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天恰是读书天

秋风吹起,燥气尽除,数日读不进的书竟然能读得起,接二连三竟翻遍了三本书:《一个人环游世界》《人类愚蠢基本定律》《我书架上的神明》。

1895年,一个美国人驾驶一艘无动力帆船环游世界,历时三年两个月零两天。他出发那一年,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第三、第四次上书光绪帝,三国干涉还辽……

他环游世界到过鲁滨逊漂流记原型所去的那个岛,一路遇到很多惊险。

《我书架上的神明》,借了一次,到了还期,想想好多内容没看,就又重借一次。借来却没立即看,因为内容太多。不是因为内容太多,而是内容太杂。涉及72位学者谈论影响他们的那些书籍。

晚上躺在床上,转念一想,是我读书,不是书读我。我读书,就应该听我的,不要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废话套话官话一概不看,只看书中要紧处。

于是拿起书来,直奔主题。看来看去,看见一些门道。七十多个人读书,也有共同之处。影响他们的书籍涉及古今中外。

古书,比如《史记》《左传》《诗经》《论语》《资治通鉴》《唐诗》等等。

今书,比如《鲁迅全集》《顾准文集》《万历十五年》金庸武侠等。

外国的书,马克斯·韦伯的,美国福山的,法国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有几个人都提到《富兰克林自传》。

个性化的更多,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介绍他读的教材。我摘录一些有意思的,在这里进行分享。

一、孙歌讨论读书的目的

第一种,是作为知识来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越多越了解自己的无知,越了解你只能说前人说过了什么,而不能说前人没有说过什么。

第二种,是作为智慧的典范来读。智慧不那么确定,藏在字里行间。不坚持自己的唯一性。在字缝里提供对应方式,开启知性本身。

第三种,是把书作为他者来读。在主体意识到自身困境,产生了内在否定,自我更新需求时,内在的否定性动力会促其把他者引入自身,通过他者建立自我的新结构。有很多书

二、程念祺讲阳明之学的传播

王阳明讲人人可以为圣,圣人就是人人,百姓日用就是圣人功业。这样的“人人之学”,吸引了当时许多社会下层的人,来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

如王襞的弟子韩贞,农工商贾追随者上千,农闲则聚集在一起,走村过镇,“前歌后答,弦诵之声洋洋然也”。韩贞是个陶匠,用当时的标准,不过粗通文字。他与人论学,不谈“世事”。据说他曾穷得卖屋抵债,而云:“三间茅屋归新主,一片烟霞是故人。”

这两句话,真好!

三、袁伟时论胡适对他的影响

让我受益终身的是胡适谆谆教导他的学生的三条意见:

头一条是怀疑。胡适说:“我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

这是治学的不二法门。学问始于怀疑,这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的共识,也是真正的学者与御用文人的分水岭。马克思坦言:“怀疑一切。”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也断言:“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1956年,大学中弥漫“向科学进军”的乐观情绪。有一天,复旦经济系的老师们齐集讲堂,漆琪生、伍丹戈、余开祥、江泽宏、苏绍智、蒋学模等老师全都来了,向我们传授治学方法。有位导师转述于光远先生的生动比喻:“为什么疑问号是一个钩子?只有怀疑才能钩到学问!”对盲信成风的中国而言,这些是觉世的警钟。要是我在学术园地中有点滴成就的话,首要原因是坚信怀疑是学问的起点。

二是凭证据说话。胡适有一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

三是敢于承认自己无知,孜孜不倦弥补缺陷。胡适总是劝导自己的学生一定要买几本好字典,就是弥补无知的好方法之一。汉字很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识;我自己更是识字不多。因此,不懂就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也是一再提醒我的学生应该遵守的治学规则。前车可鉴,要避免笑话喧腾四方。

四、关于幸福

我说,余生用来追求幸福。

朋友说:在我看来,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在我眼中,你已经很幸福了……生而为人,哪个灵魂不是孤独的呢?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呢。我最喜欢卢梭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欣赏他能直面自己、承认自己、接受自己和爱自己。人是虚伪的,直面和承认自己需要勇气,这也是我经常读卢梭的原因之一。

在该书中,田晓菲写到,在《鸽子的颈环》中,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

有一天,齐亚德·伊贲·阿比·苏扶严问他的大臣:“谁的生活,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信徒们的领袖。”大臣们回答。

“但是,库拉什给他带来的烦恼和不幸,又该怎么说呢?”

“那么,就是陛下您自己了。”大臣们说。

“但是,”齐亚德继续发问,“卡拉基人给我找的麻烦,还有帝国的边疆给我带来的忧虑,又该怎么说呢?”

“尊敬的陛下,那么照您看来,谁才是天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呢?”

他答道:

“一个善良的人,娶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两个人不愁吃穿,他满足于她,她也满足于他;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

五、薛涌读《富兰克林自传》

我这一生40多年,不乏困窘之时。比如读博士的最后几年,小女出生,奖学金用完,一家3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没有办法,只好爬格子为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当时许多亲友觉得我们苦死了:在美国养孩子连车也没有;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去超市都要来回走一个小时,把孩子放在运动婴儿车上,座位下塞满了买来的日用食品。然而,我们一家却能在此中享受快乐的时光。当我坐在计算机前“卖文为生”时,常常想起富兰克林跑排字房的情景,心里不免有些骄傲。

202210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钱穆 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
一个纯正的学者——《想念张政烺》编后
大师黄侃:文人的率性洒脱与才子的风流倜傥
近现代公认的四大国学大师书法
钱钟书为啥终生避谈鲁迅?这是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与误解
【原创】整本书阅读:红学那些人那些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