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法精讲】申论作文语言表达注意事项
根据给定材料, 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申述辩论, 是申论作文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 一篇文章的整体气势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而感知, 语言表达出色, 文章就会出彩, 因此, 语言表达是评判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考生在了解申论作文语言表达要求的基础上, 找到行之有效提升语言表达技能的策略, 从而提高申论作文得分。

一、申论作文常见语言表达问题

     

      (一) 语体不当

申论作文不同于创意写作, 不追求艺术性、审美性、哲学性的“文本快感”, 更不会追求庸俗的“娱乐快感”, 总体上属于时政文, 因此常使用结构严谨、立场坚定、论证严密的政论语体。考生作答时, 在语体方面常犯表达文学化和口语化两种明显的错误。申论作文语言整体上要求朴实无华, 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同时也不需要文学想象的参与。有的考生在论述反腐成效时, 拟制的作文标题为《光明就在前方》, 这一标题犯了表达文学化的毛病。但考生若能在讲道理、摆事实的同时对语言进行一定加工, 就不会让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毫无生气。有的考生在论述国家召开一系列经济会议, 对税收增长与刺激经济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的抵消作用时, 把它描述成“一脚踩刹车, 一脚踩油门”, 这一描述就很形象生动。李涂在《文章精义》中写到:“文章不难于巧, 而难于拙;不难于曲, 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粗中有细, 平中见奇, 既要真情实意地将理论表述清楚, 使之符合申论作文写作的基本要义, 同时还要使文章写的生动活泼, 具有一定的灵气。

      (二) 逻辑混乱

申论作文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考生的作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必然的关联性, 上一句和下一句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但这些考生却在文章中硬生生地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连接, 更有考生则没有过渡词或过渡句。如“我们应该注意提拔、发现、培养青年干部”这句话的论证, 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发现, 再培养, 后提拔, 顺序弄反了。有的考生在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问题时这样进行论述:“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有:领导干部政绩观影响, 不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只重视形象工程建设;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重速度不重质量;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城市规划领导责任不明, 缺乏沟通, 造成城市规划没有明确目标, 城市规划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污染事件, 城市规划者在城市规划中不客观、不科学, 不能以公共利益为重。”该考生第一句就说领导干部方面的问题, 而最后一句又谈城市规划者, 虽然换了一个主体称呼, 但都指的是同一个方面。另外, 城市建设问题应该是规划在前, 建设在后, 考生却先谈城市基础建设, 而不是将城市规划问题先摆出, 这是典型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
       (三) 语句不通
     言语不通、词不达意的文章往往是失败的。在作文时, 有的考生经常把话说不完整, 尤其是缺少主、谓、宾等句子主干部分。如“目前, 我市正在开展整顿交通秩序”, 这句话明显缺少了宾语“活动”一词。有的考生则出现句意不清、表意不明问题。如“年轻公务员从城市到乡村基层工作会出现生活和工作不习惯, 但这种不习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分钟是时间, 一年也是时间。考生的真实意图其实是想说从城市到乡村工作会有短暂的不习惯问题, 所以应改为“这种不习惯只是暂时的”。出现这些语言问题, 是因为考生对语言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对政论性、时政性文章了解较少, 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语言敏感度, 养成了长期言语不规范的毛病。有的考生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标点, 有时通篇只见逗号, 然后在段末加上句号, 更有甚者不使用标点, 全篇只见小圆点或者字与字之间空一格, 成了一篇名副其实的“千古奇文”。不使用标点或胡乱使用标点都会造成语句不通, 影响全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同时也直接反映出一个考生的基本语言素养。

二、申论作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


      (一) 表达要得体规范

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指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应用都要与内外语境相协调, 要能准确而清晰地表达作者在申论作文中所蕴含的理和意。要做到因时制宜, 准确表达, 写出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章, 就必须在生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机关文风靠拢。因此, 申论作文的政论特性决定了其语体表达不能像文学语言一样形象洒脱, 它要求语言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鲜明。
表达要规范化。公务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切不可使用文言文、外文和少数民族语言作答, 更不要在文章中充斥着大量网络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区分其细微差异, 准确使用。如“果断”和“武断”都有决断之意, 但在感情色彩上却一褒一贬。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和句子, 考生应尽量避免使用, “必然”“绝对”等具有较强武断性、绝对性的词语则要慎用。
(二) 表达要清晰连贯
语言表达清晰连贯是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条件。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言语要简洁明了, 有条理。申论作文的最大特色就是精确提炼, 高度概括, 言简意赅。有的考生经常在申论作文中开“中药铺”, 记“流水账”, 过于注重对现象的描述, 在同一篇文章中经常重复描述同一类型的事件或表达相类似的观点, 造成越想将一件事情说清楚却越说不清楚的状况, 不仅造成了语言繁冗, 失去简洁性, 最终还可能造成脱离主旨, 完全跑题。二是意思表达要准确妥帖, 不被人误解。语言表达准确清晰则文章思路明了, 含糊其辞则混沌无章。思路清晰与逻辑严密的表述容易使文章一气呵成, 一篇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文章也比较容易获得阅读者的认同。如果文章没有很好的连贯性, 那么文章就会显得七零八落, 杂乱无章。
(三) 语言要生动形象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文章必须要有文采, 语言生动活泼, 才能起到广泛的传播效应。申论作文一般很少使用夸张、比拟、双关、反语、暗示等修辞手法, 但可以恰当使用比喻、借代、对偶和排比等修辞。从句法上来说, 这样不仅能够使文章中的句子不那么死板, 还能增强情感和行文的气势, 使文章的节奏韵律显得更加明快。若我们仔细研究机关事务文书或报刊上常见的政论时评可以发现, 有的文章常使用四字的联结词语, 让读者感觉有节奏还有气势。文章气势强大往往能够震慑人, 反之, 文章有气无力不仅不能够吸引人, 还反映出作者写作能力平平。在写这种政论性文章时, 气势豪迈的文章往往更能获得阅卷者青睐, 分数自然也会有所提升。因此, 在申论作文写作过程中, 不仅需要考生用严肃负责的态度对每个字、词、句都加以斟酌, 还需要考生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所创新, 以形象生动、富含感情的表达,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提高语言表达素养的基本方法

       

(一) 正字、遣词、炼句

正字在申论作文中指的是书写的规范性和字义理解的正确性。所谓书写的规范性指的是不写错字、别字;字义理解的正确性指的是不要张冠李戴地使用同音字。如“权利”和“权力”就是属于一组同音近义词, “利”指利益, 而“力”则是势力, 用语主体不一样。例如“人民要把握自己手中的权利, 维护自身的权利”“各级领导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望, 做到简政放权”。
遣词就是要尽可能多地积累并能准确分辨、正确选用词语。如“爆发”和“暴发”, 第一个“爆发”是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件, 常与战争、火山、革命搭配;第二个“暴发”是突然猛烈地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常与流行病、自然灾害 (雪崩、山洪) 搭配。
炼句, 简单地说就是使句子通顺, 文理相通, 合乎语言和文章的逻辑。有的考生在论述现代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陈旧提出对策时写到:“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经营得好, 要从这样一些方面考察:第一, 人尽其才。……第二, 有正确的经营方针。……第三, 有强力的领导班子。……”显然, 该考生忽略了前面所说的是和否其实是两个方面, 而这三点却都是肯定的, 并未说出否的方面, 这是没有炼句的表现。
(二) 注重生活素材积累

生活既是语言的原产地也是其加工厂。提高申论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做到的是体验生活, 关注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知道, 申论作文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 申论作文的语言越贴近普通大众生活越容易被认可, 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如老舍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中说:“从生活中找语言, 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 语言便成了点缀, 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要做到从生活中来,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考生多关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具体生活 (衣、食、住、行) , 同时更要关注的是人民群众在这些具体生活中所使用的生动语言, 学习他们生动的生活化表达。到生活中去, 指的是在作文时把学习到的群众语言, 通过形象的比喻、俗语、谚语、歇后语形式表现出来, 增强文章的生活气息, 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 考生还应该多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对联、标语等, 这些生活中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常能够为申论作文写作提供启示, 有些语句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成为文章中的亮点。
(三) 博览群书, 善于思考

提高申论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需要考生做到广读博览。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得越多, 写作才越有灵感。申论作文能否快速写成, 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到最好, 在很大程度上考查的就是知识积累,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涉猎广泛的知识, 不仅能增强文章的广度还能增加文章的深度。如有的考生在写作“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意义”时, 开篇便引述孟子的言论:“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 引述准确, 贴近主题, 为文章增色不少, 这得益于考生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同时, 考生不仅要广泛阅读, 还要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思考, 在占有写作素材的基础上, 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 分析优秀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 在语言表达技巧上值得借鉴之处, 需要考生进行深入推敲, 才能真正从中获得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欢迎小伙伴们加入2021江苏事业编统考交流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4高考作文备考: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
申论写作五要素分析
申论写作步骤
引用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转贴)
高考英语写作语言表达巧解
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