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的主宰和庇护者。它是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借以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敬,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这些丰厚的献礼,还不如进献上这样的道理。古人为什么会重视此道呢?不就是说,它有求必应,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为天下所尊重。

【解析】

本章旨在阐释道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讲如何对待人的善和不善,重点是如何对待“人之不善”,主张“不弃”“有罪以免”,其主旨与第27章、第49章大致相同。但第27章、49章描述的是“圣人”之为,而本章直接将这种理念提升为“道”,并称之为“万物之奥”,彰显了此理念在其理论中的统领地位和宏观要义,对全面理解老子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
一、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对善人和不善人的不同功用
奥: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是为祭祀设立的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引申为主人、主宰、庇护者、守护神。
所保:保,保护,保佑。所保,所赖以得到保护、救助的东西,求以自保。
美言:美好、善良的言辞。不同于第81章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美言”(花言巧语,华美的言辞,美丽动听的话)。
市尊:市,交换,交易,换得。尊,尊重,尊敬。市尊,换来别人的尊重。
美行:美好、善良的行为。
加人:(加,增加,增益;加人,增益于人。(加,超过;加人,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味,超过他人,如:加人一等。(加,加重;加人,加重于人,受人器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物的主宰和庇护者。它是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借以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敬,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宰,同时也是世界万物的庇护者、守护神。“善人”行善,是因为他得“道”,明白道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道”是“善人之宝”,是善人最珍贵的东西。对“不善人”道的作用更大。“不善”必有报应,必然会“自遗其咎”,因此“不善人”更需要道的保护、救赎,所以说,它是“不善人之所保”,是“不善人”得到救赎的庇护者和救护者。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什么是美言呢?老子在第81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美言,老子是否定的。在这里又说,美言可以市,这不是矛盾了吗?”第81章中的“美言”指的是花言巧语,华美的言辞,美丽动听的话。这里的“美言”指的是美好、善良的言辞,是真言、善言,是令人三冬暖的良言。什么是尊行呢?道之尊德之贵,尊比贵还要高一个层次,尊行是大道之行。美言可以为世人普遍推崇,美行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们。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直焉。”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善言和善行可以感召周围的人们,恶言和恶行照样也可以污染周围的人们。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用善言来感化周围的人们,用善行来带动周围的人们,不善的行为还会有市场吗?如果不善的行为都没有立锥之地了,离和谐社会的距离还会远吗?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为什么能够救人于“不善”呢?这二者的逻辑何在?善言善行与不抛弃不善的人有什么关系?第27章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与“不善人”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互为师资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善人”要向“善人”学习,“善人”要为“不善人”提供帮助,努力使“不善人”转化为“善人”。就像老子在第49章说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不善”,也不能称其为“善”,只能是“伪善”“假善”。“道”如果失去了救人于“不善”的功能,同时也就失去了引人向善的功能,也不会被人们所遵从。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们都不一样,但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父母都不会抛弃他们。马上就要高考了,往年每年高考期间,都流行这样一句话:孩子,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在现实中,嫌贫爱富、偏爱优秀嫌弃落后,屡见不鲜。但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如父母般慈爱。
电影《印度暴徒》中的菲兰吉和阿扎德,让观众感触颇深。这部电影讲的是1795年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时期的故事,印度暴徒是指反抗英国人殖民统治的印度人。菲兰吉是个头脑机灵,满嘴谎言的人物,整部电影也是围绕着菲兰吉从坏变好的过程来展开剧情的。
菲兰吉起初并不是印度暴徒的一员,还是个为东印度公司做事的人,他天性凉薄,自私贪利,通过给东印度公司提供情报,帮助东印度公司抓暴徒来赚钱,因为他口舌如簧、机灵善变、足智多谋,在各派人物中都能应对自如,不但能逃命,还可以大赚一笔。自私自利的菲兰吉,一直过着满嘴谎话、到处招摇撞骗、只保自己的生活,在一次交战中,被一个英国人打了一枪,被印度暴徒首领阿扎德救了,他以为自己的本性就是自私、欺骗和背叛,但是被阿扎德所感化,他曾奉行的生活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决定留下跟随阿扎德。
然而正当他想改邪归正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人找到他,要他交出阿扎德的情报,他还是背叛了阿扎德,出卖了阿兰德的下落,但仍心存一丝善良的他,还是救了阿扎德一命。这个江湖骗子,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变“好”,而阿扎德选择相信他,更是身体力行耕种一块众人都认为不可能长庄稼的土地来表明意志。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非常耐人寻味。菲兰吉对阿扎德坦白自己的本性就是欺骗,他说:“欺骗是我的天性,我无法改变。”而阿扎德仍然选择相信菲兰吉,他说:“信任是我的本能,我无法改变。”
正是由于阿扎德的感化,最后菲兰吉救出了被关在监狱的所有渴望自由的阿扎德精神信仰者,还阻止了殖民者残暴领袖的逃走,印度人追逐自由的民族反抗战争获得胜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老子的这句话: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道不弃人的重要意义
立天子:天子即位。
置三公:置,设置。置三公,设立三公。三公,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成: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拱璧以先驷马:拱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圆镜型,中间有圆孔,为贵重的礼品。驷马,四匹马驾的马车,古代只有天子、大臣才能乘坐。拱璧以先驷马,古代的一种献礼仪式,先献上拱璧,再献上驷马,是古代奉献礼仪中最丰厚的一种。
坐进此道: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称坐。进,奉上,呈上。坐进此道,双膝跪地恭敬地呈上这个“道”,敬献上这个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这些丰厚的献礼,还不如进献上这样的道理。古人为什么会重视此道呢?不就是说,它有求必应,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为天下所尊重。
老子认为最大的献礼不是拱璧、驷马,而是大道,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世上没有比大道更为贵重的礼物了。
孔子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世上没有比“道”更加珍贵、更加有用的东西了。可惜太多的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盲目地追求财货、沉湎于虚名享乐,却把“道”丢在了一边。统治者们珍爱贵重的器宝,却不重视“道”,他们不知道“道”才是一切名利、权力的根本之所在。宣扬“道”,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美名;践行“道”就可以获得天下人归附。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古人为什么会重视此道呢?不就是说,它有求必应,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为天下所尊重。
老子坚信那些“不善”的人,可以通过良善的言行予以挽救。他劝导执政者要少做“拱璧以先驷马”的管理,以慈亲民,以无为治世,并像“道”那样帮助人民达成目的,避免过错。
“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求以得”求的是什么?求的是“道”。你只要求道,你就有所得。“道”的大门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叩门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得不得道终究在于自己。    其次,“有罪以免邪?”是不是说犯了杀人放火的罪行,也可以被原谅,被免除呢?对这个“罪”的理解很关键。第七十四章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可见,老子绝不会对犯有罪行的人心慈手软,犯罪之人应该受到该有的惩罚。那么,这个“罪”该如何理解?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过分的欲望是最大的罪过。所以,“有罪以免邪”之“罪”,不可当作既成的犯罪事实来理解,而是指多欲、贪婪之心。“有罪以免”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在逐利的路上不放弃对道的追求,时时返观内照,就可以逐步消解内心之贪欲,就可免除由此带来的祸害。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就是说,道能化人,无论是得道圣人,还是普通民众,甚至犯过过错的罪人,只要一心向道,就能免除祸患,而有所得。所以说,“道”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东西,正如孔子所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求道不怕晚,不怕曾经错过什么,只要有心向道,一定能获得好处。老子通过说明“道”的这些重要作用来告诫世人,要尊崇“道”,践行“道”。当然了,“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两者缺一不可,才能达到“有罪以免”。否则,导给你改过的机会,你毫不理会,只能远离大道,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感悟】

在这一章中,老子再次宣扬了“道”的好处和作用,强调“道”庇护世间一切事物,并说明了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世人在“道”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的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依靠它生存。“道”保护善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

作者简介

李彩红,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解读: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德经圣解(七十六)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2
道德经第62章解读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老子为什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