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竹技法(一)竹杆

画竹技法

一、竹杆画法

方薰(清)说:“画竹不难于发竿,而难于叠叶。虽是有理,然全幅位置,妙在发竿发竿得势,叠叶亦有生法。”现代画家吴蓬画竹杆的要诀是:竹竿中长上下短,只须弯节不弯竿。竿竿点节休排比,浓淡阴阳细审观。下面是吴先生介绍的画竹杆十种方法:

1、【画竹起手式】初起手一笔 起手二笔三笔直竿 细竿 点节(图1)

2、【断竿 鲜笋 直竿带曲】(图2)

 

图1                          图2

3、【竹竿之画法】中锋拖笔,以蘸墨发写之。(图3)

4、【发竿式】 垂梢式 横竿 露根 根下竹胎 根下笋鞭(图4)

 

图3                                   图4

5、【竹枝画法】如同写字,有顿挫为佳。(图5)

6、【生枝式】起手鹿角枝 鱼骨枝 鹊爪枝 顶梢生枝(图6)

  

图5                          图6

7、【左右生旁枝 根下生枝】(图7)

8、【发竿生枝式】老竿生枝 嫩竿相亲 嫩竿生枝 细条生枝 双竿生枝(图8)

  

图7                                图8

9、【枝竿组合法】(图9)

10、【安根式】下截见根 根下苔草泉石(图10)

 

图9                       图10

画竹杆要根据竹杆的特点来画,竹竿是上下节短,中部较长些。

画竹杆可选狼毫毛笔或专用的大兰竹笔。画前把毛笔用清水洗净,然后用毛笔中锋蘸少许淡墨或中墨(图11),毛笔以卧侧法画竹杆(图12)。

     

图11                                   图12

画细竿用中锋,老竿用侧锋,行笔要劲健、爽利,节间要有明显笔触,待墨色将干未干时画竹节,让浓墨与淡墨之间墨色自然渗化,融为一体。(见图13)。多根竹竿画在一起时,应注意竹竿之间的粗细变化,浓淡变化,疏密变化,竹节与竹节之间要参差错落,竹竿与竹竿之间切忌平行,用笔顺锋、逆锋并用,以增加变化。(图14)

 

(图13)                             (图14)

在画案上画竿一般都自下往上行笔。下笔时墨较饱满,逐渐向上画时即渐干渐细,这样也便于笔和墨的掌控。画一枝竹竿要一气写成,最忌中间换墨。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上、下、左、右起笔均可,熟练掌握笔墨即可做到。在一幅图中,如果画面较短,或只画竹竿一部分,可以每节竹竿粗细都相等,但是画竹竿出枝或顶梢则自下而上逐渐收细。每一棵竹子靠根部都有几节短竿,中间较长,近梢部又会逐渐短细。(图15)

(图15)

当画竹竿需要弓弯时,应在节处弯,正所谓“弯节不弯竿”。画两竿以上竹竿时竹节不能相对,要错开节的位置,也就是“对竿不对节”。(图16)

在画竹竿时,每节竿既要气势又要连贯,在每节竿之间留有空隙,以备画节。郑板桥论画竹有“一竿瘦、两竿凑、三竿够、四竿救”之说,画一两竿时墨色可随意,三竿以上墨色就应该有变化。(图16)

图16

画大幅竹子的竿,需要画粗竿,而且有立体感,这就应该吸取西方绘画的光感。正面受光竹竿中间要亮,两侧边缘暗。可以借助西画的板刷来完成,首先用板刷调淡墨,然后两侧蘸重墨,板刷中间再点少许清水,这样刷出的大竹竿两侧墨色重而中间浅。相反,在板刷中间点墨,刷出中间墨重而边缘淡的竹竿就有逆光的效果。(图17)

图17

画竹杆要注意位置的宾主之分,虚实相生,疏密得宜,纵横开合,均衡照应等。这也是一般绘画的共同原则。画竹杆不宜两竿并排(如‖);不宜两竿中间交叉(如×);不宜左右等角分开(如V)。竹杆要横斜有姿、有态。画竹杆用笔要挺直中锋有力,行笔平直,两边圆正,墨色匀停,节节贯穿,一气画去,切忌犹豫迟疑,形成臃肿病态。竿如篆,节如隶,枝如草书,叶如楷,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不是唯一的。画竹竿可以一笔直上,不分节次,然后以焦墨钩节,可以从下而上,也可以由上而下。竹竿根端粗,悄端细,中间节渐长,上下节渐短,画节如横隶,上下节贯连,高低倾斜有透视,高去如半月中拱起,低斜如倒钩成半环(图18)。

 

图18  竿的画法

王世襄在《高松竹谱》中,将画竹常见的病忌编为口诀,其中有:“竹竿冲地又冲天,对节排竿鼓架般。间淡间浓间粗细,匀长匀短不相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教程:名家教你画竹
技法教程 | 写意画入门之画竹要诀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全)
板刷画竹子,五个步骤,简单出效果,不一样的味道
苏轼表哥文同,绘竹叶浓墨为面淡墨为背,成为宋代墨竹第一人
技法探索 | 花鸟画技法精讲(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