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太宗治国--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四十九

郡王降格

为了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高祖把与皇帝同祖先的数十位远亲也封为王。

太宗请群臣讨论,遍封皇族子弟为王是否对天下有利。

封德彝认为,在以前的朝代中,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能封王。如果没有大功勋,其他的宗亲也无法封王。太上皇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超过了东西汉以来的各个朝代。这些人的封爵高,赐给的仆役也多,这恐怕不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

太宗同意,希望执政多为百姓考虑,不该为了自己的宗族而让百姓辛苦。他将宗室的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

禁盗之法

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防盗。有人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禁盗。

太宗认为百姓是迫不得已,才做了盗贼,原因在于赋役繁重,官吏贪婪。如果杜绝奢侈浪费,施行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老百姓就能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又何必用严刑峻法呢!

经过数年的这样治理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应节制自己的欲望,免得繁重的税赋压迫百姓,导致国家危急,君主的地位不保。

诚信治国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徵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

太宗派人征不足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魏徵反对,不肯签署命令。如是往返四次。

太宗大怒,责备他为何如此固执。魏徵建议,军队应注重正确管理成丁,而不在于人多。而且,陛下总是声称以诚信治理天下,却在即位没多久,就已经多次失信!

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坚持朝廷政令的信用。于是,他不再征中男当兵,并且赐给魏徵一只金瓮。

君臣共治

太宗向张玄素询问为政之道。张玄素以隋朝为例,做了解答:

1,皇帝独揽政务

隋朝皇帝不放心群臣,自己亲自处理政务。群臣只知道奉旨执行,没有人敢违命不遵。

然而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失误之处也不少。再加上臣下蒙蔽皇上,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

如能让群臣各司其事,陛下就不必劳累自己,可专注于考察臣下的工作得失,实施相应的赏罚。如此,国家还能治理不好!

2,百姓不好作乱

在隋末大乱中,想要争夺天下的不过十几人而已,其余大部分人都只想保全乡里和妻子儿女,等待归附有道之君。由此可知,百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喜欢作乱,他们造反都被君主逼迫的。

太宗欣赏这些分析,提拔他为侍御史。

臣随君动

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了一匹绢,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这种有意诱使人犯法的做法,不符合孔子提倡的“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赞赏裴矩敢于力争的行为。

司马光评论道:

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这并不是他的品性有所变化。

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chǎn yú]。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影子随表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纪八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丙戌、626)
韩非子:亡国四十七征兆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影视剧这位皇帝形象懦弱无能,可他却解决了李世民都解决不了的事
魏征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