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乡镇记——翟镇,洛东第一镇

翟镇镇位于洛阳夹河滩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全镇辖翟西、翟东、 宁南、宁北、田中、田西、田北、大炉庄、东洼、西洼、北许、二里头、四角楼、 圪当头、前李、甄庄、王七、卧龙、前王19个行政村,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25亩,3.9万人。

翟镇原名翟家庄,春秋战国时期为翟国,后因翟家先在此定居而得名。翟姓善于经商,生意兴隆,使这里逐渐形成集市交易地,故更名翟镇。镇里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分布着各种不同的店铺。到明末翟姓人迁居他地,这里仍称翟镇。明清时期,翟镇属于洛阳县,在河南府所辖10县中,翟镇镇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号称“河南第一镇”。

1955年洛阳县撤销,翟镇划归偃师。1958年设翟镇公社,1961年改区,1983年改乡,1994年建镇。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重农轻商,商人地位很低。但在夹河滩却不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商业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外出游说不成,“大困而归,兄弟妹嫂妾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由此可知,周代时在苏秦的家乡洛阳县,就很自然地将工商与农业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才使得洛阳自古就是商贸重镇,并很自然地成为东汉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翟镇自古以来便处于夹河滩东自偃师通洛阳、北自孟津通轘轅和大谷关的大道交汇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极为发达。因此,翟镇的高度发达的商贸业是其一大特征。

明清时期,陕甘一带的商人来此经商的人甚多,进一步带动了翟镇商贸的发展。最能说明翟镇商业繁荣、经贸发达的当属镇东面的“盐店庄”村,那里是当时豫山陕三省的食盐批发销售市场。在古代,盐业相当于今天的石油、矿产行业,属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暴利行业。煮盐的成本极低,食盐又是老百姓必需的日用品,属于完全的卖方市场,甚至每年食盐的“定价权”,也都操纵在富商大贾手里。政府所得的税收极其有限,而且凭此行业致富的富商们也早与官府甚至地方豪强勾连,有些人本身就是地方豪强甚至中央的官员,也有人每年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分成。

盐店庄因东近巩县,西连洛阳,南邻伊河,北靠洛河,水陆交通异常方便,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食盐批发市场。在国家对食盐实行官府统管的情况下,翟镇能够把外面运来的大青盐、海盐,集中在镇外集市进行交易,其繁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因这里到处是食盐店铺,所以其村落称盐店庄。现在盐店庄村依然存在,属于翟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紧邻盐店庄东边的行政村,名为王七村。王七村原名“王七公庄”,即宋代著名儒商王七所在的村庄。此公为人正直,乐善好施,被乡民尊称“王七公”。在古代,儒与商水火不容,但王七公却在经商的同时长易善卜,在夹河滩颇负盛名。据传,邵雍的《梅花易数》《皇极经世》等著作,就是受到王七公的启发而写出来的。


图1:翟镇供销社废弃的办公楼

民国三年(1913年),山西商人在翟镇东门外路北所建的山西会馆落成,会馆富丽堂皇,结构严谨,馆内设有戏楼一座,远近闻名。该馆后改为关帝庙,祭拜关公。商贸发达、富庶一方的翟镇,常常引来兵匪骚扰。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翟镇镇四周修建有3米多高的寨墙,以防匪患。镇外前王村北火神庙,今偃师市第三高中附近,有一高大别致的建筑,名曰聚仙楼,甚为壮观。人称“白马寺有座塔(齐云塔),离天一丈八;翟镇街有座楼(聚仙楼),人在云里头”。遗憾的是,如今庙已不存,楼亦尽毁。尽管如此,翟镇仍是偃师五大镇(缑氏、顾县、李村、大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翟镇率先在洛阳地区成立农村供销社,并建成了在当时全县最气派的供销大楼(图1),此大楼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翟镇的针织业突飞猛进,打响了洛阳私营企业的第一枪。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全镇拥有针织企业135家,针织户30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人,针织产品销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镇针织产业年创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图2:翟镇庙会一瞥

翟镇发达的商贸还表现在众多的庙会方面(图2)。古代乡镇居民文化落后,商人往往把生意茂盛、生活幸福寄托于神灵。所以,过去翟镇的庙宇和庙会特别多。仅在翟镇村,就有以下诸庙及庙会:南门外的土地庙,正月二十一庙会;东南街的观音庙,二月初一庙会;西门外的伊洛寺(即西佛寺),三月初一庙会;东南门外的泰山庙、三官庙、汤王庙,三月二十八庙会;北门上的祖师阁,四月初八庙会;北门外的神州庙,与附近的财神庙、圈神庙形成庙群,四月十八、七月十六庙会;东街的白衣庙,五月初一庙会;南门内的天爷庙,八月十六庙会;南寨墙内有白衣堂,北寨墙内有龙王庙;寒衣节会十月初一;腊八节会十二月初九。

由于商贸发达,翟镇的饮食服务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最为著名的则为翟镇烩面,与今天的洛阳水席有一拼,有“七碟子八盘,不如烩面一碗”之说。现如今,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是河南齐名的三大小吃。殊不知,翟镇烩面比郑州烩面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翟镇烩面与一般烩面相比,除了选用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具有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味道鲜美、经济实惠等特点外,还引入夹河滩蒜汁捞面条的食疗养生理念,形成其独特风味。

过去,夹河滩代代相传的有一首童谣,唱的便是翟镇烩面中的蒜面:“筛箩箩,打转转,干娘来了吃啥饭?杀只鸡儿,擀蒜面,不吃不吃三大碗!”意思是说,只要家里来了贵客,就定会以蒜面条招待。客人来了,家里主妇洗手做蒜面条,锅上灶下忙碌一阵,然后用粗瓷白大碗盛装做熟的面条,面条垒得高出碗边,上面留有一个圆锥形的尖尖,客人端起碗放在嘴边,面条高得齆住鼻子挡住眼,“呼噜呼噜”吃得场光地净,再来半碗原汤化原食的煮面条白汤喝下去,那是一种最高的待遇和最大的享受。


图3:翟镇烩面

与一般的烩面相比,翟镇烩面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浇蒜汁。过去夹河滩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预防疾病主要靠大蒜。烩面浇上蒜汁有“虫蛇不咬、不长疙瘩不生疮”之功效;二是菜多。一筷子捞上来,不仅能看得见吸了肉汤滑滑溜溜的海带丝、豆腐丝、红薯粉条,还要有香菜、青菜、菠菜、蒜苗等时令鲜疏;三是汤底必是羊肉汤,不膻不腥。要用正宗的汤,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药,煮出来的汤浓(图3)。在翟镇乡村,临近出阁的姑娘,在娘家便偷偷的练擀面条。此地有个风俗,即新媳妇三天回门后的傍晚,要给婆家人作手擀面,叫“示手头”。



图4:翟镇烩面的特色来自蒜汁

据说宋代名相吕蒙正爱吃翟镇烩面,幼时家里贫寒,虽村头就开有烩面馆,也不曾光顾。后进入京城开封为相后,还不忘翟镇烩面。有一年,吕蒙正巡视洛阳,闲暇时到翟镇微服私访,看到人称“天下第一锅”的烩面馆前,一片混乱。原来是一群痞子对店主敲诈勒索,吕蒙正上前理论,那些痞子拳脚相加,将吕蒙正打翻在地,且将饭馆砸了个稀巴烂。适逢洛阳县令路过此处,见是吕大人,连忙上前叩拜,当即将那群痞子缉捕严惩。事后,吕蒙正专程到翟镇烩面馆吃面,并亲笔手书“一碗面”(另有一说法是“第一面”)匾额,赠予烩面馆店主,从此,“天下第一锅”更名为“翟镇一碗面”烩面馆,并声名远扬。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慈禧、光绪一行从西安避难回京,由洛阳入偃师,中午驻跸义井铺行宫时,偃师贡生(拔贡)陈庭献曾将翟镇烩面作为地方风味小吃献给慈禧,供老佛爷调剂口味。

此外,还有翟镇粉汤,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很有名气。“翟镇粉汤就锅下”,一语道破粉汤的主要制作特点:它不是用粉条下锅,而是和粉面为糊状,放于底部留有若干个小孔的瓢里,粉汤师傅用右手举瓢于汤锅上,左手握拳轻捶瓢沿,粉糊自瓢孔成丝状漏出入锅。按照就食者不同要求,吃细粉的,则高举粉瓢;吃粗粉的则低端粉瓢。粉汤吃起来筋道滑溜,别有风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洛阳◢黄氏家庙
单雄信,单雄信简介
唐高祖父子为何要杀单雄信?
【原创】洛阳揽胜:偃师邙岭薄姬庙
【河洛访古】骑行郑洛线:关东古道上问兴衰
忆获鹿的庙,离正庙还有12天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