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28】《元素与人类文明》:化学元素与人类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孙亚飞 东方极致 2022-10-27 06:31 发表于北京
《这样和世界相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与世界和谐相处
 《知道做到》:教你从知道“做什么”精进到掌握“怎么做”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元素与人类文明》。

说起元素,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还知道很多元素的用处。比如,呼吸离不开氧元素,炼钢离不开铁元素,手机电池离不开锂元素。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座大楼,那元素就是盖楼的砖块。换句话说,元素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

绝大多数时候,元素都和理工类知识联系在一起,但今天这本《元素与人类文明》不一样,它深入探讨了“元素”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这本书把金、铜、硅、碳、钛这五种元素作为主线,展现元素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每种元素都能折射出人类社会的不同侧面,比如,金折射的是人类的物质欲望,铜折射出经济的供需矛盾,硅折射了技术的变迁,碳折射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钛则体现出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努力。

这本书不仅能增进我们对这些元素的了解,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元素能推动文明的发展:不同元素就像不同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选项。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

本书作者是青年科普作家孙亚飞,他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发表了超过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同时,他也是得到三门课程的主讲人。这些课程都与化学和材料学有关,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找来听一听。

好,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通过三个部分,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元素的?

第二,金、铜、硅如何推动古代文明发展?

第三,硅、碳、钛如何推动现代文明进步?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元素的?

自打文明诞生,人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的思考。古人发现,不管物体有多小,都能被分成更小的部分,那是不是存在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这些最小组成单位之间,又有哪些规律呢?正因为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人才形成了最初的元素观。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理论,提出了“四元素论”。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土、气、水、火”这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在古代中国,比较类似的元素理论是“五行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管“四元素论”还是“五行学说”,都体现了古人对元素的朴素思考。

“四元素”理论被提出两千多年后,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元素。180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和元素理论,他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大小、性质完全一样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存在错误,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超前的认知了。没过几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在原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那就是:化学反应就是不同分子里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原子是反应过程中不变的最小单位,而分子则是保持特定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在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始着手确定元素的种类。到了1869年,人们发现的元素已经达到了63种。这时,很多科学家开始跃跃欲试,试图找到这些元素的分布规律,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元素周期表,比如,螺旋式周期表、表格式周期表等等,但这里面真正的集大成者,要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的版本。

门捷列夫不是第一个制作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但他是第一个感知到元素分布规律,并成功预测出元素周期表里未知元素的人。他的预测,后来逐个应验,元素周期律的面纱正是从他手中揭开。由于时代的局限,门捷列夫对元素的理解只停留在元素周期律,而且,他排列元素的依据也不够科学,但这些都无法否定他古典元素理论最高峰的地位。自打门捷列夫之后,元素理论进入到了现代发展阶段,后世者在他的基础上,把人对元素的理解推向更深处。

最初,道尔顿提出原子理论时,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原子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那它肯定是一个实心小球。但1897年,英国一位科学家约瑟夫·汤姆生发现,原子并不是实心的,内部还有电子,于是他修正了实心小球的模型,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他认为,原子存在内部结构,电子就像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样分布在原子内部。后来,他的学生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内部不仅不是实心的,而且还非常空旷,原子的主要质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原子核里。所以在1911年,卢瑟福又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像行星围绕恒星旋转一样,会绕着原子核不断运动。

此后,卢瑟福又发现了质子,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至此,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共同组成原子的经典原子理论正式形成。而元素也被科学定义为,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的原子就统称为碳元素。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后世的科学家们进一步修正了原子的结构模型。他们发现,电子并不会像行星一样绕着原子核转,而是会按概率随机出现在原子核附近的某个位置,电子的运动轨迹就像一朵包围在原子核外层的云雾。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至此,人们对元素和原子的认识终于走向完善。

人类认识元素的过程,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是四元素论、葡萄干面包模型,还是行星模型,都源自科学家们的大胆假设,而元素理论能够不断得到修改,直至最终完善,其实是无数次实验与观察求证的结果。人类认识元素的过程证明了,科学成果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二部分

回顾完人类认识元素的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古代,通过金、铜、硅这三种元素的例子,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助力人类古代文明发展的?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足以体现金银在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黄金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黄金能不分国界地获得所有人的推崇?

根源来自黄金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金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第79号元素,特点非常鲜明。从化学性质上讲,金非常保守、稳定,很难跟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也就很难被腐蚀。在自然界中,金这种元素基本上都以闪亮的纯金状态存在。而其他金属元素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只有铂、银等少数几种。而且,绝大多数纯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如果是粉末状态的话,灰黑色居多,唯独黄金,不管是整块还是粉末,都能呈现出璀璨的金色。更重要的是,黄金在地壳中的含量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是金矿,一吨矿土里一般也就只有几克黄金,所以黄金也自带稀缺性。

一种物质既闪亮耀眼,又能长期保持稳定、不氧化不褪色,同时还很稀有,可想而知,这种物质会被视作珍宝。所以,所谓的“货币天然是金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黄金都是通用的文化符号,它体现了财富、尊贵和完美。比如,数学艺术领域的完美比例被称为黄金比例,体育领域的最高荣誉是金牌,古代帝王则把金色划归为皇家的专属颜色。

不过,黄金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推动,可并没有止于装饰和符号,它还常常作为欲望的化身,不经意间改写人类的历史轨迹。

1510年,西班牙有个落魄贵族叫巴尔博亚,为了躲债违法乘船去往美洲。他本该因此被流放,但因为带领船员屠杀了一群印第安人,搜刮了土著的黄金,所以他被推举成殖民队伍的首领。黄金就是这么有魔力,它让巴尔博亚从罪人瞬间变成领袖。尝到甜头的巴尔博亚自然不会满足,为了找到更多的黄金,他开始费尽心思寻找传闻中的“黄金国”。在印第安人的指引下,他穿过巴拿马的山峦,最终发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洋,虽然他最终没能发现黄金国,但在黄金的驱使下,欧洲人第一次穿越巴拿马地峡并发现了太平洋,自此,人类的环球旅行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巴尔博亚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好结局,没过几年,他就被自己曾经的亲信皮萨罗所刺杀。皮萨罗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主持正义,而是为了获得更多黄金。在他的带领下,西班牙殖民者决定进攻美洲的印加帝国,他们在获得大量黄金后,处死了印加帝国的国王。但天道轮回,几年后,皮萨罗也被他昔日好友的部下杀害。

巴尔博亚和皮萨罗的宗主国西班牙,在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一时间风头无两,但黄金的大量流入严重冲击了西班牙国内的金融系统。为了保护运送财富的商船,西班牙政府还得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最终,黄金没能让西班牙更加强大,反倒让它在内忧外患中,被英国击败,彻底失去了海上霸权。

你看,黄金作为欲望的化身,不仅给欧洲人带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也让无数人最终被欲望反噬,它对人类古代文明的影响无疑是多面的。如果说金元素带给了古代文明欲望与动力,那接下来要讲的铜元素,则为古代文明提供了生产生活中相当实用的物质基础。

说起对人类古代文明影响最大的元素,可能非铜莫属。与金相比,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得多。自然界中的铜矿基本都以化合态存在,因此,要想获得铜金属就得先进行冶炼。铜矿石的颜色往往是非常鲜艳的青色或红色,很吸引人的眼球,在炭火的烧灼下,有些铜矿石能直接分解产生金属铜。换句话说,铜的冶炼难度比较小。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全球各个成熟文明的冶炼技术,基本上都是从炼铜技术开始。

不过,由于纯铜的质地比较柔软,容易变形,所以对古人来说,炼出来的铜金属一开始并不好用。后来,两河流域的居民们发现,把铜和锡混合到一起,可以获得青铜,它质地坚硬、实用性强,这时候,铜才真正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除了青铜以外,铜和锌组成的黄铜,铜和镍组成的白铜,也都有各自的用途,充实了铜合金的使用范畴。这些铜合金不仅大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还促进了职业工匠的出现,继而造就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古代文明的演进。

不过,铜对文明的影响可不只是体现在积极方面。铜曾经给古代中国带来过一个长久难题,那就是钱荒。顾名思义,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太少,没有足够的钱来供大家使用。我们知道,钱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反过来,钱荒本质上就是通货紧缩。那铜是怎样导致钱荒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唐朝说起。最初的钱荒发生在唐朝开元年间。此前,经过了初唐几十年的太平盛世,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空前繁荣,人们需要更多的钱来进行商品交换。然而,铜是古代中国货币的主要成分,铜的产量有限,货币的铸造量也就有限,当社会上流通的铜钱数量跟不上人们的需求时,钱荒就出现了。

可能会有人问,难道不能用其他金属来铸钱吗?古人不是没想过,但其他金属还真不行。比如,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本身产量就少,把它们作为货币,钱荒会更严重。而用铁的话,它的产量又过大,而且用铁铸币成本太低,很容易导致假币泛滥。在唐朝以前,铜矿的开采速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基本匹配,所以没有出现钱荒。但铜的产量毕竟有限,社会经济一旦快速发展,铜就会供不应求,钱荒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个原因是,铜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既可以用来造币,也可以制作器物,发生钱荒,铜供不应求时,它本身的价值会超过它作为货币的面值。这时候,人们会意识到,与其把铜钱花掉,不如把铜钱熔化用来制作其他器具,这样反而更加划算。于是,钱荒进一步加剧,原本就不畅通的货币流通变得更堵塞,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我们可以看到,铜元素对古代文明的影响相当复杂深远,相比之下,另一种元素更加单纯,它直接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成就了日后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这个元素就是硅。

在元素周期表中,硅排在第14位,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种结构让硅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和很多其他原子形成稳定的四面体结构。在这些四面体中,每两个硅原子之间还可以插入一个氧原子,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形成二氧化硅或者硅酸盐,也就是石头的主要成分。原始人在大约200万年前就开始制造石器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硅是人类最早有意识使用的元素之一。而在古代中国,硅元素有着更重要的应用,那就是制造陶瓷。

陶瓷的原材料是黏土,黏土是一类富含有机质的硅酸盐,一旦受热就会变硬,这个特点让它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器具,也就是陶器。在陶器的基础上,古人渐渐开始追求艺术性,对颜色有了偏好,他们发现,如果使用比较纯净的,只含有硅、氧、铝三种元素的高岭土作为原材料,烧制的陶器会呈现出干净的白色,如果烧制的温度达到1200℃,陶器的内部结构就会变得更加致密,表面会变得更加平滑有光泽,变成更加精致的瓷器。从这个角度来讲,硅元素成就了瓷器,也成就了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第三部分

刚才我们讨论了元素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人类文明是在与元素的复杂互动中逐渐进步的。古代如此,现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移到现代,继续通过三个元素的例子,看看硅、碳、钛是如何推动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

没错,这部分我们讨论的第一种元素还是硅,因为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既是古代文明发展的载体,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硅能做到这一点,还得归功于由它组成的一种物质——玻璃。

我们知道,玻璃的最大特点是透明,它为什么能呈现出透明状态?背后的具体机制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玻璃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硅和氧,二者能形成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结构不会吸收可见光,因此,光线就能穿透玻璃,让玻璃变得透明。透明这个特质给玻璃带来的用途可太多了,不仅能用来制作窗户,它还有着神奇的光学特性,比如,凸起的玻璃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后来的科学家们在放大镜的基础上,又陆续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借助这些新工具观察到了微观世界和浩瀚宇宙,从而大大推动了光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发展。玻璃透明、耐酸碱的特点,也让它成为观察化学反应的最佳容器,在玻璃的帮助下,化学研究也得以迅速发展。

刚刚这些还不是硅元素的全部功劳,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硅元素更是大放异彩。今天我们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就都是由硅晶体制造的。因为由纯硅组成的硅晶体,可以与光发生作用,激发出游离电子,再形成电流,达到发电的效果。同时,硅晶体也是出色的半导体,可以应用在电路的逻辑计算过程中,所以,它又成为今天我们制造各类芯片的必需材料。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信息技术能有今天的发展,硅元素是头号功臣。

如果说硅元素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接下来要说的碳元素,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的生活方式。

在元素周期表里,碳元素排行第6,它最外层有4个电子,和硅元素一样,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化学键。同时,因为碳原子的直径比较小,能和其他原子结合得更加结实,形成数量庞大的各类分子。含碳分子中,除了二氧化碳等少数几种外,绝大多数都被统称为有机物。有机物家族极其庞大,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有机分子已经超过1亿种,而其他一百多种元素构成的无机物分子,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万种。正是这些种类众多的含碳有机分子,构成了现代生活方式赖以维持的基础。

碳元素对食物的意义不必多说,糖类、油脂和蛋白质这些食物的主要成分,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碳元素就不会有美食的存在。我们穿的衣服,材质几乎也都属于含碳有机物,不管是原始人用来遮羞的树皮兽皮、古人穿的棉麻丝毛,还是今天的涤纶、尼龙等新型材料,都是碳元素给我们的馈赠,要是没有碳,我们就真没什么可穿的了。

碳还通过燃烧自己,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能量来源。现代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在很多国家,电力主要来自煤炭燃烧,而煤炭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碳;不管是汽车、飞机还是轮船,都要靠石油产品来驱动,而石油的主要构成元素同样也是碳。碳元素的存在,为人类的现代文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管是刚才的金、铜,还是硅、碳,人类认识、使用它们的时间都已经比较长了,相比之下,接下来要讨论的钛,还是人类的新朋友。

钛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金属元素,享有“航天金属”“海洋金属”等美誉,人类利用钛的时间比较晚,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始大规模使用,这主要是因为钛的冶炼难度比较大。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少,在金属元素中仅次于铁、铝和镁。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钛很快就表现出了它无与伦比的性能。

1949年,借着二战期间飞机制造技术迅速发展的东风,英国人推出了第一款喷气式客机“彗星”。彗星客机的出现让航空旅行的速度大幅提升,人们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可接下来短短几年时间里,彗星客机接连发生了三次空中解体事故。这明显不是偶然,而是飞机本身存在严重的设计问题。

问题出在哪儿呢?经过排查,人们发现根源在于金属疲劳。所谓金属疲劳,其实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描述,指的就是金属材料在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内部产生了一些微小的裂痕,导致强度下降的现象。金属疲劳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反复弯折一根铁丝,那铁丝就会在弯折处断开,这就是金属的疲劳效应。二战期间,飞机机身主要由钢材和铝材制造,由于铝的密度更小,能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飞行速度,所以,设计师们在研制彗星客机时,使用了更高比例的铝材。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铝的抗金属疲劳能力比较差,遇到高温时更差。客机在高速飞行状态下,会持续面临严重的疲劳效应,所以,大量使用铝材的彗星客机,机身很容易达到疲劳极限,从而在空中解体。

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那该如何解决它呢?这时候,钛合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完美地兼具了密度小、强度大、抗金属疲劳能力强这几大优势,仿佛天生就是为制造飞机而生的。因为出色的性能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钛量成了评价飞机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比如,1958年的波音707客机全机使用81千克的钛合金,1962年的波音727猛增到了590千克,但还不到机身比例的10%,1995年的波音777型客机的用钛量达到了近5900千克,占机身比例11%,而美国最先进的F-22战斗机,两台发动机就各用了5吨钛合金,全机的用钛量达到了41%。这足以体现出钛元素在航空工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钛不仅可以上九天揽月,也擅长下五洋捉鳖。钛是少数几种能抵御海水侵袭的金属,用钛合金制作的设备,在海水中长期浸泡也不会被腐蚀,因此,钛也被广泛应用在海水淡化、矿产开发、潜水器制造等多个领域。我国的“奋斗者”号深海探测器在2020年实现了万米深潜的目标,它的外壳主要就是由钛合金组成的。

除了刚才这些优势,钛合金还有着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由钛合金制成的骨骼材料植入人体后,能很好地和人体结合,极少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如今,人造钛合金器官已经相当普及,每年都有数百吨的钛,用来加工各类手术的植入体,近年来迅速发展的3D打印技术,更是让钛合金植入体的应用场景大大增加。

结语

到这里,《元素与人类文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

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人类认识元素、使用元素的进步史,不同元素曾给人类文明带来过不同的深远影响。金驱使过我们的原始欲望,让人发现新的天地;铜促进过古代社会的技术进步,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用的器具和更普及的货币;硅通过不同的形态助推我们的文明,让瓷器和芯片成为古今的文化符号;碳为人类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方便了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钛则帮助我们不断攀登技术的高峰,实现遥望已久的海天梦想。

回顾历史,元素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交响乐精彩绝伦;展望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的旋律高潮值得我们期待。今天的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前118号元素,同时,仍未停止对新元素的探索,已有的元素有何新用途?未知的元素又有何新性质?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元素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在未来只会愈发紧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素与人类文明》:化学元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张元素周期表竟然可以升级人类战争 决战元素周期表之'钛'厉害
无机聚合物[无机聚合物]
地球末日三部曲:地光(上)
一张好用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看起来很完美,7排118个元素,还会增加新元素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