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偃师府店镇的古迹名胜

    府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滑国在此建都,遗址保留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缑山风景秀美,缑山晓月为偃师八大景之一,其顶立有名扬四海的神州第一碑—“升仙太子碑”,碑文系唐女皇武则天亲笔所书。1997年“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在府店缑山举行。“轩辕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居偃师至登封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府店镇既是文化古镇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将军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此与日寇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碾道湾之战、西口孜之战等著名战役均在此打响。如今杨窑豫西抗日独立大队队部旧址、夹沟战地医院旧址、夹沟兵工厂旧址、佛光十三无名烈士墓等抗日战地旧址,已成为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缑山

    缑山,海拔308米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缑山因与传说中的两位神仙有关而名闻遐迩,声贯古今。一位是西王母,她曾在缑山修道,她姓缑,该山取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缑氏故城也因此而得名;另一位是,周灵王的太子晋,曾在山下的浮丘洞跟浮丘公学道,后在缑山之巅驾鹤升仙,缑山因此更增加了灵气,被道家尊为圣地。

    汉武帝刘彻、武周女皇武则天、清乾隆皇帝幸游缑山,芳留墨宝,名垂千秋;历朝历代,鸿生巨儒,翰墨精英,顶礼膜拜,挥毫岩壁,光耀史册,灿若繁星。

二、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均由当时名家所书,故该碑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誉为珍品。升仙太子庙已杳然无存,该碑却保存了有关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宝贵资料。

三、轘辕关

    轘辕关,位于府店镇东南10公里处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现存建筑为青石垒砌,东西长14.70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为门,青石拱券式,关高4.7米,宽3.5米。额题“古轘辕关”四字。关南有石级,宽1.5米,拾级而上,可达关顶,关顶有大殿一座。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曾开凿轘辕山,东汉末年,帝为阻扼黄巾起义,在京师洛阳周围设置八关,轘辕关为其八关之一。轘辕关形势险要,山道曲折,俗称十八盘,自古即为洛都东南门户和军事要地。三国时期曹植曾通过此关,到京师洛阳去见他的哥哥曹丕,后写出著名的《洛神赋》。今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原山顶大殿已毁,今山顶大殿为1984年,由韩庄村民集资修建。

    古关一带有鸡鸣山、香炉峰、广惠庵、广慧桥、妖魔洞等,民间流传许多曲折有趣的传说故事。

四、滑国故城

    滑国故城遗址,位于缑氏镇东南约6公里,府店村北,休水与滑城河之间。这是一处靴形台地,南北长2.5公里,北宽1.5公里,南宽0.5公里。故城遗址就座落在台地上。

    故城依地形,南北长,东西狭,城垣屈曲呈弧形,总面积约140000平方米。城垣邻近台地边缘,多已倒塌。故城一带文化遗物十分丰富,有仰韶、龙山、商、东周、西汉、东汉及唐代遗物。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我国春秋时期的滑国,又称费滑。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国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在中原扩展势力,派军队偷袭郑国。在行军途中经过滑国时,刚好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位很有爱国心的商人,他马上假借郑国国君的名义,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并秘密派人日夜兼程回郑国报信。秦军以为郑国既派弦高慰劳军队,说明郑国早有准备,偷袭难以成功,便顺手灭掉滑国而还,这便是历史上“弦高犒秦”的故事。

五、招提寺

    招提寺,在府店镇北、休水之阳,滑国遗址城墙北。寺坐北向南。

    招提者,原名万年寺,又名弘福寺。寺内原有《招提寺圣教序》碑,相当珍贵。

    乾隆《偃师县志》云:“显庆二年,王行满书《招提寺圣教序》,今移置学馆。”

    碑高2.44米,宽1.04米,立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十二月五日。

    王行满,为高宗李治门下录事,著名的书法家。招提寺圣教序字体结构严谨,笔法瘦硬俊逸。《宝刻类编》评价说:“用笔端正紧密,绰有资致,不在褚遂良之下。”篆额正书。

    碑大约在明末或清初,移至县城文庙,全名为大唐二帝圣教序碑。它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教序,又包括高宗李治的序记。

    该碑1966年夏被砸烂,现仅存劫后残部,存在于商城博物馆。

    招提寺原来规模并不宏伟,但一直香火旺盛,山门两侧为耳房、东西廊坊、大殿,有碑数通。院内东部为和尚院,有常住僧人。寺外东南有塔林一片。1936年,修筑偃登公路时,将塔拆除。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原缑山乡乡公所在战争中化为灰烬,于斯年在招提寺周围又打寨墙,伪乡公所迁此。四角有碉堡,寨墙作为军事防守工程,后来逐渐被荡平。

   20年前,招提寺遗址上建起学校,即府店中学。

六、佛光寺

    佛光寺,在今佛光乡佛光村,其村名、乡名均来自佛光寺。

    该寺创于何时,已无法稽考。原牛窑牛正方先生说,寺中原有一碑,文中说该寺创建于东汉,仅晚于白马寺。不过,碑已失。

    据史载,唐显庆元年,武则天的儿子将要降生了,召玄奘进宫,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诵经、祈祷,然后对武则天说:“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武则天欣喜十分,赏玄奘袈裟一件等。

    “皇后分娩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触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之。”上述,乃高宗李治遣使臣告于玄奘。

    佛光王降世三日,玄奘上表祝贺:“岂直喜圣后之平安,实亦欣如来之有嗣,伏望不违前敕,即听出家。移人王之胤,为法王之子,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之皈,列于僧数。”

    十二月五日,皇太子满月,请玄奘为佛光王削发。

    这个佛光王,就是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唐中宗登基以后,感激玄奘的恩情,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下诏在长安、洛阳各建一佛光寺,并追谥玄奘法师为大通觉法师。“其东都佛光寺,即法理故宅也”。

    佛光寺所在地,为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河水流淌、风光宜人的幽静之所,正是佛门清净之地。

    马刨泉,就在佛光寺西侧。

    清初本《偃师县志》却写道:“马创泉,为元奘(元者,本为玄,此避讳清高祖玄烨之故)的马刨而成。”

    就当年的佛光寺来说,是个相当大的寺院。从宋崇宁四年。

七、玄奘祠

    玄奘家祠位于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系民间筹集善款建设。当地佛教信徒为纪念玄奘大师,弘扬佛法而建。

   1998年北京航天路退休老人任耐梅用自己退休金开始修建玄奘祠,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授词(玄奘家祠)。

    据民间传说,这里的陈姓居民和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陈姓,系同宗同祖。早年村中曾保留玄奘遗物(古钟),后在战乱中丢失。

八、黄陵寺与黄爷坟

    黄陵寺位于偃师佛光乡牛窑村九龙角的一处山岭上,寺里面供奉着明万历年间传说中的黄大王黄守才的塑像。寺后有一黄土冢,这就是黄大王的坟冢。黄爷坟上翠柏青青,站在其上四顾,嵩山之壮美、田园之秀丽、水库之旖旎,美景尽收眼底,真可谓一方风水宝地。

    黄大王,原名黄守才,1603年腊月十四日出生于偃师伊河北岸的王庄村。他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当船夫的舅舅长大。天资聪颖、思维敏捷的他能读经诵文,融会贯通。后到缑山、县学、嵩阳书院求学,潜心研读历代治水方略,特别是钻研了《禹贡》中的治水之道。40岁后,无所不通,并著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书。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慕名前去,请他讲经解义,“屡满户外”。

    黄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济民。古时,伊河、洛河和黄河中下游,经常泛滥成灾,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治水的功绩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以及洛阳、偃师的志书上,均有记载。明末清初,有治理河水知识和技能的人不多,黄守才就是当时有名的治水专家。有一次洛水、谷水暴涨,淹了洛阳一带的田地和村舍,并殃及福王府,福王把他请了去;又有一次,黄河荆龙口决口,淹及开封、陈留等县市,清帝派人把他请了去。他一去,水患很快就能治理好。因此,人们称赞他“功并神禹”,称他为“活河神”。也鉴于此,在他谢世74年之后,清康熙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清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都给黄守才加了封号,封号多达12个。

九、褚遂良墓

    褚遂良墓,在府店西北江村马河东。《河南府志》、《说嵩》均有记载。原路边立一巨碑,上书“唐宰相褚遂良墓”。墓前亦有一碑,因年深久远,苔藓覆盖,字迹无法辨识。旧时,今岳滩褚家庄褚氏宗亲还去上坟,记忆犹新。

    《褚氏家谱》对褚氏陵园有较详细的记载:“东至江村,北至白云山,西至马涧河,南至红沟。”

    褚遂良,字善登,初唐河南人。褚亮碑云:“晋时迁家于丹阳。高祖湮,梁御史中丞;曾祖蒙,太子中舍人;祖玠,陈秘书监;父亮,贞明初为陈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入唐,授秦王府文学,后与杜如晦等为弘文馆十八学士,进授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殁后,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褚遂良初授参军,贞观十年任起居郎,十五年拜黄门侍郎参与朝政,二十年加授银青光大夫,三十一年检校大理卿。太宗病危,遂良与长孙无忌为托孤大臣,辅佐高宗。永微元年进封河南郡台,人称“褚河南”;三年,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加封光禄大夫,兼太子宾客;四年任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六年,高宗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褚与长孙反对,至“置笏于殿阶,曰:‘还陛下笏’,乃解巾叩头流血。”被逐潭州,显庆元年转桂州,不久又贬为爱州(今越南境)刺史。在忧郁中死去,卒年六十三岁。

十、乔氏绣楼

    乔氏绣楼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夹沟村,建于清代,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长11.2米、宽5.5,10.8,为双面坡硬山式屋顶,脊上有雕花及龙吻。房檐下有花卉图案的砖雕。墙体内为土坯外包青砖。绣楼下层为砖劵窑室,中层用方砖铺地,右侧为套间,左侧北部有云梯,上层为0,木质楼板。密室门开在绣楼后面,中层与其有云梯相连,绣楼南面外有护栏式青石台阶。目前,其整体建筑保存较好,木门窗有破损现象,云梯扶手有缺损。

  乔氏绣楼对研究清代绣楼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对研究清代民居和风俗,尤其是绣楼的结构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十一、关庄望楼

    在偃师市府店镇关庄村62号老式宅院内,有一座历经多年依然保存基本完好的望楼。

    望楼,是战争年代为防兵灾匪祸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关氏望楼建于明崇祯十六年,高15米,东西长4.8米,南北长4.4米,至今仍是村内最高的建筑。

    望楼通体青砖砌成,楼基为青石,楼墙厚实坚固,楼顶为硬山式。整个望楼分为4层,共有瞭望窗10个,窗台上放置有防护用的鹅卵石。

十二、佛光抗日十三无名烈士墓

    佛光抗日十三无名烈士墓位于偃师市府店镇佛光村山坡上,佛光村原名佛光峪。

    佛光峪抗日战争时期是嵩山抗日根据地中心。

   19444月,日军大举进攻河南,国民党军队溃逃,豫西沦陷。同年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遵照党中央指示,从济源、孟津一带渡黄河,进入嵩山地区,随后在佛光峪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4127日,日伪军占领佛光峪。为消灭据点内的敌人,1230日夜,皮徐支队发起佛光峪战斗。此次战斗,八路军牺牲13名战士。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将这13名烈士安葬在他们牺牲的山坡上。

    佛光抗日十三无名烈士墓呈“一”字排开。20世纪60年代,由于无人管护,烈士墓周围荒草一片。1968年,时任佛光村民兵营长的裴麦闹主动提出照看烈士墓地,他在烈士墓周围栽植松柏,认真管护。199610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烈士坟茔前立起“抗日十三无名烈士纪念碑”,供人瞻仰。

十三、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

    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位于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

    该院落系民国时期建筑,坐南朝北。东、西厢房为砖、土结构,青灰小板瓦覆顶,面宽8.1米、进深3.3米。后上方为两孔砖石结构窑洞,洞门系青砖砌墙。窑洞进深8.2米、宽3.3米,窑内南侧墙壁上开有大小相同的二龛,为青砖砌筑;窑内西侧墙壁凿有一窑洞,进深4.3米、高1.8米,洞内建筑属红石块垒砌。

   1944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入嵩山地区。当年929日,皮定均率支队机关和警卫连来到位于佛光山区的杨窑村。

    为打开当地抗日局面,皮定均、徐子荣深入周边地区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同年11月,皮定均在队部召开了著名的“杨窑会议”,提出尽量争取社会各方面人士共同抗日、迅速建立和扩大地方武装以配合主力歼灭敌人等主张。会后,支队机关由杨窑村移驻定窑村,后迁佛光寺。

   2009年,队部旧址进行了整修,并于当年111日建成开馆。该馆分为展厅、会议室旧址等部分,展厅内有图片、实物和文字介绍,参观者可借此了解在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珍贵事迹。

十四、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后方医院旧址

    府店镇柏峪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后方医院所在地。

   1944年,皮定均司令、徐子荣政委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东渡黄河,在偃师、巩义、登封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柏峪苏家门山高林密,适合伤员隐蔽养伤。苏东海、苏稳柱等村民配合军医吴金丹交替掩护六十余名伤病员。伤员恢复健康后奔赴抗日前线,为赢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卓绝贡献。

    柏峪苏家门村前的百年槐树见证着这段光荣历史。后方医院的旧址依然存在,如今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十五、柏峪景区

    香炉峰是偃师市最高峰,海拔1302.3米,因主峰峭拔,状似香炉而得名,属于嵩山少室山三十六峰之一。柏峪东靠五华坪,西有香炉山,北有金鸡峰,南有奇罗圈。整个景区,山峰苍翠峭拔,山岩怪石嶙峋,森林茂密,溪流瀑泉一应俱全。

    景区有三条旅游线路:

    第一条线路主要是游览柏峪峡谷,享受美丽乡村的自然风光和观赏柏峪丫字瀑布也叫百崖沟瀑布。线路起点在柏峪村苏家门。在这里向西北可观察到一条山峰上裸露的黄红色岩石,状若飞龙,唯妙唯俏。向西南可见香炉峰就像一尊大佛端坐,面向西北,庄严慈祥。观景后,从苏家门进入西南一条峡谷,沿小溪密林去寻找偃师境内最大的瀑布柏峪丫字瀑,返回后在农家饭庄就餐。

    第二条观光线路,是少室山红叶和少室山的最佳观赏线路。车停柏峪村部和苏家门之间,然后步行上东山,约2.5小时左右到达五华坪景点,北望五乳峰、达摩洞;俯视少林寺、塔林;东瞻少室山、三皇寨、连天峰;西临香炉峰;坐在少室山的怀抱中,神清气爽,能不惬意。

第三条线路,是攀登香炉峰,体会登偃师极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这一线,风光无限,也凶险万分。密灌丛林,悬崖峭壁,无路可走,容易迷路。车停苏家门,在向导的指引下,借助专业设施,体验山水。

十六、缑山天文台遗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缑山之巅有个缑山天文台。该天文台是美籍华人胡天育在80年代捐资建设的。同时捐建的,还有缑山山脚下的缑山青少年科学宫。本世纪初,缑山天文台渐渐荒废,成为遗址,里面的科普设备、大型天文望远镜等等,都已报废。现在天文台的球形建筑、以及偃师人民政府设立的“缑山青少年科学宫落成纪念”石碑还在。碑上的时间是198581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家乡洛阳-偃师 ,我骄傲
《水经·洛水注》所涉南鄩(上鄩)、袁公坞等考略
游洛阳古迹——偃师山化镇王铎墓,九龙庙,会圣宫,红庙玉帝阁
如果没有偃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偃师人顶起来!
寻觅——偃师市山化乡古迹寻
中华诗词之乡,遍地是历史文物,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