匈人雇佣兵,向匈人部落支付贡金等,有效地遏制了匈人的南侵。因此,尽管匈人军事实力强大,却未能对帝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根据匈牙利历史学家,László Gyula Fejérkő(拉科西·吉尔·费雷格)的作品《匈人历史》中,记载了七个早期的强大匈人部族,分别是Khabar(可波尔部), Onogur(安格尔部), Utigur(乌提古尔部), Kutrigur(库特里古尔部), Sabir(萨比尔部), Tarniak(塔尔尼亚克部)和Chyon(切约尼部)。这一时期匈人部落是由各酋长领导,相互之间时常攻伐。

匈人的经济生产方式原始单一,没有成规模的农业生产,只掌握基本的贵金属开采技术,主要以畜牧业为基础,马匹与绵羊是最重要的牲畜。匈人以被抓获的奴隶,饲养的马匹、羊毛与手工制作的马具,用来交换粮食、食盐、布匹、橄榄油等生活必需品。匈人并没有自己的货币系统,交易基本是以物易物为主的方式,在接触到帝国后,开始在交易时使用帝国的金银币作为货币。


第四世纪罗马历史学家Ammianus(阿米阿努斯)是最早记载匈人信息的罗马史学家。然而他的记载只能当作参考,因为没有确凿证据作者本人是否见证匈人文化。

外貌:匈人普遍较矮,面相丑陋,头发浓密而黑色,鼻子和眼睛突出,皮肤颜色略为偏黄。 

服装:匈人喜欢穿着宽松的长袍和裤子,通常是由兽皮或麻布制成,上面缀有金属铆钉和绸带。他们经常佩戴着饰有珠宝和宝石的头饰和耳环,以及铜制、金属制或骨制的项链、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 

饮食:匈人饮食以肉类为主,尤其喜欢马肉,常常将其切成薄片食用。他们还喜欢饮用发酵的马奶,将其称为“库米斯”。 这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饮料,被认为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行为习惯:匈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居住在帐篷中,以便快速迁徙。他们善于驯马,并且骑马作战成为其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匈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如人头颅骨为战利品酒杯的习惯,贵族阶级可以一夫多妻。

阿米阿努斯认为匈人对于数学、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等领域并不关心,但他们在医学和畜牧方面却很有建树。此外,匈人的铁器制造和纺织技术也相当发达,但是依旧是以家庭作坊为主。


AD400 - AD412

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匈人开始向欧洲中部地区扩张,与当时居住在中欧的各民族进行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匈人以高机动性的骑射战术,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机动优势,他们能够快速地穿插在敌人的队伍之间,用强大的箭雨打乱对手的阵型,然后迅速撤离。据罗马历史学家Orosius(奥罗修斯)的记载,当皇帝瓦伦提尼安听到匈人的骑射技术后,不禁感叹:“这样的力量,即使是上帝也无法阻挡。”

这种骑射作战方式逐渐被欧洲的其他民族吸收,特别是在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中。这些民族开始大量采用轻装骑兵,注重训练骑手的马术和箭术,以迎合这种战争方式。因此,可以说匈人的骑射战术对欧洲的军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在西部帝国与哥特人苦战的背景下,匈人一部在领袖Uldin(乌尔丁)的带领下开始为大元帅斯提里科服役,帮助帝国与哥特人作战在帝国宫廷政治阴谋中失势的斯提里科走向他的末日,忠于元帅的匈人辅助军很快化鸟兽而散,哥特人更加肆无忌惮的以潘诺尼亚与诺里克两个行省为根据地对意大利展开猛攻,最终导致罗马城破。

因帝国已经无力镇守多瑙河与莱茵河防线,大量的日耳曼蛮族开始大规模进入高卢与西班牙地区,这导致与匈人之间的缓冲消失了。乌尔丁失去了帝国最强将领的支持,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随后就消失在历史记载中。此时一位罗马蛮族混血年轻人埃提乌斯被送往乌尔丁的帐下为人质,顺便学习匈人技法。

崛起

AD415 - AD434

匈人部族在内部协调与斗争后,Octar (奥克塔)Rugila(卢支拉)这两兄弟获得了大部分部落的认可,居于首领地位,在他们两的带领下,开始在各个部落中协调,开始由部落联盟发展过渡到中央集权的帝国。

此时还在匈人帐下为人质的埃提乌斯,成功回到了东部帝国的宫廷,跟随他回来的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匈人佣兵,以及他从匈人那学到的骑射技术。埃提乌斯也与一帮匈人贵族称兄道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等到霍诺留去世,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命令埃提乌斯去稳定西部帝国局势,随后扶正姑姑的儿子瓦伦丁尼安为西部皇帝。

就在罗马人内战再起之时,匈人骑兵在两兄弟的率领下,对东部帝国的色雷斯行省发动入侵。这次入侵的规模庞大,兵峰直指君士坦丁堡。由于匈人的骑兵战斗力极强,他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形上作战。然而在他们深入帝国腹地作战行动并不成功,东部帝国利用领土纵深阶梯防御,用黄金贿赂本就摇摆的部落首领,最后匈人大军瓦解。

回到老巢的兄弟俩很快就对周边的日耳曼部族发动入侵,奥克塔最后在征讨勃艮第人的时候暴毙,卢支拉成为唯一的可汗。由于汪达尔人占领北非,使得帝国的经济和粮食供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皇帝不得不从其多瑙河和莱茵河边境地区调集军队尝试夺回。这使得罗马帝国在其东部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减弱。这些危机加剧了东部帝国的财政困境和军事压力。从而给卢支拉大规模入侵提供了机会。

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边境的安全,对匈人的战争也都以失败告终,东部军团在匈人的攻击下损失惨重,迫使他们不得不与匈人进行谈判。最终,东部帝国被迫与卢支拉签订条约,支付了高昂的赎金,每年进贡160kg黄金。

匈人可汗并没有明确的继承准则,常在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之间变动。卢支拉最后在远征东部帝国的时候暴毙而亡,死因不明,汗位被他的两位侄儿,Bleda(布列达)与 Attila(阿提拉继承。这两位兄弟是绝对鹰派,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和强硬的军事行动,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获取更多的财富;那些借着卢支拉去世契机脱离控制的附庸被惩罚,不安分的日耳曼与斯拉夫部族再次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与阿提拉与布列达再度南下进攻东部帝国,为了避免战争扩大,狄奥多西二世签订了Treaty Of Margus(马古斯条约,贡金增加达到每年320kg黄金,并且还规定罗马人不会与匈奴的敌人结盟,并且他们将遣返境内的任何匈奴难民。

总的来说,这些条约严重削弱了东罗马帝国的实力,使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都处于一种较为脆弱的状态。匈人的入侵给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声望打击,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人员和财政损失,还削弱了帝国的地位和实力。虽然东罗马帝国最终支付了赎金,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为匈人留下了更多进攻罗马帝国的动力。

上帝之鞭

AD434 - AD445

在二人共治时期,匈人主要采取的是威慑和利益交换的手段,以确保周围国家对匈人的尊重和服从。他们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复杂,时而交恶时而和好,但基本上都是以军事威慑来维护匈人的权益。然而马古斯条约让他们有足够的收入来扩大军队与装备。

阿提拉借着与埃提乌斯的关系,为他提供数量可观的匈人佣兵,同时他也被西部帝国拉拢。为此还赐予他大元帅的头衔,享受大笔俸禄与帝国的军事补给。按照当时罗马人的思维,这般的联盟关系才是能彰显帝国的恩威。 

就在局势微妙的年代中,罗马人依旧认为自己的帝国依旧会存在千秋万代,对那些常年面对蛮族入侵的边境百姓而言,日子显然难过很多,帝国军团也不再有昔日的荣光,许多百姓开始离开多瑙河与莱茵河流域,前往温暖宜人的北非或者安纳托利亚生活。

阿提拉时刻关注着多瑙河罗马守军的动向,防御一旦变弱,就有可乘之机。狄奥多西二世并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也只能不断用黄金来满足蛮族的贪欲。蛮族确认为这是“文明教化”人士的软弱。在两人共治的11年后,布列达去世了,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病故、被刺杀、或者被阿提拉干掉。

AD445 - AD450

匈人阿提拉在成为唯一可汗后,逐步平定内部反对势力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实力,禁止其它部族成为雇佣军。这样一来消弱了依靠匈人骑兵的西部帝国,但借着阿提拉与埃提乌斯双方在年轻时积攒的友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确保了西部帝国在高卢地区的安全。

然而东部帝国就没有这层友谊的加持,色雷斯行省开始受到阿提拉袭扰;在哥特裔将领Arnegisclus(阿内吉斯克卢斯)的带领下抵挡了阿提拉5年的时间,也因着他出色表现成为Comes et magister utriusque militiae(全军大元帅),统领色雷斯的步兵与骑兵,同时获得了一部分精锐的宫廷侍卫团支持。

双方最后在今天保加利亚Vit (维特河)下游爆发激战,阿提拉在Battle of Utus(乌图斯战役)击败了东罗马军队,阿内吉斯克卢斯战至最后一刻阵亡,匈人大军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色雷斯首府Marcianopolis(马尔基亚诺波利斯)因守备空虚被攻陷毁坏,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被重建。东部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受到地震影响导致城墙严重受损,阿提拉得知后快马加鞭赶到。然而出色的罗马工程师很快就修复了高大的城墙,缺乏工程技术的匈人见状直接放弃围城。

东部帝国对于匈人的疯狂入侵已经无计可施,阿提拉已经把北巴尔干地区蹂躏殆尽,一直前进到著名的温泉关为止。狄奥多西二世为了求和,只能派遣一支使团前往阿提拉王庭,在各种讨价还价之后,匈人得到每年910kg黄金与多瑙河附近的领土之后,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蔑视“文明罗马人”。

在使团中有一位外交官Priscus(普利斯库斯),同时他也是历史学家与雄辩家。因他在匈人王庭所在地居住多时,对匈人的风土人情有着很详细的记载。同时他也被邀请参加阿提拉的宴会,并在宴会上见到了可汗的妻子Kreka(克莱卡)与他们的三位儿子。


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记载:

阿提拉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统治者。他能够很好地管理他的帝国,并使其繁荣昌盛。他还能够很好地处理他周围的环境,并利用他周围的资源。他体型不高,但胸膛宽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长得不太均称。但是他非常机智,充满野心和勇气,又善于使人心悦诚服。他的耳朵尖而灵敏,眼睛充满光彩,发言时声音洪亮而威严。他非常谨慎,绝不轻易相信别人,也很少对人生气,但如果被激怒了,就会像一只狮子一样发起攻击。他喜欢战争,也精通政治、外交和谈判技巧,因此在欧洲和亚洲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在签订耻辱条约后一年,一生软弱的狄奥多西二世最后因坠马受伤而死,也算在混乱继承制下落得善终。东部帝位被军人出生的元老议员Marcian (马尔西安)得到,作为一位传统罗马军人,他对先帝花钱买和平的方式十分不满,在上任后,就停止了对阿提拉的贡金,并大肆征召训练部队积极备战。在阿提拉入侵高卢与北意大利的空挡,他指挥军队长驱直入到匈人的核心地带匈牙利平原,并击败了当地守军,夺取了大量曾经属于帝国的金子,重振帝国雄风。

反观西部帝国,埃提乌斯在高卢地区苦苦支撑,利用政治与军队维持西部帝国脆弱的平衡。最后打破僵局的是瓦伦丁尼安三世的浪荡姐姐Honoria(霍诺丽娅),因为与仆臣通奸被流放到东部帝国,被迫关入修道院过着清修的生活。长期关押导致的愤怒,让霍诺丽娅写了一封情书给阿提拉,还附上一枚订婚戒指,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于是这位伟大单于借用这封罗马公主的信与信物,称双方早已订有秘密婚约,并向西部帝国索要一半领土作为嫁妆。

阿提拉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很快把目光对准高卢地区,最后组成了一支包括东哥特人、法兰克人、朱特人、格皮特人、阿勒曼尼人、阿兰人、西徐亚人等多民族的庞大联军,浩浩荡荡开向高卢。鉴于阿提拉对欧洲各个民族驱赶的行为,也获得了一个称号“ Flagellum Dei (上帝之鞭)” 。

AD451 - AD453

面对气势汹汹的匈人联军,西部帝国瞬间进入紧急状态,埃提乌斯自知仅凭自己手上的军队,无法与阿提拉抗衡。只能与敌对蛮族王国寻求联盟,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撒克逊人四方无法独自面对匈人的强大攻势,待埃提乌斯派遣一说客晓以利害关系之后,蛮族部落承诺联盟,将作罗马人的盟友而不是辅助军

双方在数次试探之后,在今法国中北部的卡塔隆平原摆开阵势,Battle of Châlons(沙隆会战)爆发。匈人联军以骑兵为主,罗马联军均配置重装步兵。匈人轻装弓骑手在罗马联军的盾墙之前收效甚微,自己反倒有所损失。双方很快开始短兵相接,直到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当场战死,反倒激起了哥特人的士气,战局开始扭转,阿提拉在两翼的仆从部队被击溃,形成合围之势而被迫撤退。

面对敌军扎营的阿提拉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然而埃提乌斯并没有选择继续追击。根据史料记载,可能是蛮族部队拒绝继续交战,也有可能是埃提乌斯为了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传说双方投入了超过40万的部队(不准确),包含十余个民族,大约有超过16万士兵战死。从此西部帝国再也不能独立征召一支如此庞大军队,欧洲下一次能纠集如此多的士兵投入一场战斗,要到近代第一位皇帝拿破仑时期。
阿提拉于次年卷土重来,再次南下意大利。由于缺乏共同利益,西罗马帝国并未得到蛮族王国的支持。意大利本土没有可调动的军队,埃提乌斯远在北高卢,无法支援(或许不想支援)。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只能四处躲藏,仅仅数月,北意大利就被匈人蹂躏践踏,米兰、拉文纳等重要城市被洗劫一空。

此时,罗马教宗圣良一世自告奋勇,率领使团北上会见阿提拉。圣良一世拥有雄辩的口才和宗教的威望,向阿提拉说明,哥特人阿拉里克就是因为攻陷了上帝之城罗马,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暴毙。圣良一世还以道理、宗教和政治的角度进行多方说明,最终说服阿提拉放弃攻占罗马城,返回潘诺尼亚。

教宗圣良一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的雄辩和威望,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阿提拉的后方被东部帝国袭击,哥特盟友发生叛乱,迫使阿提拉不得不抽调兵力去平息内乱。因此,阿提拉也希望通过与西罗马帝国达成和解,集中力量应对哥特人的威胁,恢复在当地的统治。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梵蒂冈的宗座宫上绘制的名画《圣良一世会见阿提拉》。



罗马教宗的勇气与理智,促成了阿提拉的退兵,也成为了西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罗马教会开始肩负西罗马帝国皇帝所要承担的世俗责任,教会开始取代皇帝成为最高权力机构,许多元老议员成为主教,以教会的名义接管西罗马政府的各级部门,罗马教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心。 

阿提拉退兵之后,他在迎娶一位妃子宴会中饮酒过量,导致中风脑淤血身亡。他的埋葬地至今无法知晓。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开始衰落。其长子Ellac(艾拉克)继承大汗之位,但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但他依靠父亲留下的资本统治了几年。曾经的盟友东哥特人得到东部帝国支持,见新可汗并无多少实力很快就攻占了匈人大本营潘诺尼亚。

匈人的入侵进一步促使西部帝国的崩溃,迫使东罗马帝国加强了其边境防御体系,并发展了新的战争技术和装备。东部军队采用了匈人的轻型骑兵作战方式,并且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继续改进和完善了这种战术,这对帝国在其边境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护帝国的领土,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例如与匈人达成条约、向匈人缴纳赎金等。这些政策虽然一时有效,但也暴露出帝国的外强中干,进一步激发了其他游牧民族的野心,加剧了帝国的动荡。

灰飞烟灭

AD454 - AD457

为了夺回潘诺尼亚,挽救内战边缘的帝国,艾拉克召集了还忠于自己的部下,发誓要夺回父亲的宫殿!年轻的可汗在Battle of Nedao(内达奥战役)作战英勇,可惜在一次突击作战中失败,遭到反击并战死当场。许多匈人族长见势不妙纷纷逃离。

阿提拉次子Dengizich (邓吉西克)临危受命率领余下族人向东溃退,曾经跟随老可汗取得无数荣光的老将们并不买小可汗的账,私底下早已各怀鬼胎;表面上出于对阿提拉的尊重,还是名义上尊邓吉西克为可汗。附庸的日耳曼部落就没有任何顾虑纷纷脱离控制,匈人帝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AD458 - AD468

如今的局势已经是瞬息万变,潘诺尼亚已经被罗马人的盟友东哥特人占据,父亲的木质宫殿也被付之一炬;高卢地区被法兰克人与罗马人共同管理,多瑙河的东罗马军队已经重新获得主动权,并时刻关注着河对岸的匈人动向。

显然未统一的匈人对谁都没有太大的威胁,也就失去了往昔的地位。邓吉西克的统治一直都是在围绕解决兵源与财政收入的问题上徘徊,没有足够兵力自然没有贡金的额外收入。在没有强大中央政府的管控,优秀的匈人骑兵便开始自谋生路,许多人选择加入富庶的东部帝国成为佣兵。

外交上长期失败,只有诉诸武力这一条出路,邓吉西克砸锅卖铁四处借钱,组建了一支庞大军队。邓吉西克打着为了给亲哥哥复仇,惩罚背信弃义的东哥特人。双方在潘诺尼亚爆发Battle of Bassianae(巴西奈战役),没有继承父亲战争之道的邓吉西克惨败给了当时的东哥特国王Valamir(瓦拉米尔),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只是侥幸逃走,匈人彻底丧失了对日耳曼部族的威慑力。

隔年,统治已经岌岌可危的邓吉西克想与东部帝国联盟,如今已无谈判资本的小可汗得到的只是嘲讽与拒绝。无可奈何之下,选择带着自己的亲兵渡过冰封的多瑙河,准备在色雷斯行省开展劫掠。时任元帅的Anagast (阿纳加斯特)得到消息,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最后匈人全军覆没,邓吉西克横尸当场,其首级送往君士坦丁堡游街示众,阿纳加斯特也为他的父亲阿内吉斯克卢斯成功报仇。

阿提拉的三儿子Ernak(埃尔纳克)是家族中的硕果仅存,哥哥们的不断失败让他已经无力联合匈人部族,自己只能带着部曲族人前往今保加利亚东部地区自立门户,随后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随着东欧民族大融合的不断进行,匈人在接下来的100年中慢慢消失在历史记载中,他们在地区的统治地位逐渐被斯拉夫人与阿瓦尔人取代,最后无迹可寻。

纵观历史,游牧民族的崛起,十分依赖一位嗜血好战的铁腕领袖。在这位领袖的带领下,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击败敌人,迅速扩张,迅速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帝国。然而,这些马背帝国都有几个通病:

游牧民族从小精于骑射,习惯于游牧生活,缺乏行政管理和技术官僚。因此,他们在征服地区往往会任用当地的旧贵族来管理政务,从而导致政权回流。

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普遍遵循强者为尊的逻辑,一旦伟大领袖逝世,很容易引发内战,导致庞大的国家迅速瓦解。游牧民族一旦征服了农业地区,往往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变成一个农业帝国。如果他们坚守民族特性抵制文化融合,则会导致激烈的民族对抗,国祚普遍难过百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汉朝吊打的匈奴,一气之下逃到欧洲,直接覆灭西罗马帝国
斩断上帝之鞭的残阳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在中国混不下去的三个游牧民族,却跑到国外建立帝国称霸一方
欧洲中世纪简史1:西罗马帝国覆灭,蛮族入侵建王国
匈人:被夸大的上帝之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