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蛔虫与人体环境、对偶统一、用药谨慎---郝万山讲伤寒论(十三)

蛔虫与人体环境

第 89 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有寒,后边又说胃中冷,说明寒在胃中,中阳不足。

如果发汗太多,汗出伤阳,阳气就更虚了,就有可能造成吐蛔。

这个蚘(huí)字,是蛔的古体字。

蛔虫是寄生在小肠的,即使是呕吐,也不会把它吐出来。只要能够发生吐蛔,那一定是下有寒。

蛔虫喜温避寒的。只要有下寒,在小肠生活的那个温度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往上跑,因为上面的温度总是高的。它跑到胃里,酸性的环境并不适合生活,必然就吐出来了。所以,吐蛔这种症状就提示病人下焦,就是脾有寒,下部有寒。这里的胃有寒就是泛指胃肠有寒。

一个孩子身体被刺伤,体内持续出血,一直找不到原因。到了第二天,呼吸、心跳都还是有,血压还是升不到正常水平。

董建华老师被请去会诊。他向护士长询问病情,得知有小便,还有一次黑色的大便。

大便黑的,当然是出血所造成的。护士长又补充了一句,发现大便里有一条死的蛔虫。

董老直接表示,不用开方了,说明这个人没有救了。依据就是,这个病人连一条蛔虫都养不活,还能养活自己?

在一个人的肠道里寄生了一条蛔虫。如果蛔虫能正常地生活,说明这个人生机未灭。

如果连一条蛔虫都养不活的话,他的生机已经没有了,自己也就活不了了。

果然,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我们会诊的第二天,这个小孩子死了。

这个病例说明,寄生虫在体内的异常变化,常常提示了人体内部环境的改变。

对偶统一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与之前谈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很相似。

两者的区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

恶风和恶寒给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对于程度较轻的,我们就在病历中写作恶风。

而比较严重的,像在深居密室中,加衣覆被还是怕冷,我们就在病历中写作恶寒。

但是在伤寒论中,恶风和恶寒常常用起来不是那么严格的。张仲景有时把中风写成恶寒,或者把伤寒写成恶风。

在这一条,照理应当写恶寒,而原文写成恶风。所以,我们可以把恶风当作恶寒。

对第 31 条来说,是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和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正好相对应。

在方剂和证候上,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

就表证来说,有偏于风寒的中风、伤寒,有偏于风热的温病、风温。这是对偶统一。

就风寒表证来说,有汗的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无汗的麻黄汤证、太阳伤寒证,也是对偶统一。

二者都是表证,一个偏于风阳邪气,一个偏于阴寒邪气。

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对偶统一的方子。

同样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也是对偶统一的方子。一个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另一个治疗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用药谨慎

对于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按照我们一般的思维规律,会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加一味葛根疏通经脉,袪除经脉中的邪气。

而张仲景用的是葛根汤,而不是麻黄汤加葛根。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有葛根,有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还有大枣。就是以桂枝汤为底方,又加了一味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毕竟寒邪在表,必须用麻黄。所以,它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所组成的,而不是麻黄汤加葛根。

为什么张仲景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葛根,再加麻黄呢?

这是因为凡是经脉痉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在治疗这类病证的时候,用药一定要防止它伤津液。

麻黄汤是一张纯辛温的,容易耗散阴液的一张方子。所以仲景不用它作底方,而用了养正力大,发汗力弱,又有养血护营功能的桂枝汤作底方。

邪在经,当然要用葛根。又因为是寒邪,所以要用麻黄。这就是葛根汤的方义。

以上可见,张仲景在治疗邪在经脉,经脉拘挛不柔和时,用药是多么谨慎和小心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39
《伤寒论》对偶统一方证鉴别
伤寒兼证(1)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三六)
名老中医之路之(26 )吴考檗
破解仲景思源---刘东军易演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