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的局限——读刘勃著《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上)

一、《史记》中的“野”

这本书名为《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显然是讲司马迁的《史记》。“野”字具有多个意思,结合书中的内容,作者应该指的是其中的这个释义:界限。词组示例:视~。分~。

到底司马迁在《史记》中有那些局限,恐怕要从他的个人好恶说起。

(一)司马迁的个人好恶

1. 喜欢游侠

司马迁显然非常喜欢游侠。他不仅熟悉关中各地的侠客,在《史记》里为游侠说了不少好话,还为布衣大侠郭解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传记。司马迁如此喜欢游侠的原因,大概与早年在家乡的游侠行径有关,也可能是遭遇了李陵之祸,希望有人能仗义相救吧。

那时的游侠并不是今人所认为的锄强扶弱、仗义疏财的江湖人士。实际上,游指的是交游,即侠客一定要广交朋友。“侠”字拆开的“夹”是“介”的意思,也就是辅助。所以,侠就是帮人干事的人,或者指使人帮自己干事的人。

大贵族的门客,主要工作是替主人打人、杀人,就会被称为“侠“。而这种“侠“的主人,则会被尊称为“大侠”,或者“侠之大者”。司马迁把喜欢养士的大贵族,统统算作游侠,尤为喜欢信陵君魏无忌。此外,也有一些士人与平民集合形成了独立于贵族的侠,如墨家。不过,由于贵族的强势,墨家最终还是选择服务贵族,如墨家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城。汉高祖刘邦最初也是跟着大侠张耳做门客。后来投奔他的人,许多也和“侠”有关,如张良和韩信,他们的身份也往往是“客”或者“舍人”这种门客角色。

归根结底来说,侠是用暴力手段为权贵服务的人。游侠出现,是中央缺乏权威的表现,必然被皇权所不容。班固对游侠的认识,就比司马迁清晰深刻得多。班固认为: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大力打击六国的贵族及游侠。汉武帝也对游侠全面出手,不论是淮南王刘安、权臣田蚣、窦婴这样的贵戚之侠,还是郭解这样的布衣之侠,都不能继续存在。

2. 质疑盛世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大汉疆域之辽阔,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秦帝国。不但匈奴仓皇逃到大漠以北,东南的东瓯与闽越,南方的南越,西南的诸蛮夷等偏远地区都相继成为国家的郡县,海南岛也设了珠崖、修耳两个郡。东北的朝鲜虽然尚未纳入版图,也指日可待。

开疆扩土是历史上盛世的标志之一,但司马迁怀疑自己是否生活在一个真正的盛世里。

他看见的是另一番景象:残酷的官场倾轧,正直的官员死了,贪酷的官员也死了;国家财政极其紧张,不断推出各种几乎疯狂的经济政策;为平息沉重盘剥引发的动乱,很多官员治理地方的唯一手段就是杀人;自然灾害不断,关东地区先是洪水,紧接着发生饥荒,十多个郡国都出现了“人相食”……

如果这是盛世的话,那盛世对天下民众的意义何在呢?所以,司马迁不喜欢汉武帝的封禅,求长生,也才有了李陵之祸。

3. 同情李广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一定有敬爱、同情李广的因素,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对卫青、霍去病的看法。

《史记》里有一篇《佞幸列传》就指出,卫青、霍去病是因为外戚的身份才受宠: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在后人尤其是今天的人看来,司马迁的这种偏见太过分。作者倒是认为,司马迁在这里不是刻意要黑卫青、霍去病,而是向读者解释,他们“颇用材能自进”,和那些单纯的佞幸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人们对李广和卫青、霍去病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并非始终如一。在唐朝,皇帝自称陇西李氏,李广就成了唐朝皇帝的祖先。文人更容易代入李广的命运多舛,而攻击卫青、霍去病的卑微出身。汉朝之后,批判外戚在大多数时候是政治正确。在军事羸弱、文化繁荣的宋代,卫霍两位有时也难免同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起被批。到了现代,开始歌颂秦皇汉武,一代名将卫青、霍去病也受到追捧。

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李广因卫青而死,就有碰瓷之嫌了。那么,赞美李广的司马迁,他写历史的态度也必须有问题。

作者以为,司马迁当然是有偏见的,只不过是把他喜欢的事实写得更动人。但这不妨碍他尊重历史,把一个人物的善与恶都记录下来,正如班固所称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二)司马迁笔下的偏见

以下列举几个司马迁笔下的偏见例子。

1. “人见人爱”的酷吏

在《史记》的《酷吏列传》中,讲到十三位酷吏。其中以张汤最为著名,他曾创造了历史闻名的“腹诽”之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酷吏的典型代表最初竟然是“人见人爱”的模范。

张汤的工作经历大多和司法、监察有关,这些工作都很容易得罪人,但他却赢得一致的好评。对前辈高官,张汤非常恭谨,“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在工作中,张汤常常勇于为下属背锅,不掩盖下属的功绩。即使身居高位,张汤仍态度谦和,交游很广,无论是达官显贵或者名士清流鄙视的商人,都与之相交甚厚。他严惩豪强,为弱势群体求情,也博得了普通民众的喜欢。

司马迁非常诚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以至于后来经常有人认为,这样的张汤怎么会是酷吏呢?

要解释也很简单,张汤是一个足够聪明,不做不必要的恶的人。只要皇帝有需求,多大的恶也是必要的。诸侯王、大臣,以及庶人,就都成了他打击的对象。然而,再好用的刀,杀人太多也会钝,皇帝也永远不缺愿意给他当刀子的人。酷吏从来不是一个利益集团,互相伤害的事多得是。也正因如此,皇帝才会信任酷吏。最终,张汤因为泄露皇帝的秘密和陷害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而被迫自杀。

作者认为,张汤之所以是酷吏,是因为汉武帝需要酷吏。如果换一个需求完全不同的皇帝,张汤也可以是一个作风完全不同的官员。

2. 历史的张骞与时代的张骞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冒险,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

人类历史上的诸多伟业,都是需要多代人的努力,才会收获成果。司马迁的眼光并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把张骞的发现记录下来,承认其“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此外就看不到什么优点了。而且,张骞由于“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大大改善了汉军的后勤保障,被封为“博望侯”。讽刺的是,后来张骞迷了路,导致李广的军队陷入匈奴的重围,差点全军覆没,也失去了封侯的机会。作为李广的粉丝,司马迁自然非常不满张骞的失误。在记述汉武帝款待西域客人的盛况时,他使用“酒池肉林”一词,也暗含着对张骞的指责。

历史评价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这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就在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代,开国功臣已经被贬低。实际上,这也是政治正确,正好突出了开国帝王的伟大。

3. 征伐西域的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要征伐西域,大致有这样一些所谓的理性解释:

一是为征服匈奴,汉武帝需要得到西域的优良马种,即大宛的“汗血马”。

二是因为控制西域可“断匈奴之右臂”,令其失去农业补给。

三是为消化汉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为“郡国恶少年”和“囚徒材官”提供杀敌建功的机会。

司马迁不认为汉武帝的这次远征有这么复杂的政治考量,而只是“欲侯宠姬李氏”,为了让宠爱的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封侯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史新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质是法家而非儒家
一部禁书的翻盘史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什么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不高?原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
霍去病猝死之谜 大汉冠军侯是被刘彻所谋杀?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司马迁为什么要轻视和贬低卫青?原因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