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凤阳本是好地方(下)

凤阳最值得品读的还是要属“帝王之乡”那厚重辉煌的明史。因为有了朱元璋,凤阳有了“龙气”;没有了朱元璋,凤阳就是一座平凡的城。

在龙兴寺中感叹着沧海桑田之变、看过辉煌大气的明中都皇城遗址、近观万世根本的中都鼓楼,再来找寻失落的明中都附属建筑遗存。 

明中都附属遗存

琉璃井、李国公墓

明皇陵

凤阳花鼓

吴窑村

凤阳美食

寻找失落的明中都

明中都遗址是一个有着全要素、大体量的庞杂遗址群,包括:

以皇城禁苑城垣、城门、宫殿、护城河等为代表的宫廷、中央政府机构等建筑遗址群;

以大明门、钟鼓楼、外郭城涂山门、独山门、城垣、街巷、水关、桥梁等为代表的服务于宫廷、国家文化、教育及城市基础设施类遗存

以圜丘、方丘、观星台、历代帝王庙、山川坛等为代表的礼制类遗址

以皇陵卫、长淮卫为代表的军事设施类遗存;

以皇陵为代表的墓葬区

以龙兴寺为代表的寺院遗址

与筑城有关的砖瓦窑址等手工业遗迹,以及公侯宅第及一般居住址等。

观星台始建于洪武五年,是观测天文和气象的机构,属钦天监管理,遗址位于凤阳县城东独山之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但夺得天下,更让他格外感恩上天的眷顾,对于被视为反映天命的星象,自然带有特殊的情感与认知。洪武八年罢中都役作后,革废钦天监观星台,至清初废为遗址。后来,在观星台基址上建孤庙一座,庙以山名。

圜丘是祭天的场所,后来改称天坛,始建于洪武三年,位于明中都城南洪武门外,在今洪武路尽头东南方向。

圜丘外圆(外壝)周长为3529米,内圆(坛址)周长1824米,被农舍、庄稼地和灌木丛包围着。圜丘在历史中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方丘,俗称地坛,是用来祭祀地神活动的建筑场所,始建于洪武四年,位于中都城东北三里陈咀村东。

现方丘坛址已没入湖中,方丘(邱)湖因此得名,现已开垦为农场,斋宫殿台遗址尚存。

涂山门是明中都城西垣唯一的一座门,券洞式单门道,门址夯土台基仍保持原来轮廓,是中都城9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城门遗址。

涂山门遗址保护工程2022年底启动,正在修复中。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乾隆二十年被拆除,目前为2018年新建。重檐三覆,台基开三门券,楼阁九开间五进深。

琉璃井

离开涂山门,绕到西北侧,进入李楼乡八里岗村,把车停好,开始徒步寻找琉璃井。一路走,一路跟村民打听,没走弯路,来到第六组郭家湾庄,拐进小巷,直抵老井。

当地村民称之为“琉璃井”,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井已弃用,掀开覆盖的沥青油毡纸,一探究竟。井为青砖砌壁,口小底大。井口外径1.2米,内径0.46米。圆形石井栏,青白色,夹有翠色,石质细腻。井沿口有凹痕若干,井栏石有同心圆刻痕。

李国公墓

看过琉璃井,继续西行,去找李国公墓。出了郭家湾村,在南边一大片庄稼地里有两个醒目的古树,村民说树下即是墓址,看着泥泞的前路,只好站在路边远眺。

资料记载,李国公墓北高南低,原有石像生若干,文革期间被毁,仅存文臣像和神道碑,文臣像被埋在路桥下面,神道碑座为赑屃形,仍放置在墓区。墓碑被移至村纺织厂院内,碑文被凿掉,上面隐约能看见嘉靖等字样,当地称之为李国公墓。墓区原来有享堂,市文物部门曾在此钻探,探明享堂和墓冢的位置。

凤阳明皇陵,中国最牛祖坟

明代第一座皇家陵墓,埋葬的并非皇帝,其石雕艺术却为历代帝王陵之冠。

凤阳明皇陵是明代最早建制的帝陵,是朱元璋为自己的父母建造的陵墓,始称“英陵”,后改称为“皇陵”。其建造经历了“初建”“营建”“改建”三个阶段,明洪武十二年才竣工完成,历时13年。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孤庄村。他祖父几辈人都拖欠税款,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因为实在是太穷了,朱元璋从小就以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元朝末年,赋役沉重、灾荒不断,底层老百姓往往在死亡线上挣扎。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旱灾,与之伴随而来的是蝗灾、瘟疫。这一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先后死去,可老朱家连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安葬的土地更是没有。当时的邻居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坟地。朱元璋兄弟二人用旧衣裳包裹尸体,草草将父母安葬。

23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大臣赶赴濠州修缮父母的陵寝。三年后,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在原陵寝基础上培土加封,占地2万余亩,称自己的父母为淳皇帝和淳皇后,并亲撰了著名的《皇陵碑》。史载朱元璋曾有意为父母迁葬,后因担心牵动风水龙脉,就此作罢。

大明第一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虽然墓主人并非帝王,却有着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同样的规制。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设计,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且所有建筑均呈对称分布,从外到内分别是土城、砖城和皇城。具体说,由北向南进入土城正红门,建筑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黄堂、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形成一条约3.4公里中轴线。中轴线两侧建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左右两排石像等。

明初皇陵及明中都都体现了“先修陵后建都”的传统。由于皇陵在中都城的南面,因此陵墓、殿宇等都是北向明中都,以北门为正门,斜向东北,这在陵墓建筑设计史上极为特殊。

自明末以来,皇陵在不断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中,目前仅存的只有八十分之一。

从明皇陵砖城红门往南,总长257米的神道延中轴线延展,两旁对称排列着32对白色石雕石像生群,从北朝南分别是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据说之所以是32对,是因为朱元璋的父亲阳寿是64岁的缘故。

麒麟在帝王陵寝雕刻中首次出现,其中一尊石麒麟左前腿有明显打磨的痕迹。据说,当地自古有送子麒麟的传说,于是当地人便刮下麒麟腿上的石粉回家冲服,本着男左女右的原则,石麒麟左腿便日渐“消瘦”。

石虎是古代王权的御用神物,象征着“驱除邪恶”。石羊为卧姿,“跪羊吃奶”体现朱元璋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华表的放置不同于唐宋诸陵,不列于石兽之前,而置于石兽和石人马之间,这是一个特例,却影响了后建的明祖陵和孝陵。

民国22年(1933年)曾对石像生作过一次整修。石像生均由整块石料琢成,质地坚硬,刻工精细,姿态纷呈,威武庄严,栩栩如生。石像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历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虽历经600余年风雨,至今仍如新刻、细节可辨。

走过石像生,再过一座小桥,“御制皇陵碑”就在右手边的亭子里。《皇陵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长达1105字的内容,讲述了朱元璋幼年生活之艰辛,遭逢天灾后家庭的剧变、无奈出家云游四方的艰辛和开创江山的历程,真情切意,语言无雕琢粉饰之感,然而字字情真意切,成为明朝历代皇帝必读的圣训。

与皇陵碑相对的是一块无字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与碑身以榫卯连结,而无字碑却系一整块石料雕成。据说朱元璋立无字碑之意为对自己父母的情感无法用文字记述。朱元璋将自己皇权的由来归于祖先的积德,凤阳与南京相距数百里,朱元璋先后三次亲自前往皇陵祭祀,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朱棣继位后,又颁布明诏,凡官员路过者必须前往谒陵。

两碑亭后,原址应为享殿,现已无存,石柱础等构件若干。从柱础也可看出,享殿昔日规制之宏大。

享殿内除祭祀朱元璋父母外,还有刘继祖及夫人、汪母、赵母四人陪祀,不忘微时斗米之恩,也展示了朱元璋人性中温情的一面。

过享殿遗址向前是一段约20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绿柏荫荫。墓道尽头为一开阔广场,广场正中为一大理石祭台,祭台上供奉石质祭祀礼器以及朱元璋父母灵位:“大明仁祖淳皇帝之位”、“大明仁祖淳皇后之位”。

祭台后为一圆形土丘,土丘外围围以青砖。墓顶以及墓周也侧柏成林。

凤阳明皇陵,堪称中国最牛祖坟,后代出了16位皇帝。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

凤阳之闻名,除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他悉心营建的明中都城,还有广为传唱的凤阳花鼓“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

回顾

点击链接:

小岗就是小岗

凤阳花鼓,乞丐唱来听

朱元璋一生都活在浓重的“故乡情结”之中,他发迹后最急于得到老乡的认可,典型的暴发户心理,于是他修祖坟、盖寺院、免租税,最后干脆要把首都迁来。当地百姓闻听消息,都翘首以盼迎接他,并用当地通俗的说唱艺术歌咏此事,唱词和谐喜庆,充满了歌功颂德的基调,这就是原始版凤阳花鼓的由来。

据说最早的《凤阳歌》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然而凤阳终究是个小地方,如要升级为首都,就需要大量移民填充,于是朱元璋下令,强制江南富户迁徙到此。后来的事实证明,凤阳实在不宜建都,刘伯温就说过“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于是在老乡们翘首期待的盼望中,太祖终于自己打了脸。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第三次返乡,前后历时27天,期间多次与老乡见面、饮酒。此时明中都兴建已经有六年,但民怨也开始加深,朱元璋在凤阳视察明中都期间,工匠们竟以“压镇”的方式对他进行抗议。朱元璋最终祭祀了父母后离开凤阳,返回南京的当天,便下诏“罢中都役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中都工程烂尾后,前期从苏杭地区迁到凤阳的富户却被迫留下来了,这些人希望回到江南,于是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逃离。因此花鼓唱词中开始出现不和谐因素了,言语间充满了对朱元璋的不满和怨恨。大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凤阳花鼓的唱词就已经变为了:“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竟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凤阳花鼓的鼓很小,像平时吃饭的瓷碗那么大,鼓槌也很细,两根,犹如筷子一般。凤阳花鼓最早的原型就是一双筷子、一只碗,这是凤阳乞丐的初级装备,也正是凭借着这套装备,行走四方,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凤阳花鼓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承断层,面临失传的危险。

说凤阳到凤阳

走上前门大街

住在长安街旁

千里缘一线牵

吴窑村

听说凤阳有个千年古村叫吴窑,打算去看看,结果按照导航,却误打误撞去到了淮河边的另一个吴窑村。

这里东邻淮河,距宁洛高速约5公里。

凤阳美食

帝王之乡

 大明印象

凤阳是个好地方

汪洋有帮好兄弟

一方水土一方人

太赞

小岗精神

敢为人先

私房菜品

明厨主理

皇姑私访

真假吴窑

作为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桥头堡,凤阳县可以说既具有北方的豪爽直率,有平坦开阔的土地,一望无际的麦田,也有南方的水稻,构成了南北交汇的一种奇特风貌和人文素养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兆言丨朱元璋的成功学样板工程,是怎样树立起来的
清风中的明皇陵
明朝第一座皇陵,埋葬的却不是皇帝,石雕创全国之最就在安徽凤阳
安徽有个古墓,为保它高铁绕道多花2亿,墓主人到底什么来头?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朱元璋为父母修建的陵寝——凤阳明皇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